“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在如今是一種罵人的刻薄話,然而它最初的含義卻沒有貶義的意味。在武則天執政后,她頒賜了一種新的官服,名叫“繡袍”。所謂繡袍,即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服上繡上以不同的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獸。這種以禽獸紋樣區分文武官員品級的做法,到了明清發展成“補子”,即以金絲,彩線繡成徽識,綴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級。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不同的禽獸圖案花紋,標明官位等級的區別。“衣冠禽獸”的成語原本如此。只是這些“衣冠禽獸”的官員們魚肉百姓太甚,所以這個本來褒義的成語被世人引申發揮而完全變成了惡毒的咒罵。
從這個成語的來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官僚群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文官”,一部分是“武官”。但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官員不分文武。春秋時各個國家的軍隊將領都是受命的大臣,在朝時執政,出外時率兵。這從《尚書》,《詩經》,《左傳》的記載中可以得到佐證。后來,隨著政治制度的完善,官吏的職能也發生了分工,大臣們有了文武之分。
簡單套用一句古訓:“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官馬上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