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公元 ? —659 年) ,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隋末李淵進入關中攻克長安后,他投奔李世民,被授為渭北道行軍參軍,隨從秦王李世民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因功被擢升為比部郎中、 上黨縣公。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 ,他積極策動 “玄武門之變” ,助李世民奪取帝位。以元勛和皇親地位,歷任尚書右仆射、 司空、 司徒等職,封趙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 643 年) ,他積極主張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李治(高宗)繼位后,他任太尉、 同中書門下三品。后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被放逐于黔州,自縊而死。長孫無忌是唐初重要的政治家和謀略家,對唐初的政治穩定起了一定作用。
秦王李世民在滅隋及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功勛卓著,顯示了很高的戰略智慧和才能,深受唐朝文臣武將的崇敬和擁戴。這對皇太子、 唐高祖李淵的長子李建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李建成擔心其二弟李世民會奪取其皇位繼承權,因而在其四弟齊王李元吉的慫恿下想謀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一天夜間,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將其灌醉并吐了血,險些喪命。李淵知道后責備李建成不該讓不會喝酒的李世民夜間喝這么多酒。他也知道幾個兒子不和,因而想讓李世民離開長安,到洛陽出任陜東道大行臺。李建成、 李元吉怕李世民離開長安不好控制,便勸說李淵放棄了原來的想法。他們還不斷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使李淵信以為真,想對李世民治罪。
李世民和兄弟、 父子之間的矛盾斗爭情況,秦王府上下都清楚,感到很憂慮。李世民的親信大臣房玄齡私下對長孫無忌說: “現在太子、 齊王與秦王之間的嫌隙已很深,一旦發生禍亂,不僅秦王肝腦涂地,實際上也是社稷之憂。不如勸秦王像周公誅管叔、 蔡叔那樣殺掉太子和齊王,以安定國家。 ” 長孫無忌也有同樣的想法。他感到李世民兄弟的斗爭已進入關鍵時刻,斗爭結局關系到社稷的存亡。因此,他立即找李世民講了他們的想法,勸其當機立斷發動事變。但李世民還有些疑慮。不久,李世民得到消息說,李元吉想在昆明池將他殺死。他遂召集長孫無忌等商議對策。長孫無忌再次勸告李世民先下手,并說: “如果你不聽勸告,我將離你而去,不能侍候大王矣 !” 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埋伏于李建成、 李元吉進宮謁見李淵必經之地玄武門(宮城北門)。李建成、 李元吉剛進門,發覺有變,急忙撥馬欲回東宮(太子宮) :李世民指揮追擊,并張弓射死李建成,隨后尉遲敬德又射死李元吉。東宮及齊王府的衛戍將士見李建成、 李元吉已死, 遂潰散。李淵只好接受事實,并于當年八月九日讓李世民繼承了皇位。[名人故事]
突厥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隋朝時開始強大起來,后因內部不和,分為東西兩部。
東突厥頡利可汗繼位后更加驕傲,屢次侵擾唐朝北部邊境。武德七年八月,突厥軍侵抵豳州(今甘肅寧縣)城西,大有直取長安之勢。李世民用反間計使突厥請和而退。由于突厥連年侵擾,李淵一度打算遷都,因李世民力諫乃止。武德九年七月,頡利趁 “玄武門之變” ,率十萬大軍南侵,至八月十八日兵臨長安城下渭水便橋地區。頡利派心腹執失思力進入長安探聽虛實。執失思力恫嚇剛上臺的李世民說,頡利可汗率兵百萬而至。
李世民毫不懼怕,拘留了執失思力,并親率六騎至長安城北,隔渭水與頡利對話,責其負約。接著唐軍陸續趕來, “旌甲蔽野” ;頡利 “有懼色” ,遂與唐約和結盟而退。不久,東突厥遭雪災,深數尺,牲畜多凍餓而死,百姓亦凍餒。頡利用度不給,重斂諸部,因此諸部多叛。唐朝一些大臣建議發兵進攻東突厥。李世民就此詢問左仆射蕭蠫認為: “兼弱攻昧,討之便。 ” 長孫無忌認為: “虜不犯塞而棄信勞民, 非王者之師” ,應 “按甲存信” 。當時,李世民稱帝不久,各地又逢大旱。如果再大規模用兵,對唐朝的經濟恢復和政治穩定會有不利影響。所以,李世民同意了長孫無忌的意見,沒有匆忙對東突厥用兵,而是到貞觀三年(公元629 年)十一月唐朝度過災荒、 經濟好轉、 且政治穩定之后,才發兵攻滅突厥。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原是布衣之交,后因其妹成了皇后, 他對李世民又有 “佐命之功” ,所以受到李世民特殊的禮遇,先是升遷他為吏部尚書,旋即任命他為右仆射(宰相)。有人忌妒他權寵過盛。他也 “自懼滿盈,固求遜位” 。他還請他的妹妹長孫皇后向李世民請求。李世民只好于貞觀二年正月免除了長孫無忌右仆射官職,授開府儀同三司。李世民對長孫無忌說: “朕與卿洞然無疑,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有不通。 ”
同時詔示群臣稱: “朕子幼,無忌于我有大功,視之猶子也。疏間親、 新間舊之所謂不順,朕無取焉。 ” 貞觀七年(公元 633 年)十一月,李世民又授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再三辭讓,說: “臣以外戚位三公,恐天下謂陛下為私。 ” 李世民不許,說: “朕任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今日所舉,非私親也。 ”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 年)六月,李世民又詔封有功之臣為 “刺史” ,可世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又堅辭不受,故意刺激李世民說: “臣披荊棘事陛下,令海內寧一,奈何棄之處州,與遷徒何異 !” 李世民說 “割地以封臣,古今通義,意欲公子后嗣輔朕子孫, 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發言怨望,朕豈強公等以茅土邪 !” 遂停封 “刺史” 。后又進位長孫無忌為司徒。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評價是: “善避嫌疑,應對機敏,求于古人,未有其比;總兵攻戰,非所善也。 ”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 年) ,唐皇族內部連續發生三起企圖搶班奪權的事件:李世民的兒子、 齊王李 ‘性輕噪’ 。他舅舅陽弘智對他說: “你們兄弟很多,陛下千秋萬歲之后,宜得壯士以自衛。 ” 李聽從這一建議,私下招募了許多敢死之士。李世民得知后責備。李不聽,還私下設上柱國、 開府等官,并開庫行賞,驅民入城,繕甲兵樓堞,將齊州搞成獨立王國。李世民只好下令討伐,將李抓回長安賜死。李世民立的太子李承乾是喜聲色犬馬、 愛褻狎眾小的花花公子。在他叔叔、 漢王李元昌的支持下,李承乾整天吃喝玩樂,并說: “我為天子,極情縱欲,有諫者輒殺之,不過殺數萬人,眾自完矣。 ” 李世民的另一個兒子李泰多才多藝, “潛有奪嫡之志” ,以重金收買一些大臣,勸說李世民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怕被李泰擠下太子地位, 于是上表告李泰的罪狀。李世民詔捕李泰,不獲。李承乾遂派人暗殺李泰,并在李元昌勸說下準備謀反。這時正趕上李謀反事發。審理此案牽連出李承乾謀反案。李世民下決心將李承乾貶為庶人。廢除太子后,李世民召集長孫無忌、 房玄齡、 李治、 褚遂良到宮內,說: “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 !” 說罷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褚遂良將其刀奪下。長孫無忌等問李世民有什么想法。李世民說: “我欲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 長孫無忌立即說: “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 !” 李世民對李治說: “汝舅許汝矣,宜拜謝。 ” 又說: “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如何 ?” 長孫無忌等說: “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 ” 李世民召文武六品以上官員到太極宮,宣布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眾官皆呼: “晉王仁教,當為嗣。 ” 李世民很高興,遂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房玄齡為太傅、 蕭蠫為太保。長孫無忌又肩負起了培養皇太子李治的責任。
長孫無忌保舉李治當上太子,培養李治當了皇帝。永徽六年(公元 656 年) ,唐高宗李治欲立武則天為皇后,長孫無忌固言不可。李治密以寶器綿帛十余車賜長孫無忌,并親臨其家,求其贊同。武則天的親信許敬宗也多次勸說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均厲色拒絕。李治不顧別人反對,決定立武則天為后。武則天由此痛恨長孫無忌。顯慶四年(公元 659 年)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不作調查即相信此謊言,決定將長孫無忌流放到黔州,后又派人至黔州逼長孫無忌自縊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