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簡介: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子夏為學時,因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贊許,如其問《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孔子答以“繪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禮后乎”(即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后)的結論,孔子贊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論語·八佾》)但孔子認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史記·儒林列傳》),還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子夏像)。
子夏經典: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夏說: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