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沒有人說他沒有體驗過,就算兒童也會有焦慮的體驗。通常人們對焦慮都不是很友好,因為焦慮給我們帶來不安和困惑。就在我們討論焦慮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為工作或學習或其他事情而焦慮不安。而焦慮卻是我們生命中一種重要的生命狀態!
存在主義認為,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也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一種情境,它源于個人追求生存并維持、肯定自我的存在。存在主義治療者認為一般性焦慮是成長的泉源。正常的焦慮是面對事物時迫切的反應,此種焦慮并不需要刻意抑制,并可視為改變的動機。若我們缺少某些焦慮,生命將無法繼續。如果沒有焦慮,我們就不能算是活著,也無法面對死亡(May&Yalom.1995)。
一般性焦慮又叫做生長性焦慮,它可以刺激成長,當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并明白接受或拒絕自由的結果時,便會體驗到焦慮。其實,當我們重建生活時,伴隨而來的焦慮,可以說是我們已準備進行自我改變的一種訊號。這種訊號極具建設性,因為它可以提醒我們,自己的情況不佳,需改變。如果我們能學習去傾聽這種微妙的焦慮訊息,我們將勇于采取必要的步驟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向。
面對生活帶來的不同焦慮,生與死、成與敗、自由與責任、確定與懷疑等,只要我們認清和這種焦慮的來源,勇敢地要面對痛苦與折磨,為生存而奮斗,那么焦慮就會浮出表面。這對于追求獨立生活,以成為一個自立自律的人而言,是一個必經階段。如果我們能以新的生活方式體驗更多的滿足后,焦慮便會自動消失,而自己也會變得更有自信,而那些來自災難性預期的焦慮就會愈來愈少。
對于焦慮,我們只能承認和接受,然后積極地去處理,因為焦慮是一種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