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發生發展的復雜性決定了患者可能需接受包括手術、放化療、生物及中醫在內的綜合治療才能取得較好效果。不可否認的是,在與腫瘤的抗爭過程中現代醫學占據了主導地位,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否認中醫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準確科學的定位對于彰顯中醫防治腫瘤的特點并加以客觀全面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數據顯示,中醫接診的大多數是中晚期和接受放化療后出現毒副作用以及有轉移復發的患者,中醫的作用體現在減輕放化療、化療毒副作用、抗復發,減輕患者痛苦,延長壽命并提高生存質量上。
按中醫治則來看,腫瘤的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只重視了“祛邪”(抑殺腫瘤),而忽視了“扶正”(提高整體抗腫瘤能力),甚至傷及正氣,因而出現了上述的嚴重不良反應,這已成為醫生和患者的共識。
近年來,學術界開始把腫瘤看成是全身性疾病,提出“與瘤共存”的概念,即通過治療控制腫瘤發展,減少腫瘤對人體的危害,長期保持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腫瘤共存。這與中醫“扶正祛邪”的理論相符,這一理論認為健康和疾病均屬于正邪相爭的不同狀態,健康是由于“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疾病則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治療疾病不一定要徹底消除外邪,只要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即可。聯系到腫瘤病發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每一個人體內都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由于它們在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的調控下,相互制約,抑癌基因占優勢,多數人不患癌癥;相反,當這種調控機制發生障礙時,癌基因占了優勢,就易患癌癥。前者就是正氣存內,邪(癌基因)不可干(不致病),后者則是正氣不足,邪(癌基因)占了優勢,開始在體內作怪,導致發生癌癥。
其實中醫治療腫瘤并非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治腫瘤,不能等患者病入膏肓才來,中醫藥應貫穿治療腫瘤的整個過程,在腫瘤治療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作用。中醫的治療起效就像熬中藥一樣,要慢慢熬、慢慢起效。
第一,中醫藥直接抗腫瘤作用。許多研究和臨床實驗證明,腫瘤細胞毒作用可直接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癌細胞分化周期失控等而殺傷癌細胞,導致癌細胞凋亡。抗突變作用能有效減少染色體的癌畸變。有效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體內血管形成等而抑制腫瘤血管的形成,從而抑制癌細胞的轉移生長。最明顯的是調節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力作用。
第二,中醫整體調理作用。對于一些晚期的,或者病灶不適于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服用中醫中藥主要是起控制腫瘤生長、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
第三,中醫藥抗腫瘤無耐藥性,具有遠期抗腫瘤療效。眾多的放化療治療,在腫瘤的初期治療階段,療效并不差,部分甚至是十分顯著,但最后幾乎均以失敗告終。因為化療藥物或放射線比較單一,腫瘤細胞極易產生耐藥性,使得治療作用減弱甚至是無效。所以放化療治療雖然有比較好的近期療效,卻缺乏遠期療效,對復發轉移腫瘤更是接近無效,治療效果十分有限。然而,中醫藥治療腫瘤不會產生耐藥性的特點,對于長期抑制腫瘤,減緩腫瘤的復發與轉移,甚至消除腫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抗腫瘤中藥的臨床研究一直備受醫學界關注,尤其是靈芝防治腫瘤的研究。因為靈芝既是中醫的抗腫瘤藥物,亦是現代醫學中包括從分子藥理學、細胞生物學和臨床醫學研究極多并已成熟的一種中藥。北京大學醫學部林志彬教授曾經在《靈芝從神奇到科學》一書提到,臨床研究證實,靈芝與化學治療(化療)或放射治療(放療)和合用時,具有增效減毒作用,可減輕化療或放療引起的骨髓移植、胃腸道損傷和免疫功能的抑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靈芝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力,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逆轉腫瘤細胞對抗腫瘤藥的多藥耐藥性,拮抗化療或放療的毒性等作用是其臨床療效的理論基礎。
在腫瘤的防治過程中,中醫和西醫的原理和治療途徑都不相同,因此,兩者對于腫瘤的治療作用相互不沖突,反而在適宜腫瘤的治療時,二者的治療作用可以互補和增強。因此,中西醫配合治療腫瘤,1+1>2,是適宜腫瘤在治療中所應采取的正確治療方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藥治療腫瘤,還得結合多方面的情況,進行辯證以后正確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