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卦”,但凡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而且,我們不但知道“八卦”,另外也知道“六十四卦”。所謂的“六十四卦”,就是周文王姬昌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推演創立的,其實,周文王不但推演出了“易經六十四卦”,而且,他竟還把原來的“伏羲八卦”給修改了。
“伏羲八卦”又叫作“先天八卦”,經周文王修改之后,所得到的“八卦”就稱“后天八卦”,那么,周文王為何要修改先天的“伏羲八卦”呢?原來,就在“伏羲八卦”之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破綻”。
“后天八卦”與“先天八卦”的“卦象”、“卦名”完全相同,即都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八個卦,周文王改動的,只是“八卦”的方位。我們知道,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其方位是這樣安排的: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如果去看“八卦圖”的話,其方位正好與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相反。“伏羲八卦”以“乾卦”為開始,其八卦數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經周文王修改之后,“后天八卦”的方位就變成了:離南、坎北、震東、兌西、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它的八卦數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為中宮(多加上了一個“中宮”)、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如果單看上面的文字,顯然有些太過抽象,我們也不必深究,只需明白這一點就夠了,即:“先天八卦”是“乾”(天)在正南(上),“坤”(地)在正北(這也正是成語“天南地北”的由來),而“后天八卦”則是“離”(火)在正南(上),“坎”(水)在正北(下)。如果這樣的描述還顯得啰嗦,那么我們還可以簡化,即:“先天八卦”是“天在上、地在下”,“后天八卦”是“火在上、水在下”。
如此一來,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不過,我們之所以這樣“簡化”,其關鍵原因并不在于為了追求一個“簡”字,而是先天的“伏羲八卦”的“破綻”,就在于此。
我們來看,“伏羲八卦”是“天在上、地在下”,那么,“天上地下”是什么卦呢?翻開《易經》我們就知道,這是“否卦”,即“天地否”。所謂“否極泰來”,“否”者,“兇”也,“壞”也。看看此卦的“卦象”我們也能明白:天在上、地在下,而天為陽,主“上升”,地為陰,主“下沉”,所以其結果就是,在上的天越升越高,在下的地越沉越低,天與地越來越遠,永遠不能相合,萬物也就難以化生,這顯然是最不利的情況。
同理,我們再看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它是“火在上、水在下”,“火上水下”是“未濟卦”,即“火水未濟”,它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一卦,象征著“結束”,當然,也暗含著新的“開始”,這體現的正是《易經》“周而復始”、“周流不息”的天道。
所以,經過比對,我們立刻就會發現,原來“伏羲八卦”的方位排列,竟隱藏著一個“否卦”,這姑且也可以算是它的一個“破綻”了,而經過周文王修改之后,“后天八卦”揭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天道了。
當然,本文絕不在于要貶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也是任何人都難以貶低的,我們只是發現了這么一個有趣的現象,至于說的對不對,有沒有道理,其實都已經不再重要了,就權當是為我們茶余飯后所提供的一點兒談資吧。
歡迎關注煮酒論道,煮酒一壺,與君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