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說明了中藥的煎煮方法,直接關系到中藥臨床療效的發揮。面對五顏六色的中藥飲片,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確煎煮,反而耽誤病情。下面就教大家中藥煎藥的一些常識,一起來看看吧!(溫馨提示:中藥煎煮是水煎哦,而不是日常理解的油煎)
一、煎煮工具的選擇
煎藥器具以帶蓋砂鍋、陶罐、搪瓷為好,玻璃、不銹鋼亦可。因為這些器具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且導熱均勻,熱力緩和,水分蒸發小。
禁用鐵鍋、銅鍋、錫鍋、鋁鍋容器來煎藥。因為有些藥物遇到錫、鐵等金屬后會發生化學反應,出現藥液顏色變深、沉淀等現象。降低中藥湯劑的有效成分,甚至產生毒副作用,直接影響了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前是否需要清洗?
從醫院、藥店購買的中藥飲片是不需要清洗的。首先,一些中藥的有效成分為水溶性,如:多糖、苷類等,若用水洗,會因成分流失而降低藥效。其次,有些飲片在炮制過程中會加入醋、酒、蜜、膽汁等輔料以增強藥效或降低毒性,而這些輔料都是水溶性的,浸泡前水洗會將這些輔料沖走。再次,有些中藥呈粉末狀,如蒲黃等;還有的在配藥時被搗碎,一經水洗,會使藥物流失,如杏仁等。此外,車前子等飲片很輕,會浮在水面上,容易被水沖走。這些因素均影響了中藥飲片的療效。如果實在覺得個別草藥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
三、煎藥前是否需要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中藥入煎前一般應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左右,冷水漫過藥面,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時間可根據藥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延長或縮短,比如花、草、葉類藥材可浸20分鐘;根、莖、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可浸泡時間稍長,30~60分鐘。冬季可以多浸泡一段時間,夏季天氣炎熱浸泡時間稍短一些。
四、煎藥用水量
一般用水量為將草木藥加壓后,液面沒過飲片兩橫指(約2厘米)為宜??茖W化加水量:第一煎加水量=方中各藥物總量(克)+150毫升+服用量(成人服用量為150~300毫升)。第二煎加水量:服用量+200毫升。
五、煎藥火候
一般在未沸時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 (文火),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第一煎煮沸后20~30分鐘,第二煎煮沸后15~25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后下藥應在最后5~10分鐘入鍋。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煎煮時間長的藥物,在煎煮過程中需攪拌2~3次,以防底層藥物焦糊。焦糊的藥物不可服用,因為可能會發生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