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創學習這一個半個月以來,我逐漸學會了深度思考。學院的課程安排非常有趣:上午由老師用3個小時授課,下午和晚上要用近6個小時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與分享。用于學員深度思考的“留白”時間甚至遠遠大于老師的授課時間。這種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教學方式,大大促進學員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提高了學員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一、學會深度思考有助于我們透過事物現象看本質
思創的課程設計是非常嚴謹的,注重“道”的傳授,而非“術”的灌輸。但是“道”的層面往往更加虛化和抽象,如果不進行深度思考,就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也就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和科學家都是通過深度思考才成就了曠世巨著。老子通過深度思考,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牛頓通過深度思考,發現了舉世震驚的萬有引力定律;馬克思通過深度思考,才有了鴻篇巨制《資本論》。
宋代黃唏在《聱隅子·生學篇》道:“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當今社會,屬于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知識唾手可得。但是一味追求知識儲備,而忽略深度思考,學到的知識不能用于實踐,那么本質上,跟沒有學習一樣。
二、深度思考必須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能夠來到思創學院學習,說明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都表現的出色。我們之前所取得的成績往往是因為善于迎合他人的期待,從而輕而易舉的獲得別人的夸贊。但是,思創培養的是具備“思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而不是培養“這樣也行,那樣也可以的”中庸之輩。從本屆入學筆試就能窺見一斑:題目要求從任一角度寫一篇文章,不求面面俱到。考試結果證明,只要思想深度足夠的文章,都能夠得高分,這也正是思創所倡導的理念。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學會深度思考,就必須跳出期待,跳出規則,從多個角度主動地思考問題。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而新的結論往往會迸發出足以改變一個時代的靈感。稻盛和夫年輕時,在鎂橄欖石的合成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礦物原料都是干燥的粉末,難以成型。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很久,有一天他經過實驗室時,不小心踩到一樣褐色的松脂一樣的東西——石蠟,這東西一直黏在他的鞋上。他靈光一閃,與其不知所措,何不拿這種材料試試。最終,他成功合成了鎂橄欖石。不久就作為顯像管的U型高壓絕緣零部件的原料被廣泛使用。
三、深度思考比盲目勤奮更重要
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常把“刻苦學習”掛在嘴邊,所謂“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這一教誨貫穿了自己整個的學生時代。但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勤能補拙的精神,更需要的是深度思考能力。在我們的工作中,埋頭骨干者不在少數,他們是勤奮的人,但如果缺乏思考、執拗于蠻干苦干,那就不可取了。雷軍在回復晨興資本投資者的信中說一句很有名的話:深度思考比盲目的勤奮更重要。
馬云善于深度思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能洞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成就了阿里巴巴今日的輝煌;任正非深謀遠慮,在五年前就已布局5G產業,才有了華為今天誰與爭鋒的光芒。而精于業務的柯達公司,面對數碼技術的崛起,缺乏思考,因循守舊,在2012年申請破產,淡出人們的視野;摩托羅拉公司在智能電子產品崛起的浪潮中,仍不思進取,固步自封,最終難逃被收購的命運。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在手機盛行的今天,各種短文章、小視頻等快消品成了許多人的最愛,沉迷于斯,逐漸喪失了思考的能力,以至于深度思考都成了稀缺的,只有少數人才有的能力。
俄羅斯有一句諺語: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在思創,我們必須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實干加巧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