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雨水不斷,整個環境的濕氣 增加,人容易疲勞困乏。濕重的典型癥狀身體總覺得疲勞---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蒙,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皮膚上會有濕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覺得沒味道,嘴里發黏。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癥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
頭發面部愛出油;大便粘稠不易沖掉;小肚子肥大;有了這些癥狀都說明你身體濕重。濕的產生有三個因素一是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二是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廣東沿海濕重,廣東人要經常煲去濕湯。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癥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系:“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因此,要祛除身體濕氣,必先調補好“脾”!
關于“脾 臟”
“脾為后天之本”,中醫從陰陽五行上來看,脾在中央屬土,地球上的萬物都生于土地,脾在人體中就像廣闊的大地一樣,能夠承載萬物,五臟六腑均以脾土為基礎而生長。
脾從食物中提取人體所需“精微”。“精微”是人體氣血化生的物質基礎,脾氣的健旺可以使人體肌肉強健、正氣充足,增強抗病能力。
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臟腑形體四肢百骸得養;正氣充盛、抗病力強、腠理固密,能抵御外邪入侵。反之,正氣虧衰、抗病力弱、腠理疏松,不耐邪犯而患諸疾。
因此,中醫名家李東垣認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如 何 健 脾脾好不好主要看兩方面:
“食欲”和“飯后的消化”
人如果到了應該吃飯的時間卻沒有食欲,根本不餓或者飯后兩小時以后還是很飽,這肯定是脾運化的功能有問題了,因為飯后兩小時以后食物已經經過了胃的初步腐熟,下一步該脾去干活“加工”了。
所以脾的功能性問題就需要靠艾灸脾俞和足三里去調理了。 -
飲食健脾:
脾最忌諱的是“脹和冷”,喜甜;我們吃飯時絕不要海吃海喝,更不能喝冰鎮啤酒。喜甜,并不是大甜特甜的巧克力,適可而止,甜過了,反過來又傷脾。
平時多喝山藥薏米粥、吃紅棗等食療方法很好。粳米、鍋巴、番薯等其它五谷雜糧都是養脾的好東西。
運動健脾:
我們看這面脾經的位置,知道脾經穿腹而過,那么我們要做到早晚2次推腹,每次10分鐘;這樣不僅能加速腸胃蠕動通便,更是健脾養脾的好方法。
盤腿而坐,敲打按摩腿部內側的脾經,如果在按摩過程中,發現有硬結或者疼痛點,就多敲多按,直到無結無痛位置,這也是健脾養脾的好辦法。艾灸健脾:脾運濕但惡濕,如果脾被濕所困,脾就不得不虛了;這時通過艾灸的陽熱之氣,驅寒逐濕對健脾養脾非常有用。
艾灸取穴,脾俞、血海、三陰交應該是首選穴位;因為脾與胃相表里,那么中脘穴、足三里也應該灸灸;又因為命門之陽,為脾胃之母,脾之所以能健運,要得到腎陽之溫養。
脾俞、三陰交、中脘穴、足三里、命門穴,這些是艾灸主穴,你說我時間多,那你可以順著脾經灸透更好。
艾灸時間:每天1次,每次每穴20分鐘。敲帶脈健脾: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敲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每天隨時隨地的用空心拳頭輕輕敲打帶脈及屁股300下以上。
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對于這一點俺可是親身體驗過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