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孫時進
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副主任 楊可冰
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聊一會兒QQ……社交媒體似乎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和睡前第一件事都可能與此有關。然而,幸福研究領域權威刊物《幸福研究期刊》上最近發表的一項調查卻指出,頻繁使用社交軟件不僅沒有提升個人幸福感,反而是用得越多,心情越糟。
消極感來自相互比較
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43.9億互聯網用戶。互聯網數據咨詢中心GWI分析了45個國家的數據后發現,這些國家的網民過去7年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上升了60%,中國2019年每人每天平均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為139分鐘。在線社交互動已漸漸取代面對面交流,成為人際聯系的主要方式。
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表的這項新研究表明,社交媒體對整體幸福感的影響,最主要取決于一個人如何使用它。研究人員對三個主要社交平臺進行調查發現,人們使用的次數越多,報告的負面情緒就越強烈。這種消極感主要來自“社會比較”,比如,瀏覽到他人不斷發布的精美照片,就會產生“我的生活沒那么好”的感覺,并由此導致自尊下降和幸福感降低。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依靠社交媒體增加了溝通聯系,卻并沒有有效降低孤獨感。
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副主任楊可冰表示,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最為明顯,可使他們的注意力、創造力、記憶力變差,人際交往水平降低,甚至喪失自我判斷能力,以致個人“社交”走向失控。《美國醫學會雜志·精神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瀏覽社交平臺超過3小時的青少年,更易出現抑郁、焦慮、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等心理健康問題。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院也發布報告稱,每天使用社交軟件超過2小時的年輕人,容易出現自我評價差等問題。正如楊可冰所說:“社交媒體正在剝奪我們最寶貴的東西。”
社交媒體在掌控生活
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說,社交媒體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除了提供快捷的人際溝通外,還可以用來支付賬單、打車、叫餐、購物。從這個角度看,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幸福感。但同時,無孔不入的社交媒體也在“操控”著使用者的生活。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介紹了社交媒體使人“上癮”的原因:基于一定的算法,社交媒體公司可以預測使用者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甚至掌握個人情緒。
持續精神犒賞。被美顏過的笑容、被布置過的餐桌、被“秀”出來的親密關系……這些收獲朋友圈點贊的信息,會通過短暫的獎賞機制,“激勵”你持續發布相似內容。久之,你展示的就不再是自己的真實生活,而是你想成為的樣子,同時變得越來越難認清自我,直至迷失在網絡社交的虛假世界中,出現長期的焦慮情緒。
營造社交假象。孫時進說,社交媒體上的交流,看起來很近,實際卻是冰冷,甚至虛假的。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戴維·霍頓認為,除了少數密友和家人外,發布個人照片并不能提高建立密切聯系的幾率;相反,過多發布自拍照還會讓一些不熟悉的人覺得反感,雖然他們有時會給你“點個贊”。
自視意見領袖。楊可冰說,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觀點可能很難統一,但在社交網絡上,集體意識更容易強加到個人身上,使人成為某種觀點的引領者。而出生于社交媒體高度發達時代的年輕人,年紀尚小、三觀尚未形成,如果迷失在碎片化信息中,就易失去正確判斷。
兩位專家都認為,沖動、偏激、固執、空虛的人,由于現實人際支持少、不滿情緒多,更傾向從虛擬世界尋求精神慰藉。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具有神經質、宜人性和責任心三種人格特質的人更易沉迷社交媒體。其中,神經質的人心理壓力和焦慮水平較高,為逃避負面情緒,最有可能深陷社交媒體;有宜人性和責任心特征的人富有同情心且有一定自控能力,他們會有意識地使用社交網絡,以維護友誼和促進事業發展。
引導社交媒體向“善”
孫時進說,技術本無善惡對錯之分,社交媒體也是這樣一把雙刃劍,關鍵看人們如何使用。要肯定社交媒體在人際互動、觀念傳播方面的作用,但也要進行科學干預,善用社交平臺做有意義的事。生活中,尤其應加強對青少年的關注,使其養成良好的社交網絡使用習慣。
限制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表的一份研究,如果能把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限制在半個小時,就可以顯著改善孤獨感和抑郁情緒。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也明確提出,1歲下的嬰兒應完全不接觸電子屏幕,2~4歲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
打造三位一體的培育體系。楊可冰說,家長應以身作則,檢查自己的媒介使用動機和習慣,并反思對孩子的影響;學校須指導學生理解媒介環境與現實環境的區別和聯系,了解信息傳播流程,建構反思和批判意識;社會機構則應組織開展相關公益講座和展覽、舉辦專業論壇,并以出版書籍、宣傳手冊或運營公眾號的方式,助推青少年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
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法律法規是擋在社交媒體濫用方面的一道紅線。比如,美國法律規定,年齡在13歲以下的兒童申請登錄社交網絡賬號前,必須獲得家長的同意。英國政府也提議,立法強化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的自我監管,以保護用戶免受有害內容的影響。
比起外部管制,專家認為,對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接納自己、展示本真。在社交網絡上卸下面具,摘掉濾鏡;回歸現實生活,第一時間感恩周圍的人,這樣才能獲得更積極的人生體驗,提升幸福感。▲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