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搭便車現象合理嗎——智豬博弈|20幾歲必須要知道的經濟學常識|20幾歲必須要知道的經濟學常識章...
心使然,不會坐而待之。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著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豬。在日常的人際關系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又有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
某大學公開招聘兩名教授,一個是教會計學的,一個是教經濟學的。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寧剛和蘇鵬兩位教授被錄取。
但接下來問題出現了,會計學教授的工資是5000元/月,而經濟學教授的工資是3500元/月。由于招聘的時候,沒有說明誰教會計學,誰教經濟學,所以兩位入選的教授都想教會計學。兩位教授具有相同的學歷背景——會計學碩士,同時又都有經濟學和會計學的教學經驗,而且寧剛教授的會計學教學經驗還更豐富一些。依一般人的想法,寧剛教授理所當然地會獲得會計學教授職位。
但最后的結果卻并非如此。因為蘇鵬教授知道市場行情,且知道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競爭者加入。因此,在與教務主任談判時,極力否認有經濟學的教學經驗,甚至說如讓他去講授經濟學會誤人子弟,與其這樣,自己寧可不要這份工作。而寧剛教授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一開始就和盤托出,自已在會計學和經濟學上都有很豐富的教學經驗。事情到此為止,我想每個人都看出了門道,學校不可能重新招聘,而兩個教授也都不可能隨便丟掉到手的美差。最終的結果就是蘇鵬教授獲得了高薪的會計學教授職位,而寧剛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經濟學。
在上例中,蘇鵬就采取了小豬的策略,假裝自己完全無法勝任經濟學的教學工作,這樣校方只能讓他去教會計學。而寧剛在故事中則扮演了大豬的角色,給校方留下非常能干的印象,既能教會計學,又能教經濟學,由于蘇鵬成功的扮演了能力弱小的“小豬”,所以校方也只有委屈寧剛這頭“大豬”了。
“大豬忙、小豬歇”的現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里還會出現同樣的“大豬忙、小豬歇”的景象嗎?
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于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對于游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也相當高。
方案三:移位但不改變食物投放量。由于食槽與踏板之間的距離縮短,去踩踏板的勞動量減少,大豬小豬都會爭著去踩踏板。如果把踩踏板的次數增加,吃到的食物會更多,對食物的不懈追求,將驅動合作機制的形成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對于游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變,但收獲最大。
方案四:移位并減少食物投放量。食物只有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食槽與踏板之間的距離縮短。這種情況下,小豬和大豬都在拼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雖然這種方案看起來比上一種,還要節省成本,但對豬們來說,就辛苦多了,踩一次吃得也不多,如果可以選擇,豬們一定會跳槽到實行方案三的豬圈去。
“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于集體而言,搭便車不能使社會資源配置達到最佳狀態。會出現,不勞而獲,多勞而不多得的局面。公司的老板就也不能容許公司員工象小豬一樣,拿了工資不出力,天天“搭便車”。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公司的激勵機制設置是否合適了。
所以,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并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獎勵力度很小,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型員工也不會有動力那么賣力了。最好的激勵機制應該是不改變資金的投放量,但獎勵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