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主義攝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紀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于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畫意'的境界。
拍攝的一般要求
1.鏡頭 接近人眼的視角。油畫風格不應出現類似于超廣角鏡頭夸張般的透視關系,只能是類似人眼觀察畫結果。焦距一般在35mm~80mm,50mm最佳。
2.景深 光圈小景深大 前后景同樣的清楚。無焦點概念。背景適當虛一點點可以(事實上也是不可避免),但前景千萬別虛化掉。
油畫效果的攝影語言特點
構圖
1.大色塊分布 朦朧感產生油畫畫筆筆觸效果,帶來油畫意境感覺。而大色塊效果同時使清晰度銳度有所下降。
2.視角以平視為主 仰俯視拍攝少見。也是仿照的繪畫寫生的習慣。
油畫效果的攝影語言特點
用光
1.畫面上物體都得到精準的曝光 類似"曝光合成",每個物體都能按照繪畫的理想形式去布光、曝光。實際上難以做到。
2.自然光拍攝 繪畫是在自然光下完成的。有時候完全依賴自然光是比較難處理的,人造光打燈光需要柔化處理。。油畫特點需要畫面具有凝重的影調感,表現油畫色彩,持續光源的低色溫效果是最佳的選擇。
3.高光和陰影對比明顯 通過對高光和陰影的明暗對比,能夠強化立體感。
油畫效果的攝影語言特點
影調色調
1.整體色調偏黃 油畫放置都有點氧化…產生復古的效果,偏黃的色調顏色飽和度不會太高,偏暗黑。
2.色調灰調影調低調 色彩飽和度較低,整體灰調,亮部少暗部多曝光低調。尤其是背景部分。
人像畫的拍攝
相機鏡頭使用中焦鏡頭,如50mm或85mm焦段,多為半身人像攝影,虛化效果能夠更加突出人物。而在場景的選擇中,要搭配畫面色調,如暖色調的素靜背景,包括古建筑等為背景都不錯。
靜物畫的拍攝
在靜物的拍攝,可以用微距鏡頭,加上離機閃的裝備,閃光燈能夠加強光照效果,增加立體感,還可以利用逆光的背景中的點光源效果,營造出背景的大色塊效果。
亮度影響風格,超明亮的光線造成強烈對比與弱光形成的朦朧細膩影像均有不同的情感表達。畫面遠近均等清晰。光線的方向決定高光亮部的區域。側光可以很好地表現物體的高光和陰影關系,在布光的時候,注意高光區在物體表面的位置,不要影響到器皿的花紋,高光位置應該有助于表現器皿的外輪廓。
構圖與布局
拍攝靜物時,物品的構圖擺放是決定畫面美的重要標準。而布局更是需要美學功底和審美觀念的背景。靜物的構圖是整個拍攝環節中的難點,古典傳統油畫中的物件華麗豐富、場景宏大氣派,而現代攝影簡約主義和自然主義風格,可以隨意,可以極簡。初學時物件不超過三件,依構圖法原則(兩種基本方式,無非是黃金分割和對稱平均)進行,從簡單做起逐漸增加復雜程度。
畫幅的選擇
傳統構圖傾向于橫幅,常見構圖之所以就是這樣,或許和桌面的橫寬有關。但是如果道具可以縱向鋪陳展開,此時也可采取縱幅構圖。方形構圖傳統而完整,則適合居中置放道具的方法。
油畫效果的后期制作
要想達到油畫效果,后期制作大致上有幾種方法可以做到。較為簡單的方法:
1.調明暗
2.調色,選擇中間調加紅加黃(Ps色彩平衡工具)
3.適當降低飽和度
4.朦朧柔焦(高斯模糊+50%柔光+50%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