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位最髙,是為“五臟之蓋”不耐寒熱,素有‘‘嬌臟”之稱,外邪侵入,肺則首當其沖,因而各種外感病證,初起之病位毎常在肺。肺的生理功能比較復雜,除了主宣發、外與皮毛相合、主肅降、參與水液代謝、開竅于鼻、與發音有關等作用外,同時又是主氣、司呼吸的重要臟器.所以其病理變化也必然相應的復雜人體乃一有機整體.一臟有病勢必影響它臟,如肺病.既可影響其它臟腑,而其它臟腑功能失調亦常累及于肺,凡此種種,最終均易導致肺臟功能失調。
本文試就前賢見解.并結合個人粗淺之教學體會與臨證心得.對肺病之治法初步整理歸納為十二法,現分述如下:
肺主宣發,外合皮毛。肺的宣發作用能使衛氣津液敷布于肌表乃至全身,從而使之能夠抗御外邪,啟閉汗孔,調節體溫,潤譯皮毛。
若是外邪束表,每致肺氣失宣,衛氣敷布不及,不足以抗邪外達則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肺氣郁滯而易咳逆;津液布散失調又常產生水腫、咳痰等等。治當宣通肺氣,常用麻黃、生姜、桔梗、前胡、蘇葉、薄荷,牛蒡子諸藥組方。由于肺氣不宣與各種表證往往同時并存,
因而治療亦是宣肺與解表同施并舉。如風寒束表,肺氣不宣者,毎用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或用荊防敗毒散解表宣肺,疏風祛濕;風熱犯肺、肺衛失宣者,則用桑菊飲、銀翹散疏散風熱,宣肺止咳;風客玄府,肺氣不宣,水行皮里,傳為附腫,是謂風水,其屬風熱為患,于越婢加術湯方中重用麻黃、生姜宣肺散水,石膏清熱,白術利水,甘草、大棗和中,只待宣發正常,津液得以布散,水腫諸癥自可漸除,若系風寒所致,則宜去石膏加蘇葉、荊芥、防風等辛溫發散之品。
由上可知,所謂宣肺主要是指恢復肺的宣發功能。通過宣肺,一般可以起到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1)肺氣宣暢,衛氣布達肌表則能抗邪外出;(2)宣肺可以散水消腫;(3)宣肺可使氣機暢達,從而起到止咳平喘的治療效果。
肺主肅降,若是肺失清肅,氣不得降,必然產生咳喘,胸悶等肺氣上逆之候。法宜肅降肺氣,止咳平喘,臨證每用蘇子、杏仁、厚樸、半夏、紫菀、款冬花、旋復花、萊菔子諸藥組方。蘇子降氣湯、定喘湯、三子養親湯以及仲景之射干麻黃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等,均系降肺之常用方。
應當指出,宣發與肅降是肺臟生理功能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宣發失常,氣機不暢,毎致肺氣不降;肺失清肅(如慢性咳喘),又常引起宣發異常(衛氣不能布達肌表而易感冒)。故臨證運用宣肺法時,常加杏仁、半夏等味以降肺氣;使用降肺方時,亦常增麻黃、生姜等藥助肺宣發,如蘇子降氣湯中加生姜、前胡,定喘湯中甩麻黃即屬此列。
清肺即清瀉肺熱,乃根據“熱者寒之針對邪熱壅肺、肺失和降之證而設。邪熱壅盛,阻滯于肺,必見發熱汗出、咳嗽氣喘.痰黃粘稠、胸悶胸痛、舌紅苔黃、脈象洪數等癥。治當清肺瀉熱,祛邪外達,常以黃芩,梔子、生石膏、蒲公英、銀花、連翹、魚腥草、穿心蓮、野菊花、紫花地丁等組方,代表方如麻杏石甘湯、清氣化痰湯、清金化痰湯等?
若是熱毒熾盛,損傷肺絡,瘀熱內蘊,為癰膿而成肺癰,則伴咳吐膿血,其味腥臭難聞。此時須用千金葦莖湯加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瓜蔞皮等清熱解毒,化瘀排膿,此亦屬于清肺之法。
即通過通導積滯以達到治療肺臟疾患的方法。因肺與大腸互為表里,功能聯系十分密切。肺氣肅降,津液下行有助于大腸傳導糟粕;大腸傳導下行亦有利于肺氣清肅下降。如果邪熱壅遏于肺,津液因之被灼,無以下濡大腸,使傳導失職,腑氣不通;或是實熱燥屎內結大腸,上干于肺,影響肺氣肅降而產生咳逆氣促等癥。若實熱燥屎不去,則咳喘諸癥難以消除,故當視病情選用大、小承氣湯蕩滌熱結,導滯通腑,肺之肅降功能方可恢復,若能兼清肺熱則收效更好。
另外,久病虛喘,陰盛陽衰,亦易致使陰寒與糟粕凝結大腸,此時則須以溫通寒積之法,常用《金匱》大黃附子湯加味。一旦腑氣得通,咳喘必見好轉,爾后再以扶正固本或降氣化痰法治之。
即是峻瀉肺內伏熱痰濁之法,乃根據“實者瀉之”,針對痰熱濁唾內伏于肺而又不易清滌之證而設。常用桑白皮、葶藶子、皂莢、甘遂、大戟、芫花等組方。臨證時,凡肺中伏熱,經久不愈,證見咳嗽痰黃、皮膚蒸熱、發熱常在日晡加重、舌紅苔黃者,宜以瀉白散加味瀉肺除熱,平喘止咳;痰濁壅盛,阻滯肺系,氣道不暢而胸悶咳喘、痰稠難出、呼吸急促、甚或一身面目浮腫者,僅以化痰降逆之劑尚嫌藥力不足,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峻瀉痰濁,方與病機合拍;飲停胸脅謂之懸飲,宜用十棗湯瀉肺逐飲;痰濁膠固,實難咳出,若痰壅氣閉而危及生命之時,治當瀉肺滌痰除垢,
《金匱》皂莢丸速速與之為要。
瀉肺之法多適用于邪盛而正不衰之實證。
即所謂清潤肺燥之法,乃根據“燥者潤之”,針對外燥犯肺而設。燥邪系秋季之主氣,每從口鼻而入,最易傷及肺系,而見口鼻干燥、干咳少痰、聲音嘶啞、皮膚干燥等候。治宜清燥潤肺止咳,當以甘寒濡潤之品,如沙參、麥冬、梨皮、甜杏仁、浙貝母、天花粉、知母等。一般來說,初秋多為溫燥,宜用桑杏湯加減,外以清宣燥邪,內以涼潤肺金;深秋多為涼燥,則用杏蘇散化裁,功可輕宣涼燥,止咳潤肺又兼化痰。
若系溫燥傷肺,氣津俱傷而無表證者,臨證又多用清燥救肺湯加減以治之。
化痰一法,乃是針對痰濕停聚于肺而設。無論外感六淫,還是其他因素,均可導致肺之宣降功能失調,于是津停為之痰濕,痰濕又作為繼發性的致病因素而使病情加重,使得咳喘痰涎等癥經久不愈。
化痰的藥物很多,由于形成痰濕阻肺的原因較為復雜,因而運用化痰法時,必須針對病機,密切配合其他治法,方能奏效。如屬寒痰,常選半夏、萊菔子、白芥子、紫菀、款冬花等藥,方如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熱痰則選瓜蔞、貝母、海蛤粉、桑白皮等味,方如清金化瘓湯、小陷胸湯、定喘湯。他如燥濕化痰之二陳湯,益氣化痰之六君子湯,潤燥化痰之貝母瓜蔞散,解表化痰之止嗽散等,皆系常用之方。若痰濕一去,則宣降正常,咳嗽氣喘等癥隨之消除,因而凡系化痰之藥,均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補肺即是補益肺氣,乃根據“虛則補之”,針對肺氣不足而設。以神疲少氣、面色無華、咳喘無力、動則尤甚為主候,治當補肺益氣,常用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藥組方,代表方如黃芪四君子湯、補肺湯。臨證時應根據病因病機靈活選方。如脾虛土不生金,痰濕停滯,宜用六君子湯“培土生金”;肺虛宗氣生成不足,無以“下貫心脈以行氣血”,易使心血瘀阻,治宜益氣活血,可用桃紅八珍湯加減;肺氣虛弱,衛外功能減弱而易感冒、自汗,則須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等等,皆視病猜而定。
即溫補肺陽之法,乃是針對肺中之陽不足、寒飲停滯于內而設者。前人雖少有肺陽虛之說,然就筆者管窺之見確實有之。該證的形成,多因肺氣虛久累及肺陽,或因腎陽虧乏無以溫肺,或因肺陽本虛,外寒引動內飲而觸發并加重,或因反復感寒而使肺陽漸傷。其見證總以痰涎清稀量多或白如泡沫、畏寒肢冷、咳喘無力、甚或虛浮、易致感冒、脈沉為主候。治當溫補肺陽,散寒化飲,藥用干姜、細辛、桂枝、白芥子、桂心、附片、巴戟天(后三味乃通過補腎陽以溫肺)。由于肺陽虛每因多種因素所致,故臨證很少單獨運用溫肺一法,大都配合化痰平喘、補肺益氣、疏散外寒、溫腎納氣諸法治之,常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甘草干姜湯、腎氣丸、小青龍湯、黃芪四君子湯加干姜細辛等方。
這里還須明確,所謂肺氣虛常反映出較單純之機能衰退征象,故當用黨參、黃芪等補益肺氣:而肺陽虛則必見一派虛冷征象,則宜用干姜、細辛等溫陽散寒。然肺陽虛的形成多因氣虛日久發展而來,其關系猶如脾陽虛多因脾氣虛發展而來、腎陽虛多由腎氣虛發展而來一樣。因而溫肺陽時,每加益肺氣藥。
即滋陰養肺之法,乃針對肺陰不足而設,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寒則肺陽易傷,熱則陰津易灼。陰虛必使火旺,使得陰津再傷。干咳少痰、形瘦氣弱、口干咽燥、甚或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赤、舌紅少津是其常見癥候。常用沙參、麥冬、百合、百部、玉竹、生地、山藥、鱉甲、知母、地骨皮等藥滋養肺陰,又清虛熱。臨證選方,滋陰養肺為主宜用沙參麥冬湯加味;滋陰降火為主多用百合固金湯化裁;肺腎陰虛常用麥味地黃湯增損;肺胃陰虧則宜麥門冬湯加減以治之。
潤肺與養肺兩法,雖都選用甘寒濡潤之品,然前者主治外燥為患,并多與輕宣之藥同用,以祛邪為主;后者則主治肺陰不足,常與降火之藥并施,以扶正為主。因病因病機不同,故治法有別。
即收斂肺氣之法,乃根據“散者收之”,針對久病虛喘、肺氣欲散之證而設。咳喘既久,正氣大傷,肺氣耗散不收,每見咳喘、氣促、倦怠、汗多、畏寒、或口干面赤、脈弱。如此肺氣大傷,耗散不收之時,須急收斂肺氣,常用五味子、黃芪、人參、訶子、罌粟殼、白果仁、烏梅等藥。臨證多以生脈散為主方,再視病情隨證增減藥物。又如肺氣虛、肺陽虛、腎不納氣等證,常常兼有肺氣耗散之候,此時若無明顯痰濕之象,可用補肺湯、苓甘五味姜辛湯、七味都氣丸諸方。方中均用五味子,以收斂耗散之氣。
補肺與斂肺,前法適用于一般之肺氣虛者,后者則用于肺氣大傷欲散之時。
即制止肺絡溢血,謂止血之法。咳血的成因甚為復雜,臨證必須審因論治,倘若一見血出,便用止血之劑,則易產生“閉門留寇”之弊,甚至加重出血。例如屬陰虛火旺、灼傷肺絡而咳血鮮紅者,宜用百合固金湯加炒梔子、白及、地榆等滋陰降火以止血;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或見痰中帶血,或咳吐大量鮮紅純血,常用瀉白散合黛蛤散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涼血止血;痰熱壅肺,熱傷肺絡,每見痰中帶血如鐵銹色樣,則用麻杏石甘湯加魚腥草、黃芩、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熱化痰以止血;大量咳血不止,當急治其標,可用十灰散先止血,一旦病情緩解,再議治本之法;大量咳血,陰不斂陽,當益氣回陽救逆,用獨參湯或參附湯。
此外,止咳平喘亦應屬治肺大法之列,而此法實際上已分述于各法之中,故不贅述。
綜上所述,中醫治肺有法可效,有方可循,凡肺之所生病者,皆可依法治之,隨法選方用藥。然疾病的發生發展往往是極其復雜的病理過程,單純運用某一治法,常常不易達到預期效果,因而臨證多是兩法或數法聯合運用,如此方才治病中的,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