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平衡
從太極圖中可以看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各半,體現陰陽之間相互轉化、平衡協調的關系,也體現了太極拳的拳法思想。虛與實、進與退、動與靜、開與合、呼與吸、起與落、屈與伸、蓄與發、俯與仰、拿與放等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來體現陰陽之間的特性。
對稱平衡
要曲中求中。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前前后后,從預備式開始到終結束,都要保持對稱、保持平衡(預備式的并步,不能內外八字,起式的開步和行進中的步伐,兩腳都要保持平行肩寬)。
動靜平衡
要安靜、純凈后起功。在靜中求動(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靜平衡才能清升濁降)。
練太極拳講究動靜結合,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不能把太極拳當做死板的功夫練。
動中平衡
動中保持對稱,動中保持平正,平衡再求運動,運動就能穩實。
快慢平衡
慢中求穩,穩中求快,快而不亂,慢而不斷。
虛實平衡
虛不虛,虛中實;空不空,意動實;思維空,神意實;攻而虛,防要實;上求虛,下要實。
太極拳的每個動作變化都含有虛實的轉化,相輔相成,對立而生,這就是太極拳魅力之處。
在練習過程中,常見的毛病是:重心不穩,搖晃、移動;靜止時間;不夠提膝或控腿高度不夠, 及有附加支撐現象等。要糾正這些毛病,根據體會,應從四個方面做起:
第一,加強基本功鍛練,提高肢體柔韌程度和腿部功能。
拳諺說:“練拳不練腿,如同冒失鬼。”因此,首先要加強踝部和腿部鍛練。如壓腿、踢腿、搬腿、控腿、拍腿以及劈腿等。但應因人制宜,不可強求一致。
通過這些腿功練習,拉長下肢各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和肌肉的伸展性,提高下柔韌性,提高腿的靈活性、舉控高度動能力。
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先練單式,然后再進行組合練習。對難度較大的,要打“攻堅戰”。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地反復練習。久而久之,腿部力量和支撐平衡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第二,動作及其感覺要沉穩。
首先,思想入靜,精神貫注,全身放松,小腹微收,內氣下沉。做到上虛下實。
其次,獨立支撐前必須將身體重心移至支撐腿。待支撐腿控制好重心,下盤穩固,分清虛實后,才將另一只腿提起。
其三,支撐腿要微屈站立,五趾抓地,全腳踏實,膝關節不可僵挺,支撐腳 也不可掀掌、拔跟、減小支撐面。否則,正如拳諺所說:“翻蹄亮掌,一輩子不長。”
其四,提膝、蹬(分)腳 的高低,應以各人的功力和體質不同而定。
其五,初學者可采用附加支撐辦法。然后逐步做到收腳不落地。
第三,身體各部位要協調一致。
其一,支撐腳的方向位一定要適度。平衡動作中支撐腳一般應微微外撇,以不超過30°為宜;個別的,甚至外撇達60°(如《32式太極劍》中的獨立反刺)。決不可過于僵直髖關節松沉,斂臀收胯。
其二,提膝、蹬(分腳 要與上肢動作協同進行。平衡動作中,在提膝、蹬(分)腳的同時,一般都 伴隨有上肢的分掌或撐掌 。這是太極拳“立圓”運動中“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后,有左則有右”原則的具體表現。
這些對撐或對拉拔長,控制了慣性,均衡了勁力, 使得周身上下相應,前后相對,左右相承,既保證了身體的平衡,又顯得姿勢舒展大方,增加了觀賞和美學價值。
其三,要隨式轉腰順肩。腰,胯,肩三者有呼應連承關系。凡轉身處,腰、胯、肩都應同時轉動,并帶動四肢朝著一個方向運作、使勁,齊進齊出。這樣,全身上下一起轉動,不僅自然靈活,重心穩定,也于內勁通過轉腰順利地到達四肢。切不可四肢與腰、胯、肩分離,各走各勁。
第四,立身中正。
這是提高平衡能力,正確完成動作的前提。太極拳講究“橫平豎直”。豎起就處處身體中正。橫平就是兩肩平、腰圈平、兩胯平。兩者既相互矛盾,又互為其根,相需相用。演練時要認真做到頂頭豎項,下頦內收;兩肩平、兩胯平。從頭頂百會穴到腳心上下垂直對正。只有這樣,才能使太極拳平衡動作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