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文林 攝影/小武 特別鳴謝/三小水 2013年08月20日 第554期
花樣繁多、味道不錯,成都繁榮的飲食格局,透著深厚的川菜功底。味型豐富,內在的變化相當多,生活在這里的人總是在一直變著法子吃東西。成都美食的自我體系發展得全面透徹,而且它并沒有因為自我體系的堅固而變得單一,成都吸收和消化了四川、重慶等其他地方川菜的特點,形成了一個基于四川味道的新體系,這是川人的生活智慧。
全開放式的瓜串串的料理現場。
蒼蠅館子初體驗
在成都的第一餐去的是著名蒼蠅館子明婷飯店,不過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它或許已經在曹家巷菜市場的拆遷工程中銷聲匿跡了。星輝西路 7 號的“老表飯店”,是它的“暫時過渡飯店”,告示說菜品、菜價不變。
陳舊破敗的菜市場,有著明明白白的人間煙火,這是我到哪里都要去光顧的地方,更不用說耳邊飄來飄去的,是熟悉的四川話。明婷飯店隱藏在市場的最里端,招牌不易見,左右兩個門面的服務員熱情招呼坐下,中間的通道上坐滿了吃飯的人,都是明婷的地盤。已經快兩點鐘,吃飯的人還絡繹不絕。這是我很喜歡成都的一點,很多街頭館子,哪怕是看起來一副已經打了烊的情形,只要你走進店,正在午休的廚師也可以離開起身去廚房里為你下廚,而且幾乎所有的街道都能找到吃飯的地方。這是一個不會挨餓的城市。
豆腐腦花·明婷飯店。
有不少成都的朋友向我提到明婷,倒不是因為有多好吃,而是因為它已經是成都民間餐飲的一個代表。網上對它的評價還真是兵走兩路南轅北轍,我們按招牌菜點,吃下來雖不覺得多驚艷,但至少味道還不差。豆腐腦花,形如麻婆豆腐,腦花碎嗒嗒的,死無全尸,大概是要和腦花口感相似,選的是很嫩的豆腐,勾芡厚,賣相一般,但勝在下飯;霸王黃喉,水煮味,黃喉脆嫩,口感甚好;蓮白粉絲,蓮白即圓白菜,吃口清甜,與甘薯粉出奇般配,一個脆爽,一個綿軟,我對這道菜的好感完全來自蓮白,因我在四川以外還真的很少吃到那種清甜的圓白菜。奇香排骨沒有什么奇香,炸得略干,與其送飯,倒更適合配酒,荷葉醬肉勝在前期醬肉制作,用荷葉包著蒸制,則又帶來了更多層次的香味,口感偏咸,還是更適合作為下酒菜,特別是配四川白酒。
很多人說明婷不好吃,是因為貴,性價比低,我倒更愿意將“好吃”當作一件獨立的事情來對待。與我們后來吃過的店相比較,作為菜式、環境都不甚講究的蒼蠅館子,明婷的價格的確是貴的,菜式都是家常風格,只是還沒有好到那種定期會想要去吃吃的水準。
雨田飯店的菜和湯類都是大鐵桶盛著隨點隨上。
后來去了同樣平民化的雨田飯店,他家的菜比明婷更為大眾,甚至菜單還是那種像國營飯店用作業本畫勾點菜。老板姓雷,所以拆作雨田,館子開了快三十年,從 20 平方米的店鋪起家,所以在很多成都人心中,都是有地位的。飯店門面很小,但走進巷子里面就會發現另有乾坤,挨著的三家店面都是飯店的。素菜 8 元,燒菜 15,炒菜 25 左右,冷拌菜是在門前攤頭擺開,燒菜和湯類都是大鐵桶盛著隨點隨上,蒸菜也是即點即取,有接近一半的菜可以說都是現成的,而炒菜是以大鐵鍋急火快炒,所以坐下來很快就可以吃上菜,午飯時間總是人滿為患,翻臺率相當高,大部分人也是圖個快速方便吧。
我們點了荷葉粉蒸肉、紅燒肉、青筍燒肥腸、藕排骨湯、肝腰合炒、蒜苗鹽煎肉,一半的菜都是味道平平。簡單樸實的藕湯卻味覺頗佳,肝腰合炒是很家常的炒菜,水準不失;我所期待的鹽煎肉本應油而不膩,但雨田的出品過于油,影響了干香味,完全沒有豆豉味則是敗筆。另外,粉蒸肉太濕、燒肥腸太老,紅燒肉不夠味,肉欠火候。整體來說味道多美是談不上的,菜的水準起伏較大,要吃到說贊,是需要點菜搭配得好才行。我想,大部分人對于這家店的好評,一方面是因為價格便宜,另一方面,帶有私人味道記憶的情感因素。
經典川菜再發現
事實上,此行到成都,我也是懷有這種私人味覺記憶的情感的。川菜中我最想念的一道菜,當屬龍眼肉,這是四川鄉下擺酒席吃九斗碗必然會有的一道蒸菜,但是出了四川,這道菜就有了永別之感。龍眼肉以肥五花肉作卷,里面嵌一枚紅棗,放在混了紅糖的糯米上面,用土碗盛著置竹蒸籠里蒸熟。概因這道菜有點費工夫,幾乎沒什么餐廳的菜單上找得到。在臨江中路銀杏川菜酒樓,這道菜叫“龍眼甜燒白”。嵌在肉里的不是紅棗,而是蓮子。銀杏做的龍眼,味道是沒有問題,只是糯米在預處理的時候蒸得久了些,所以成菜顯得過爛,稍微影響吃口,而我個人覺得再加一點點綿白糖會更好。但真心感謝銀杏,還可以堅持做這些讓人懷念的菜。
鍋巴肉片·銀杏川菜酒樓。
所以在銀杏,我們還試到了雞豆花、開水白菜這些同樣已經很難吃到的川菜功夫菜。雞豆花是用雞肉做出豆腐的口感—去筋去膜的雞脯肉斬茸后與蛋清、太白粉調成糊,然后入高湯中沖成豆花狀,最后用清湯盛食。這道菜跟開水白菜一樣,對清高湯的要求至高,當然,后者對于白菜的講究也至關重要。銀杏的雞豆花口感對了,不過在凝固成形方便還欠缺,有一點松垮之感,而開水白菜的菜,委實要選得再嫩點才好,而菜的形也并非若蓮花,反而像蒲扇了,湯的鮮美度亦須加強。
魚香肉絲·銀杏川菜酒樓。
銀杏川菜酒樓是典型的商務宴請餐廳,整體來說,菜的品質無功無過,中等偏上。就川菜的品質來說,比同類型的大蓉和要好。樟茶仔鴨香味甚濃,只是炸得略有點干;黃燜雞在收汁上收得過干,雞肉顯得老,成了整桌最被人挑剔的菜;鍋巴肉片的鍋巴炸得黃亮酥脆,肉片炒得嫩,荔枝味汁不稀不稠,所以鍋巴入味而清爽,整道菜所有的細節都很突出;米椒沾仔兔,帶皮兔肉去血水煮熟,兔肉鮮白看得出料理過程的干凈,用的蘸碟是四川常見的水碟,小米青紅椒圈加醬油,勁道的鮮椒味與清淡至極的去骨涼兔肉相結合,非常好吃。也試了最常見的魚香肉絲,肉絲根根細長如一,這其實都是廚師的基本功,只不過在外面的餐館里委實很難見到如此“真實”的基礎,看其賣相就知不差,用泡魚辣椒和姜蔥蒜醋等調制的魚香味型也相當準確,配菜中的木耳絲與萵筍絲,也是傳統魚香肉絲中的基本配菜,難得的是整個菜吃完后,盤子干凈到只剩下些微油痕,這就是高檔餐廳與一般社會餐廳在料理精細度上的差別吧。其實后來在朋輩餐吃肉丸的時候,順便試了他們的醬肉絲,從切肉絲之形,到熱炒盛盤的清爽賣相,也可見出扎實的功力。
肉圓湯·朋輩餐。
龍眼甜燒白·銀杏川菜酒樓。
甜燒白·陳麻婆豆腐店。
銀杏的龍眼甜燒白好吃,真正好吃的甜燒白,卻是在陳麻婆豆腐店。甜燒白我們又叫做夾沙肉(上海的川菜館里叫喜沙肉,一度我覺得漢舍的喜沙肉不錯,但水準非常不穩定),因為每片肉都要在皮下的部分切出一個夾層,在中間放入豆沙,然后放入蒸碗中,上面填人紅糖糯米,上蒸籠蒸透后倒扣過來,撒綿白糖在上面吃。去陳麻婆豆腐店里本來只是想要嘗嘗正宗的麻婆豆腐,沒想到加點的甜燒白在色香味形上,都是跟我記憶中的夾沙肉全然吻合。后來在悟園本家菜也吃了一道甜燒白,師傅叫做“回鍋甜燒白”,是將燒好的甜燒白搗碎,再入鍋翻炒,讓糯米和燒白肉爛成糊狀,味道卻是好吃的。值得一提的是,陳麻婆豆腐家的咸燒白也是非常好吃,樣子清爽樸實,味道也是自然踏實,毫厘不失。而他們家的麻婆豆腐,果然是跟平常吃的有不小差別,大抵選豆腐本身就有老嫩之別,所選用豆子也決定了豆香的差異,店內自制自然有其口感的獨特性。豆腐是要切 1.5 厘米的丁狀,成菜還不得有破碎之相,除了麻、辣之味,吃口更有嫩、滑、酥、燙的講究。題外話是,玉龍西街的那家才是真正的陳麻婆豆腐店,他們并無分店。
麻婆豆腐·陳麻婆豆腐店。
雖然說麻婆豆腐是那種四川人都會燒的菜,吃過好吃正宗的之后,還真是可以吃出不同家的水準來。比如夫妻肺片總店的麻婆豆腐,我覺得就是走樣太多的,而錦江賓館貴賓樓中餐廳錦軒,這道菜就完全可以和陳麻婆豆腐店的出品媲美。有意思的是,我以為正宗夫妻肺片是一定要有牛肉、牛肚、牛舌、牛心和牛頭皮這幾樣東西,但在夫妻肺片總店吃的夫妻肺片,五樣東西并不全,服務員說廚師是隨機抓取的,所以每份并不一定是這幾樣全都有。
夫妻肺片·夫妻肺片總店。
豆瓣魚·錦軒。
事實上,這一趟成都的餐廳吃下來,整體水準最高的就是錦軒。藏得很深的錦軒,在當地人的情報中傳播率很低,大抵是在老牌五星飯店里面的緣故,一般情況也不太會想到來這里用餐,不過也因為是五星飯店的關系,南來北往的政商客人對酒店里的餐飲有要求,所以這里的川菜出口很好。我們在錦軒點了 10 個菜,難得的是菜式都絕無花哨之氣。樟茶仔鴨,遠勝于樟茶鴨口碑好的銀杏。樟茶鴨的制作應該是土鴨經香料腌制后,用樟葉、茶葉末等熏制入味,然后再蒸,上桌前微炸過。賣相來說,銀杏的樟茶鴨偏深,錦軒的樟茶鴨色澤紅亮,吃起來沒有那么干,口感潤。粉蒸牛肉一般,但豆瓣魚好,選用的花鰱魚處理得一點土腥味都沒有,先炸后燒,火候拿捏得好,所以肉質細嫩,燒醬汁是微辣中帶有甜酸的回味,是很對的味型。藿香入菜也是川菜的特色,小時候家里甚至會用藿香葉搗碎了放入吃涼粉的調料中,是典型的夏天的記憶,錦軒的藿香蠶豆香味是夠的,不過蠶豆明顯過老,炒過之后埋水燜煮的時間不夠。
水煮肉片·錦軒。
水煮肉片相當道地。作為川菜濃厚麻辣味型的代表,炒香的刀口辣椒是其主要作料,而碼味時太白粉用的量比一般清炒肉片要大,所以整個菜看起來是濃稠型,黏糊糊卻每一片肉都不會是拖泥帶水的,配菜也是相當準確的萵筍尖。我曾在上海吃小濱樓吃這道菜吃到想掀桌子,因為一個號稱經典川菜的餐廳,竟然做不好水煮肉片這樣很基本的菜。魔芋燒鴨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姜汁熱窩雞的姜汁醋味,都非常忠實地反映了各自本來的特征,這在變化唾手可得的大環境下,其實是很難得的。所以我也很推薦錦軒的湯圓和蛋烘糕這樣的小吃,它們同樣反映了各自本真的香味。
傳統口味新表現
其實回到四川,我難免會以小時候的味覺經驗去尋找一種準確的味道,這種準確就像魚香肉絲里的木耳絲、水煮肉片里的萵筍尖、回鍋肉里的青蒜苗一樣顛撲不破。在土碗香的新鴻路老店,我在三個菜里吃到了這種準確性:土碗蒸肉,豌豆涼粉、擂椒茄子。土碗蒸肉可以說是咸燒白的豪放版,肚腩肉不是切片,而是一整塊肉在肥肉的部分切小方塊狀,下面放芽菜蒸,賣相非常像廈門名菜同安封肉。值得一提的是,土碗香店里蒸肉是燒大灶竹籠蒸,大面積的熱水汽透過竹籠來蒸肉,肉質保持著更醇厚的香味和飽滿的汁水感,所以吃起來是有典型的酒席菜風味,浸潤了芽菜香味的肥肉因為已經是入口即化的程度,口感細糯,肥而不膩,而芽菜果然還是四川的好吃啊,尤其是宜賓芽菜。豌豆涼粉的亮點在炒醬,相比較于軟塌塌的旋子涼粉,我更喜歡這種切得大塊、結實一點的豌豆涼粉,土碗香這涼粉的醬料是我在成都吃下來最好吃的,因為是廚房機密,服務員不愿講,我想這醬大抵是豆瓣切碎了用油腩炒成,所以才有那么結實的醬香,再加上花生碎、白芝麻、雞精、紅油,入口是濃郁多層次的香,辣味足,卻是讓人上癮的香辣。記憶中這種涼粉最好是配一碗白粥,就是夏天的正餐一頓。擂椒茄子,亮點是那烤味辣椒,青二金條干炒出燒椒香,拍爛,然后和蒸熟的茄子一起搗碎,調味里加了川鹽、醬油、蒜蓉、雞精,非常簡單的料理,重點是選的辣椒不能是過于辣的,最好是帶一丁點嫩黃色,吃下來滿口的燒椒味,就是小時候家里把辣椒埋在火里面烤熟后搗碎來吃面條、涼粉的味道。 這些都是土碗香里的其貌不揚的菜款,但卻是真實地呈現了川菜的奇妙味型,雖然店里的菜不算樣樣都很厲害,比如他們家的蒜泥白肉就完全水準欠佳,土碗香還是讓我有下次要再來的想法。
土碗燒肉·土碗香。
豌豆涼粉·土碗香。
這或許是成都連鎖餐飲積極正面的地方,雖然是連鎖,倒并不是因為一味求快的急功近利,影響到吃本身。畢竟川人好吃,絕大部分人對于吃這件事情并不馬虎,所以一家館子沒有三兩樣拿手功夫,靠隨便糊弄其實是很難開下去的。再說川菜的味型如此豐富,內在本身的變化又相當多,可以說沒有哪一個菜式像川菜這樣發展得如此全面透徹,所以市面上吃的花樣可謂繁花似錦,若非真的有特色,餐廳想要開下去,也不是什么容易之事。所以你會看到蓮花南路的轉轉會,論斤賣的回鍋肉(凹鍋肉)成為了他們的看門菜—入了大門就可以看見一個開放式廚房,向客人展示每一份回鍋肉是如何在 5 分鐘的時間里出鍋的。我這個回鍋肉重度愛好者在轉轉會里試了兩種回鍋肉:鹽菜回鍋肉和蒜苗回鍋肉,我期待的是正統的蒜苗回鍋肉,但是吃起來明顯是偏甜了,而少了豆瓣香,所以相比較而言,鹽菜回鍋肉要好吃一點,還是嫌口感干了點,再油潤一些會更好吃。轉轉會里其他的菜試得不多,炸酥肉完全是失敗的,干如油渣;終于試到的藿香鯽魚,就魚本身來說燒得還不錯,但藿香是應在烹飪當中下鍋,勾芡亦要稠點,轉轉會的做法是在起鍋之后撒在上面,所以藿香味還沒有很入魚之味,魚好吃,但卻不是藿香鯽魚的本來味道,是有遺憾。
轉轉會的招牌回鍋肉是論斤賣的,有三種口味。
轉轉會是屬于那種有小院的清新風格川菜館,若要在同類型餐廳中比較,我會更傾向于新開的院 8 里。“院 8 里”之名應是從四川話“院壩里”來的,院壩,就是院子之意。院 8 里的牛肉干好吃,據說家里人以前在燈影牛肉廠工作,這牛肉干的技術里有經典傳統的影子;脆皮茄丁,茄丁炸得好,里嫩外酥,口味應該是魚香味茄子的翻版,酸甜開胃,小兵立大功的一道菜。紅袍帶魚不是我很愛的類型,而現炸酥肉算是好,但還不是理想的酥肉,紅糖糍粑卻是令人回味。
牛肉干·院 8 里。
串串小吃下午茶
成都人喝茶,但沒有那種經典的西式糕點下午茶(爛李子最近開的西式烘焙工作室,或許會帶來新風潮),他們的下午茶點,我想大抵就是那些活色生香的街頭小吃。所以有一天我們在下午三點吃謝記美味肥腸雞冷鍋串串時,當地的朋友笑稱是在吃下午茶。肥腸雞和冷鍋串串是謝記美味的主打,我們忽略了串串,直接點了一鍋肥腸雞(見封面),浸在紅油里的肥腸撒了白芝麻,賣相委實誘人,看起來也像是另一種版本的缽缽雞。肥腸夠肥厚,但料理得干凈,吃口嫩還有嚼頭,肥腸比雞更討人喜歡,四個人點小份的話大概是要打架的。我覺得開餐廳如果獨沽一味,潛心鉆研,其實也也會是很不錯的生意吧。
串串是最有代表的一種成都小吃。
至于缽缽雞和冷鍋串串,這是兩種相似卻又相異的民間小吃,缽缽雞原本是樂山小吃,據說真正被發揚光大則是在成都,傳統的吃法是將雞的各個部位用竹簽串好燙熟放冷,吃的時候以陶缽盛麻辣紅油雞湯,將串著熟食的竹簽浸在缽里,像吃麻辣燙一樣取食。而冷鍋串串則是挑選好串著生食的竹簽,交由店員去集中燙熟了之后再上桌,一種冷鍋串串是沒有浸在湯汁里的,另一種則像缽缽雞一樣上桌。最后都是數竹簽結賬(或按重量算錢),故買單的時候叫“數簽簽”。
缽缽雞·金滿堂。
缽缽雞推薦玉林北巷的金滿堂,玉林據說正是缽缽雞的興起之地?,F在的缽缽雞早已不是主要吃和雞有關的各個部位,而是將各種食材都納入了進來。當地朋友推薦金滿堂缽缽雞的主要原因,是食材之新鮮干凈不過夜,這也是此類小吃至為重要的地方,另一方面,涮串串的湯汁,以及最后盛在缽(現在多改為不銹鋼盆)里上桌的,必得是雞湯、芝麻、紅油等調配而成,才算好吃,這也是金滿堂味道的保證。
冷鍋串串·康二姐。
冷鍋串串東邊的康二姐和西邊的瓜串串(全名叫作瓜串串大酒店,這個名字用四川話說有點瓜兮兮的)正好代表了冷鍋串串的兩種風味和形態。康二姐門面很小,走進去卻別有洞天,樓下樓上都有座位,像在打游擊,后面的露天院子突然門庭開闊,讓人眼前一亮,夏天坐在這里吃串串納涼倒是很好??刀愕睦溴伌献罆r是沒有浸在湯汁里,蘸碟給了兩種,一種是花生粉、黃豆面與椒鹽混拌的干碟,另一種是蒜蓉、麻油、花椒油混合的油碟。牛肉串串是康二姐家的搶手貨,而香麻則是其整體口感的風味,據我們猜測應該是在上桌之前淋了一層花椒油。這種味道對于嗜花椒的人來說,真是會著迷。瓜串串則是另外一種情形,上桌時剛燙好的串串是浸在湯汁盆中的,蘸碟也是干碟和油碟兩種皆有,湯很香,所以其實完全用不上蘸碟。瓜串串的賣相也更好,單串的量相對來說要大一些,康二姐的串串更像是那種味道勁道的零嘴。另外,瓜串串所有的操作都是開放式的,在路口就可以看見整桶正在翻滾熬煮的雞湯,服務員握著大把串串在另外的大鐵桶里涮熟,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他們最近大概已經搬到了附近的金房苑東路 55 號。
紹子豆花面·小譚豆花。
紅糖香粽·小譚豆花。
五點鐘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煎熬的上班時間,而好吃的成都人已經在街邊、院壩上吃起了串串,熱門的幾家店總是一位難求,晚一點很多東西就沽清了,所以成都人的晚飯時間,幾乎是從五點鐘就開始了。串串本來是小吃,作為下午茶,或者說像是西班牙人餐前的 Tapas,其實對成都人來說,再加上一碗米飯或者面條、一個小炒,就可以當作一頓正餐。而他們的下午茶,可能是甘記肥腸粉的一碗紅味肥腸粉加冒節子、紅糖鍋魁,或者是小譚豆花的冰醉加紹子(應為臊子)豆花面,牛王廟怪味面、姜蹄花,抑或何姐鹵菜冒菜……
蹄花湯·姜蹄花。
日常面食花樣多
老店甘記肥腸的粉軟湯香,不過肥腸切得太小塊,且不夠肥,倒是加的冒節子(打了結的小腸)很好吃,咬下去一口汁水,建議配個牛肉鍋盔,才會吃得盡興,老板娘推薦的紅糖味我很喜歡。小譚豆花我們是去吃早餐的,冰醉豆花吃到所有人都點贊,這種加了醪糟冰過的豆花(早上吃的時候還不夠冰),非常適合盛夏午后。好筋道面食的人對他家的甜水面情有獨鐘,而我更愛紹子豆花面,韭菜葉子面煮得很軟(所以服務員過來兩次叫我們不要拍照了趕緊吃),雖然黏乎乎的,拌也拌不勻的感覺,但調汁香濃異常,再加上粉粉的濃厚口感,算是此趟在成都吃過最好吃的面食之一。一并推薦小譚家的紅糖香粽,白粽子蘸紅糖吃,粽子糯米不是很軟糯的那種口感,帶一點嚼頭,而紅糖實在太香醇,與粽子水乳交融。
每天要賣一千多碗的甘記肥腸粉。
另一家好吃的面,是在牛市口的家常味。附近曾是成都小吃扎堆的牛王廟,拆遷后大多關掉或流散到別處,家常味蠻隱市的,招牌是雜醬面,特別定制的面條是成都少見到的比較粗的棍面(所以看起來有點像甜水面),吃口緊實,嚼感很好,點睛之筆是那雜醬,用奇香來形容也不為過,而每碗面必加的肉紹子(其實應該是臊子),是用一口搪瓷缽盛著放在收銀臺旁,像是一個看家寶,用肥瘦肉加豆豉炒的干紹子,相當精細,然后有自己取用的洗澡泡菜(頭天做,過一夜第二天吃的泡菜)加熟油辣椒拌一拌,這幾樣東西就組成了一個絕好的味覺團隊,讓人吃得心曠神怡。
脆紹雜醬面·家常味。
說到面,也去了口碑極佳的書院西街牛王廟怪味面,怪味之“怪”,據說是因為用了多種不同味型的食料放在一起調制而成,我個人覺得味道一般,相反倒更喜歡他們家的海味面,即是用海鮮干貨吊的湯,清口吃面,勝在湯汁鮮甜,不太像是四川人會喜歡的那種口味,算是店中特色。蕎面也是四川面食中蠻常見的,推薦青石橋的王婆蕎面,牛肉蕎面的臊子香辣味道豐富,而口感與在日本吃的蕎面比,這里的蕎面是明顯偏軟的,建議加一點保寧醋,味道會更好。我個人更推薦涼蕎。既然到了王婆蕎面,就不妨再點一份葉兒粑、凍糕這樣的小吃嘗嘗。
葉姐水餃店,餃子是凈肉餡,做的時候兩端不封口,煮好端上來餡卻完好地鎖在里面。
面食的確是四川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除了面條粉條,包子饅頭、抄手水餃都是日常飲食里的基本款。此趟沒有去老字號的龍抄手、鐘水餃,唯一試的一家餃子店,還是在一個小區里沒有招牌的家庭式作坊(二環路東四段 134 號里面),窗口就寫著“水餃”二字(老板姓葉,大家稱呼為葉姐水餃)。三四張桌子,夫妻店,更像個自己家的私房菜館,只不過主營是水餃。坐在餐廳一角包水餃的葉姐據說以前在鐘水餃工作多年,所以手藝自然是承襲了老字號的精髓。餃子是凈肉餡,皮不是很薄,所以吃口是比較實的,做的時候兩端不封口,煮好端上來餡卻完好地鎖在里面,吃起來面皮還有嚼勁,沒有過軟,全賴在廚房間煮水餃的先生一絲不茍,我見到他煮一鍋水餃是要加水多次,勝算在心的淡定。準備再試一份酸辣味,葉姐并不建議,解釋說以前是只賣傳統紅油味,后來加了麻辣與酸辣,只是因為熟客偶爾換換口味,但真心不推薦。好吧。這里的水餃其實很多是被家庭外賣打包走了。
紅油水餃·葉姐水餃。
成都的美食完全是以川菜為中心進行發展演變,當地資深的好吃嘴三小水說,這也是成都美食尷尬的地方,因為外面的菜系完全進不來,不用說西餐日料,連八大菜系的其他類型,都很難在成都找到,所以要吃到其他類型的菜,就必須走出四川。但是另一方面,以她的觀察,成都的美食,又有某種自我的繁榮,讓生活在這里的人能一直變著法子吃東西。我覺得這就是成都飲食厲害的一點,它并沒有因為自我體系的堅固而變得單一。成都吸收和消化的,是四川、重慶其他地方川菜的特點,因此可以自成一個豐富的體系,人們總是在尋求著一種更為多樣的飲食內容,但都是基于川味的,這應該說是川人的生活智慧。
一門絕活打天下
仔肺豆湯飯·溫記府廟豆湯飯。
成都有很多這樣的店,守著一門手藝做出名堂來。比如豆湯飯,就是一種神奇的再造—白豌豆在雞高湯里燉至爛軟變成豆湯,再用這個豆湯來泡米飯吃,吃的時候放兩片菜葉,加一點雞絲和蔥花,就是開胃暖胃的一餐。推薦海椒市街的溫記府廟豆湯飯,經典的仔肺豆湯飯和肥腸豆湯飯都很好吃,連他們家簡單粗放的紅油耳片,也沒有失水準。又比如老媽蹄花,就只是靠著雪豆、前蹄燉出一味白湯蹄花,耙而不爛,咸鮮味凈。不喜白湯的話,推薦你試寧夏街的姜蹄花,這家的蹄花是加了當歸燉,所以有濃郁的藥香,更像家里會燒的菜。姜蹄花是我自己喜歡的風味。喜歡牛肉的人,推薦包家巷的皇城牛肉老店。我記得是沒有菜單的,老板根據我們的人頭主動幫我們配菜,先報出個“蒸拌燒”—其實是三個菜:粉蒸牛肉、紅燒牛腩,以及拌牛肺、牛肚和牛肉,然后再有一個回鍋牛肉、牛肝炒薯葉,快吃完的時候端上來一盆番茄牛肉湯。回鍋牛肉我個人不推薦,薯葉偏老應該是因為已經快下市的關系,其他都好吃,最讓人驚嘆的是那一盆其貌不揚、連攝影師都不愿意拍照的牛肉湯,清甜鮮美的口感將人直接打倒在地,原來這湯是牛雜、牛骨、牛肉與西紅柿一起熬制,不見材料只有清湯,加了一點芹菜葉,是那種綿里藏針的技巧。題外話是,老板的熱情令人印象深刻,哪怕你初次到訪,也完全像是熱臉熟客。說起牛肉,許家菜里面的小炒黃牛肉和鹽邊牛肉,都很不錯(亦推薦石鍋老豆腐),朋友推薦的致民路根本味牛肉館和百年粉蒸牛肉,結果都沒來得及去試個究竟,不知道這兩家吃牛肉的店有什么厲害之處。鹵、蒸、拌、燒、炒、煮……四川人在料理牛肉方面,確實是大有乾坤。
石鍋老豆腐·許家菜。
粉蒸牛肉·皇城牛肉老店。
香辣牛脊髓·鄉村菜館。
鄉村菜館也可以說也是那種靠幾樣菜打天下的餐廳,開在國土賓館一樓,其實是要穿過賓館底層的過道往里走,忽然出現一個院子,桌椅在大樹下擺開,像農村的壩壩菜。如若怕熱,往里才是正常的餐廳空間。鄉村菜館是那種吃家常便飯的地方,菜式不多,主攻十來款燒菜,能做得不好吃也難(據說他們家的長饅頭不錯,但午市沒有吃到)。菜以巨大的搪瓷盤盛,端上來架勢頗為嚇人,其實盤子淺罷了,當然,分量也不算小,畢竟按面積算也有那么大一個底。香辣脊髓是招牌菜,2 公分長的脊髓像燒麻婆豆腐一樣,吃口嫩,主味是鮮麻,有芹菜香打底,余味的辣顯得溫和很多,非常適合送飯。香辣兔肚的味型一樣,不過吃口是生脆,適合下酒。青蛙也是鄉村菜館的特色,所以菜單上也沒有“青蛙”二字,但熟客看到菜名如酸菜特色、青燒特色、紅燒特色,就清楚是燒青蛙的菜,這里的青蛙其形完整,看得出真的青蛙,而之前去的自貢好吃客,那蛙看起來更像田雞。我們點的紅燒青蛙,用鮮二金條燒,辣味足,其實是因為用了仔姜,在川菜中,仔姜與青蛙、田雞等也算是經典搭配了。
跳水美蛙·自貢好吃客。
風味多種辣口菜
一路吃下來,同行的朋友說原來川菜并不是主打麻辣,所以這一味紅燒青蛙,在吃過的菜中顯出了勁道來。這正是我想要他們通過實際的經驗來厘清一些誤區,以川菜 20 多種味型的特征來說,麻辣二字完全不足以概括川菜的風味。一味地表現麻辣,或者百菜一味,完全是對川菜的誤解,也是四川以外很多川菜館的不正之風。全程下來我們吃過的最辣的菜,應該就是自貢好吃客。其跳水美蛙的鮮辣享有盛名,我們在飯點之后點了一份做下午茶試,青紅野山椒的辣口比二金條要重,而更厲害的是看起來沒有什么殺傷力的仔姜絲,這才是辣味深厚持久的動力之源,整道菜只有一半的人在吃,另一半人吃了幾口就歇菜了。但如果你真的是想要換換口味吃吃川南之辣,自貢好吃客還是不錯的選擇。我的建議是加一份炒蛙肚,調味料用到的也是姜絲、蒜片、野山椒、韭黃,不過辣口要弱很多,而且蛙肚的脆脆口感,也著實很適合下酒配飯。
蜀山火鍋。
骉骉火鍋。
相比之下,火鍋的辣倒是還好。兩家推薦的火鍋分別是和蜀山。重慶老火鍋風格的是走大眾路線,店堂不大,環境很一般,不過菜品倒都新鮮,鍋是少見的大鐵鍋,那種農村人家燒柴火的菜鍋,端上來就是一整鍋辣椒和花椒,油湯清亮,蔚為壯觀,盛菜的土碗也相當特別,攢足了市井氣,推薦肥腸、鴨腸、黃喉、鱔魚、兔腰。蜀山火鍋則是走中高端路線,環境比一般的火鍋店自是要干凈清爽很多(墻面裝飾畫有點花哨),按成都街上那句隨處可見的地房產廣告語說,是“高端大氣上檔次”。蜀山的鍋底是統一的鴛鴦鍋,中間清湯,四圍紅湯,密封好的牛油塊鍋底現場下鍋,并因承諾絕對回收,號稱是成都最安全的火鍋。食材的種類更為多元,連裝盤都特別講究,食材的新鮮一看可知,吃起來也可以看出應該是沒有加什么消泡劑。根據我們的試菜,推薦豬天堂、菊花肝、烏魚片以及蜀山麻辣牛肉、鴨血。
說起火鍋,就順便提及冒菜。兩者其實并無直接干系,但食法其實相近。冒菜之“冒”,說的是一種烹飪的動作,用小竹簍盛菜,放進一口裝滿麻辣湯汁的鍋里燙熟后,倒入裝有調料和冒菜湯汁的碗中食用,其實很像火鍋的形式,甚至有連鎖品牌就叫做冒牌火鍋菜,所以在成都有非常形象的說法:“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在很多社區附近的街區,或者商廈的美食區,都可以看到冒菜的門面,概因這種食法方便簡單,不耗時間,既適合一個人獨食,也適合一群人分享。我們的推薦是桂花巷的何姐鹵菜冒菜(街轉角處的無名包子也蠻好吃的),如果你不愿意去附近西二道街的無名冒菜等位的話(不過據說飯點的時候何姐家也是排隊)。何姐這家店面很小,店內只有四張桌子,菜單貼在墻上,7種葷菜而已,所以完全沒有如何點菜的麻煩(素菜不用點,冒素是根據當日店里有的素菜組合搭配的),我們試的肥腸、把、牛肉、魷魚都蠻好吃,腦花比較一般,最好吃的冒腦花是在瓜串串家吃到的。對了,別忘了點他們家的南瓜湯,菜單寫的是時令菜湯,如果你趕上還有南瓜湯喝,應該會有驚喜。
盤饗市的鹵肉攤子。
在何姐吃冒菜的時候,正好趕上當天的鹵味出爐,沒錯,這里的鹵菜也很有名,老板端著處理得清爽干凈、金黃油光的鹵味從眼前經過,一路追出去,點了一份還有余溫的鹵拱嘴(豬鼻子),完全沒有蘸碟,卻是入味七分溫潤糯軟,好吃!鹵味攤頭不大,整齊碼放的鹵味種類也不多,都是四川人經常吃的豬手、尾巴、耳朵,要知道這樣的攤頭在成都也是萬象美食風景中亮眼的一道,連同各大市場上賣十三香(鹵水香料的統稱)的檔頭一起。
在我的記憶里,任何一家像樣的川菜館子,都會有兩三道簡單樸實的鹵菜,鹵黃牛肉、紅油豬耳、櫻桃肉、鹵門腔……是在客人坐下來后就可以馬上上桌的下酒菜??墒窃谒拇ㄒ酝獾拇ú损^,這種菜肴都幾乎被直接跳過了。成都現在有名的鹵菜品牌中,盤飧市值得一試。盤飧市在雨田飯店對面,一副門聯寫得至理實在:百菜還是白菜好,諸肉還是豬肉香。始于上世紀 20 年代的盤飧市從當初的鹵味小貨店變成了現在的成都小吃城,我們沒有在這里點熱菜吃,只是要了幾樣鹵味喝 afternoon wine:豬尾巴、鹵排骨、鹵雞胗、鹵兔腿,搭配的辣椒面干碟根本用不上,老鹵入味的香氣,自然是沒有過于濃烈的辛辣來打擾才好。而且,要配上四川白酒,更能喚醒這些鹵貨們內在的風味。
回鍋肉·悟園本家菜。
成都宮保雞丁·上席。
成都的整個行程,吃到難吃的比例比較小,不過到底也有踩過地雷。我想說說悟園本家菜。這家餐廳是按價配菜的會所式餐廳,打電話特意咨詢過是不是做川菜,因為此行的目的只是想要考察川菜。成都做定制化川菜的館子不多,石光華的上席當初就是此類型,但我去訂位的時候,已變成了可零點的社會餐廳(試過零點的菜倒也不差),所以碩果僅存的悟園成了行程中的重頭戲。確認是吃川菜之后,訂了 300 元/位的餐標。到餐廳看設計的菜單,大失所望:清燉老龜湯、家常燒崖團魚頭、四季豆海參、松茸燴瓜脯、鮮山藥仔骨、苦蕎原雞蛋拼孔雀、米湯粑粑菜。商量臨時更改菜單,因為還是想試正宗川菜,廚房換上了這些菜:過江豆花、本家粉蒸肉、水煮牛柳、宮保肉丁、蒜苗回鍋肉、回鍋甜燒白、豆湯飯,且不說這些菜值不值這個價,就菜來說,冷碟里椒麻舌片、七月天冷面是好吃的,熱菜中的回鍋肉算是此行吃的四家回鍋肉中最好的,回鍋甜燒白也算是花了功夫,其他菜在與隨后行程所體驗相比,味道頗為平平。在我的理解中,如果要按餐標做定制川菜,應該是要有更多的功夫菜,才值三五百一位的價錢。雖說川菜的取材其實普遍都不貴,但手藝和功夫,以及你能在一道菜上花的時間,這是可以開出很高價錢的。所以我很納悶為什么上席不干了?最最后的題外話,悟園的園林環境和室內設計,實在過于糟糕。
點將臺東街上正在清理新鮮二金條辣椒的成都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