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遭遇重大災難性事件后,如痛失至親、地震、車禍等,往往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和無助感,引起焦慮、抑郁、自傷或自殺行為,進而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這類疾病容易反復發作,不易根除,危害極大。目前,臨床上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是使患者不斷地暴露于痛苦記憶,使其慢慢適應直至“脫敏”。但是,這個過程會加劇患者的心理創傷,很可能導致病情復發甚至加重。為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唐向東團隊合作,研究發現了在睡眠中消除痛苦記憶的新方法,該成果日前已在雜志《睡眠》上發表。
研究發現,在監測受試者睡眠時相的同時,對其痛苦記憶的鞏固過程進行干預,即在特定的睡眠狀態(慢波睡眠)下進行傷害性記憶相關線索暴露,從而消除痛苦記憶。據介紹,研究人員分別向受試者呈現兩種不同聲音,當其中一種聲音出現時給予輕微電擊,讓受試者將這種聲音與一定程度的恐懼關聯起來。當受試者進入深睡眠時,對其痛苦記憶的鞏固過程進行干預,即再次播放聲音,同時進行輕微電擊。結果發現,此種方法可顯著降低受試者清醒后的恐懼反應,且整個操作過程并不影響受試者的睡眠結構與質量。這種治療方法突破了傳統治療手段的瓶頸,使無創傷、無痛苦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成為可能。
另悉,此項成果獲得了國際睡眠醫學領域專家的高度肯定,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在同期雜志上發表了專題評論,認為該研究在睡眠中消除恐懼和痛苦記憶,就如同在麻醉狀態下切除腫瘤,為源于病理性記憶的精神疾病和行為障礙治療開辟了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