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首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介紹]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江西撫州)人。
晏殊小時候就與眾不同,7歲能寫文,被譽為神童,受人矚目,當時在江南一帶為官的張知白,大膽向朝廷推薦,15歲的晏殊進京。
正趕上真宗皇帝殿試入科進士,破格安排晏殊并試,在大哥哥們面前,晏殊鎮定自若,揮筆而成,真宗越看越喜歡,賜進士第。
有一個人不高興,宰相寇準出來勸阻:“晏殊是江南人。”
真宗也不高興了:“張九齡(唐朝李隆基時的著名宰相)不也是江南人嗎?”
寇準無語。
寇準一直有一個說不出理由來的偏見,小瞅江南人。
2天以后,進士們參加復試,其中有賦的命題考試,晏殊看到題目,向真宗奏報,說是以前寫過這個題目的賦,請求真宗給自己重新出題,真宗拍手稱贊,“好一個誠實的孩子。”
只要晏殊的這篇賦寫得不是特別次,我想真宗就會看得津津有味,印象太好了。
晏殊肯定不是故意的,在真宗眼里,這個誠實孩子就是個寶。
命好,15歲就拿到進士學歷,并且是皇帝親賜,很多人辛苦一生也未必如愿。
更關鍵的是,得到了真宗皇帝的青睞,這個了不得,會讓人另眼相看,如果膽不夠大,估計沒人敢欺負他。
在真宗的眼里,15歲的晏殊成為重點培養對象。
年齡尚小,先讓他在皇宮讀書,并專派一人暗中觀察,定期向真宗匯報,晏殊的表現每每讓真宗滿意。
大些后,真宗讓晏殊從小官做起,一路攀升,順風順水。
30歲時,已為翰林學士(正3品),負責起草皇帝下發的機要文件。此時的晏殊儼然成為真宗皇帝的心腹大秘書。
很多人30歲時,還在家啃課本準備科舉考試呢。
猜想晏殊這人,肯定長相帶人緣,這種人心胸開朗不自私,人見人愛。
真宗死后,就是仁宗繼位,當時只有13歲,真宗不放心,遺詔中明確指示由劉太后掌管軍國大事,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劉太后不同于皇帝,皇帝上朝時大臣們有事可即時面奏,一些問題可當場解決,可這個仁宗太小,沒有決斷能力,只能拿著奏折再交給劉太后,延誤了解決問題的時間,針對這種情況,當時的宰相丁謂、樞密使(掌軍權)曹利用,都想親自面奏劉太后,繞過上朝這一關節,一些大臣開始不安。
大庭廣眾之下,你們只能就事論事,單獨面奏,天知道你會說些什么題外話。本來大臣之間就相互猜忌,沒人愿意被穿小鞋。
聰明的晏殊想了一個辦法,讓劉太后也上朝,在皇帝后面,垂簾聽之,這就是第1版的“垂簾聽政”。
后來晏殊任樞密副使,這個官是掌管軍事,但他是一個副職,晏殊此時辦了一件事,觸犯了劉太后。
當時的樞密使(晏殊的上級)是張耆,晏殊覺得他不稱職,就上書要求更換,這舉動給人的印象,就是你想當這個正職,劉太后生氣了,張耆是自己的心腹。但當時沒表現出來,劉太后悶著等機會。
劉太后這人也稱得上是女中豪杰,有手腕,懂深沉。
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一旦你晏殊稍有閃失,我再出這口氣。
機會總會有的。
有一次,晏殊陪劉太后去玉清昭應宮,他的一個仆人沒有將朝笏(古代臣子朝見皇帝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作為記事之用)及時送到,下人辦事如此不利,當著太后的面,晏殊臉面上過不去,就打了仆人,不巧,正好打下了2顆門牙,這事被人利用,告晏殊行兇,劉太后順水推舟,將晏殊貶到應天府做了太守。這時候35歲。
就在這一年,范仲淹與晏殊相遇,當時范仲淹正巧在家守孝,晏殊就讓范仲淹替他掌管應天府學,范仲淹當了一年校長。
第2年,晏殊調回京城復職,后改參知政事(副宰相),并推薦了范仲淹。
幾年后,晏殊官拜宰相兼樞密使,于軍政大權于一身,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后來雖略有起伏,但波折不大,可以說晏殊一生富貴。
這首詞就充分表現了作者的生活狀態,充滿富貴氣。
這是一首傷春詞。
[本詞簡析]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一曲新詞酒一杯”,可知晏殊的生存狀態是如何的悠閑自得,專門聽“新詞”,這個“新詞”可能是依據某曲新填的詞,也可能是這個曲以前沒人用過,是首用。
高貴的晏殊有資格嘗鮮。
“一曲”演唱完畢能用多長時間?聽聽現在的流行歌曲,也就幾分種,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古代的一首詞曲不會比現在的流行歌曲長多少,我覺得時間可能還要短,判斷依據就是看歌詞,看字數。
“一曲”就“一杯”,如果不是夸張,那就可以想像當時的演唱氛圍多么熱烈。
給高貴的晏大人能只唱一首嗎?估計不可能。
滋潤。
天氣還是去年的天氣,在作者的眼里,“亭臺”卻舊了,在這句里,作者太敏感了,還想不起來誰也像他這樣心細,用“舊亭臺”來對比。
這首詞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大家已經熟得麻木的,該輪到這一句出名了。
“夕陽西下幾時回”,作者顯然是通過夕陽寄托自己的傷春之愁。
返回去,再看第1句,作者也許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心態。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句也許是最好的傷春詞,“無可奈何”包含了作者太多的傷感,想留卻留不住。
“似曾相識燕歸來”,仰望歸燕,是不可能具體相識的,是一種感慨,又一年了。
“香徑”,上流社會的生存狀態。
這首詞,算是傷春詞中的上品。
臉朝黃土背朝天,農民是沒有時間傷春的,一天到晚,摸爬滾打,當干不動的時候,才突然間感覺自己老了,青春的記憶成灰色,想起了我們的父輩。
小中資產階級是傷春的,事業家庭房子轎車,壓力使青春扭曲,一遍一遍的哀嘆聲中揮汗如雨。
貴族們更傷春,無憂無慮,無煩無惱,看著青春肆無忌憚地在眼前大搖大擺溜走,伸出去的手極力想留,拉回來的卻是空,無可奈何。
農民最可憐。
解析完畢。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本人非常得意這2句,將它們也用在了一首律詩中。
這2句的由來有一個傳說:
有一次,晏殊外出,路過繁華的揚州,便去大明寺休息,養足了精神后,走到了留詩板前。
文人墨客們是不甘寂寞的,既來之則寫之,留詩板上密密麻麻,為了集中精力欣賞,高官晏殊令侍從給他念,自己則背剪雙手,閉上眼睛,邊走邊聽。
一首、二首,侍從不停地念著,晏殊沒有反應,晏殊也是行家里手,念過去的自己并不欣賞。
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
儀鳳終陳跡,鳴蛙祇沸聲。
凄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
“停!”晏殊打斷了侍從,“作者是誰?”
“江都(即揚州)縣尉王琪。”侍從急忙回答。
“我要見他。”晏殊臉上有了興奮。
王琪來后,晏殊請他吃飯,席間,晏殊說出了懷揣心里很久的一件事。
“有一斷句,想了一年多,也沒想出適合的下句。”晏殊試探。
王琪不語。
“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這一句。”,晏殊性子急。
王琪停頓片刻:“大人看‘似曾相識燕歸來’如何?”
少頃的沉默后,晏殊拍掌稱快,“好!好!好!”
后來晏殊將王琪調到京城工作,留在自己身邊。
除了王琪,韓琦、范仲淹、歐陽修都得到過晏殊的極力提攜。
=====================================
劉太后并非是仁宗皇帝的親生母親,他的生母是宸妃。
當時真宗寵愛劉太后,而劉太后就是生不下孩子,干巴巴著急。
恰巧某次真宗幸了宸妃,宸妃又一舉中地,懷上了后來的仁宗。
劉太后相當機敏,就在自己的腰間揣上東西,也說懷孕,真宗信以為真。
宸妃生產時,劉太后將這個孩子抱過來,占為已有,謊稱宸妃早產子死。
劉太后并不太壞,并沒有將宸妃置于死地,還是原來的一般妃子。宸妃也理智,一直將這事悶在心里。
這就是小說電影評書中所謂的“貍貓換太子”。(假的杜撰)
宸妃死后,墓志銘由晏殊來寫,晏殊也知道這事,但當時劉太后還健在,誰也不敢提及此事,所以宸妃的墓志銘寫得自然平淡。
仁宗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后,大發光火,埋怨落在晏殊身上,于是晏殊外任知州。幾年后,由于身體原因,晏殊請求回京治療,仁宗當時火氣已消,感覺愧對晏殊,禮上有加,待遇與宰相同。
晏殊的病越來越重,死時仁宗親自拜奠,并罷朝2日,以示對晏殊的敬重。
晏殊雖然沒有太突出的政績,但也沒有劣痕,提攜了好多人,是一位好官。
天生富貴命,終年65歲。
=====================================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謝謝閱覽。
本文由<貼庫網>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tieku001.com/23270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