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我國糧食貿易的大國效應淺析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正是由于國內糧食消費需求的日益擴大,從2002 年開始我國糧食進口出現大幅度增長勢頭,2010年糧食凈進口量更是達到了5600萬噸的歷史高位,我國作為糧食凈進口國的地位更加明顯。糧食進口量的迅速增長加大了國內糧食市場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使我國糧食貿易更容易暴露在國際糧食市場的供給風險和價格風險中。國際以四大糧商為首的跨國糧食集團更是通過壓低糧食收購價格、抬高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等各種形式攫取高額壟斷利潤,不僅對我國糧食貿易收益及國際地位產生了沖擊,也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我國糧食貿易現狀

(一)我國糧食貿易占世界比重

我國糧食貿易數量占國內糧食生產和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國際糧食市場上卻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從進口上看,我國占世界糧食進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比重一直在下降:就出口來看,我國占世界糧食出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占比有緩慢上升的趨勢;總體而言,我國糧食的進口占比高于出口占比約3個百分點,但進口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出口的比重則有緩慢上升的趨勢。

(二)我國糧食進口現狀

從糧食進口品種結構分析,中國糧食進口以玉米、大米和小麥三大類產品為主,其中大豆進口遠高于其他品種,且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從1950年到2003年,中國從國際市場上進口的糧食品種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95年以前,進口品種結構比較單一,最主要為小麥。以1997年為界,大豆此后取代了小麥之前在糧食進口中的主導地位,1996年,大豆由原來的凈出口轉為凈進口,凈進口貿易量也逐年遞增,進口比重也逐步增大。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08年大豆進口達到了最高3744萬噸,比2000年增長2.59倍,年均增長了17.6%,而且未來仍存在較大的供給缺口。

(三)我國糧食出口現狀

糧食出口方面,玉米、大米是中國主要的糧食出口品種。1983-2007年,這兩種糧食出口總量占所有糧食出口量的71.5%。中國不僅是世界玉米生產、消費大國,也是世界主要貿易大國之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玉米自1984年開始出現大規模出口,其后隨著國內良種玉米的推廣,中國玉米產量迅速增加,玉米出口量也隨之上升,現在玉米已經取代大米成為中國出口第一大糧食品種。2003年玉米出口達到歷史最高,占全球出口量的20.75%。而大米進出口貿易屬于國家一類管理商品,國家對其實施嚴格的出口計劃和配額管理。1997年也是我國糧食出口品種結構變化相對顯著的一年。該年玉米出口突然大幅增加,出口量占全部糧食出口比重為78.5%。大米出口也呈緩慢增長勢頭,2000年大米市場出現滑坡,我國大米出口量僅為當年糧食總產量的0.64%左右,到目前為止各年的大米出口量均較低。

二、我國糧食供需發展預測

糧食在未來的供求狀況如何,本文根據參考資料對2022年的糧食的供給和需求進行預測。

(一) 糧食供給預測

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在本文中,中國的糧食供給的預測是相對于國內糧食生產而言的,也就是糧食總產量的預測。土地資源是制約中國糧食產量增加的重要因素。雖然中國的可耕地面積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積只有0.22公頃/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盡管政府三令五申,可耕地面積仍然在下降。不過經合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發布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報告中指出,未來十年中國可耕地面積下降的趨勢會減緩,但是耕地質量也會下降,最終導致中國未來十年糧食產量增速放慢。根據報告的預測,到2022年,中國小麥產量將達到1.27億噸,大米產量是1.37億噸,粗糧產量為2.57億噸。糧食總產量將達到5.21億噸。

(二)糧食需求預測

經濟學上需求指的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糧食的需求包括口糧、飼料用糧、工業用糧以及種子用糧的需求。由于種子用糧占糧食需求的比重較低。對于未來中國人口的預測采用的是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結果,即到2022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 25億。

(三)糧食供需均衡分析

糧食供需的均衡是考量一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像中國這種糧食消費大國而言,糧食供需均衡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往歷年中國糧食的供需缺口占當年產量和消費量的比重都比較低,這說明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是比較良好的,但同時進口是彌補供需缺口的重要手段。再來,從供需預測的結果來看,到2022年糧食供需缺口是0.56億噸,而屆時的自給率為90%。預測的結果表明未來中國糧食依靠完全的自給是不可能的,糧食的進口是填補供需缺口,也是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需要。

三、我國在糧食貿易中的“大國效應”爭議

(一)何謂大國效應

大國效應,通俗意義而言是指一個國家某種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較高的份額,其進口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著國際市場價格的高低,也就是說,這個國家此種商品的大量進口將導致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但是根據價格理論,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一方面引起國內生產供給的增加,同時價格上升的擠出效應會減少國內對該種商品的需求,因此,兩方面的共同作用將使該種商品進口的減少并進一步使該種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下降,所以,可以說“大國效應”并非一定就對貿易進口國不利。但是作為我國糧食進口來說,糧食的大量進口引起了國際市場價格的攀升,但反過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攀升并沒有對中國糧食的進口起到抑制作用并進一步促使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下降,也就是說,在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我國仍然在大量進口糧食,這明顯違背了經濟學規律,對我國糧食進口貿易造成了相當不利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中國糧食進口貿易中“大國效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對中國能否利用國際市場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及如何才能獲得較多的比較利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國糧食貿易大國效應爭議

Brown 首先提出了“大國效應”這一概念,他預測中國在2030年糧食將大量依賴進口,并將助推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李曉鐘等以小麥為例認為,糧食進口貿易中的“大國效應”不明顯。楊燕、劉渝林認為糧食的“大國效應”是扭曲的。范建剛認為我國對國際糧食價格的沖擊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才能實現。楊俊伍等認為,中國谷物會對國際糧食價格具有一定的正向影響,對穩定糧價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陳傳興、李靜逸認為,大豆的進口貿易與玉米出口貿易具有“大國效應”,而在大米和小麥的進口市場則沒有。

四、糧食貿易的大國效應影響分析

糧食貿易的大國效應的影響因素,本文主要從大米、小麥、大豆、玉米四種糧食進出口量和糧食價格進行分析。

(一)糧食貿易的進出口量

1992年以來的進出口情況來看,大米、小麥、大豆、玉米四種糧食作物在進出口結構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我國是小麥的凈進口國,只是在“入世”之后出現過一次較大規模的出口(2003年出口224萬噸)。

(1)玉米方面,我國是玉米的凈出口國,只有1995年有較大規模的玉米進口518萬噸,1992年以來的累計出口量大約是同期累計進口量的15倍。大米方面,我國是大米的凈出口國,1992年以來我國稻谷和大米的累計出口量大約是進口量的4倍。

(2)大豆市場在這個時期內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1996年以前我國是大豆的凈出口國,但是出口量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比重比較低;而到了19%年我國開始成為大豆的凈進口國,且進口量迅速上漲并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家。

基于以上分析,本部分研究選擇了小麥的進口量、玉米的出口量、大米的進口量和出口量、大豆的進口量分別與對應的國際市場價格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大豆的進口量和大豆國際市場價格的相關系數最高,這說明一方面說明大豆市場的開放程度較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大豆市場上國際價格和我國大豆進口量有密切的關系。另外小麥的進口量和國際市場價格之間的相關系數也比較高,結合我國對小麥進口量比較小且進口管制還比較嚴格,所以這很可能是由于國際市場對中國小麥進口反應比較敏感所致。此外,玉米的出口量、米的進出口量對國際市場價格的相關程度還不高。

(二)糧食貿易的價格

(1)小麥市場上價格的傳遞方向是從國際市場價格傳遞到國內市場價格。如果某些因素使得國際小麥市場價格升高(比如小麥的全球性減產),那么中國也增加小麥進口,從而又支撐了世界市場上的小麥價格,也使得國際市場價格隨著小麥的進口傳遞到國內;反之,國際市場上小麥價格下滑的時期,我國的進口量也減少,從而對國際市場價格的進一步跌落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向下的拉動作用。但是這并不足以支持小麥市場上中國具有大國效應,中國對國際小麥市場價格的支撐或者下拉的作用是否明顯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2)在大米市場上的價格傳遞方向是,國內價格的變動先于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動。當國內價格升高,大米進口增多,出口減少,從而在增加國際市場上大米需求的同時減少了國際市場上大米的供給,拉動了國際大米市場價格的提高;反之亦然,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在大米市場上的大國效應。

(3)中國進口糧食且相關系數為負值的情況。我國大豆的進口量與國際大豆市場價格的相關系數為負,即我國大豆進口量與國際市場價格呈反方向變動。當國際大豆市場價格升高(或降低),我國的大豆進口需求就會減少(或增加),符合需求量與價格反向變動的一般經濟學規律。這說明我國在世界大豆市場上對價格的影響力并不明顯,大國效應并沒有明顯出現。

(4)中國出口糧食且相關系數為負值的情況,玉米出口和大米出口均是如此。中國的出口量和國際市場價格呈反方向的變動,也就是說我國出口量越大國際市場價格就越低,或者說國際市場價格越低中國就會逆市場規律而動增加進出量。在玉米和大米市場上,國內價格變動領先于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動。因此,當國內價格提高促使出口量減少的時候,國際市場上也會由于中國出口量的減少而供給量減少,從而可以抬高國際市場價格;反之亦然。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大國效應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體現。

五、我國糧食貿易的政策建議

針對我國當前糧食不同種類出現的進出口大國效應,為了避免其消極影響,本文有如下建議:

(一)立足國內,增強糧食生產能力

在中國糧食供求關系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的背景下,解決糧食結構性供給缺口問題,必須繼續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通過進一步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支持與保護力度特別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支撐,加快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糧食生產,著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中國適度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內糧食供給不足已不可避免,但也應看到,國際市場調劑空間較為有限,并且近年來中國部分主要糧食進口的持續增長已對其國際市場價格產生了一定影響,而這也會影響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獲得穩定的糧食進口來源。中國應盡快制定并實施糧食對外貿易中長期發展戰略,掌握并控制好糧食進口的時機和節奏,既避免引起國際糧食市場形勢出現較大波動,又避免國外低價糧食大量進口對國內糧食市場秩序和糧食生產發展形成較大沖擊。

(二)加大農業投入,轉變糧食增產方式

國家要從財政、信貸、生產資料價格等方面給農業部門提供幫助, 改善糧食生產的基本條件,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保護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大力發展中國糧食生產。此外,轉變糧食增長方式,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和耕作制度,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糧食生產集約化程度和農業資源有效利用率, 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科教興糧步伐,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路子, 努力提高糧食增產中的科技含量。

(三)公開糧食安全信息,健全糧食價格制度

眾所周知,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是影響一國物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糧食價格指標多樣而分散,如收購價格、生產價格、批發價格及零售價格等,這些價格指標波動的不一致會妨礙糧食政策調控,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調查口徑與調查手段,從而使糧食安全和預警有一定的針對性與及時性。另外,糧食安全信息有待進一步公開化、透明化,發布頻率需更高、更及時,以便更好地對糧食價格與信息進行實證分析和預測。

(四)建立糧食安全預警系統

糧食安全預警系統是糧食購銷市場化后各級政府為確保糧食安全應該考慮并要抓緊實施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的一個突破口。作為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應責無旁貸地負起籌建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的重任。糧食安全預警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但它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出現糧食不安全時,立即啟動系統中相應的調控措施,確保糧食市場穩定、社會穩定,確保糧食安全。當然,系統采取的措施應當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糧食安全預警系統是應對糧食不安全警報而建立的,用來消除、防范、抵御糧食不安全,實現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越南等多國禁止糧食出口,我國糧食夠吃9個月,無懼禁令
搶糧大戰如火如荼,全球糧價大漲,2021年糧價或還要漲
一季度我國玉米進口數量猛增10倍 大米出口市場卻表現亮眼
我國為何成了最大的大米進口國?
?糧事五問|既然口糧夠用,為什么我們還是糧食進口大國?
中國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為什么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白玉县| 兰考县| 颍上县| 武定县| 榕江县| 潍坊市| 乐都县| 三穗县| 红安县| 阿拉善盟| 布尔津县| 宝兴县| 灵台县| 普兰县| 徐水县| 卫辉市| 富蕴县| 黄山市| 即墨市| 长治县| 福安市| 武隆县| 弥渡县| 大理市| 织金县| 景谷| 巴林左旗| 宁陵县| 江西省| 犍为县| 镇坪县| 阿拉善盟| 交城县| 桦川县| 广丰县| 犍为县| 苍山县| 巩义市| 鹤峰县|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