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晶卉
人工智能的戰場還會圍繞智能手機展開嗎? 或許入口已經變了。
梳理國內外各大互聯網巨頭近期發布的產品,大都能找到一個相同的新品———智能音箱。這個在智能家居中硬件產品,由于天生具備的語音交互配置,正被各大巨頭當作一個戰略級產品推入市場。也許過不了多久,打車、叫外賣、手機充值、控制家居……你只需“聲控”喚醒智能音箱,而不用打開手機了。
智能手機被語音交互遺棄了?
今年6月的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蘋果高調推出智能音箱HomePod。這是一件值得玩味的新品———因為HomePod的內核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智能語音助手Siri,而Siri早在2011年就已在蘋果手機中出現了。蘋果為何要將Siri重新托付給一個沒有“根基”的音箱產品? 國外App分析公司Verto一份報告指出,蘋果手機中,Siri作為人口智能入口的作用并不明顯。數據顯示,今年5月,Siri擁有4140萬用戶,但去年同期Siri的用戶數量是4870萬———用戶量不增反減。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導致蘋果選擇通過新產品來布局人工智能。
“智能手機上的操作系統是手指與設備的交互,而下一代操作系統是對話式語音交互系統,手機并不是最佳載體。”百度度秘事業部總經理景鯤認為,業界把每一次交互模式變革看作計算機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語音交互模式能夠整合各個分割的應用程序,打造互聯網新的“操作系統”,更是各大公司擺脫蘋果和安卓商店生態的絕佳機會。
阿里云7月初剛推出自主研發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X1,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陳麗娟告訴記者,之所以從智能音箱切入是有原因的,“家庭環境下的WiFi網絡能夠支撐智能語音助手隨時在線,而且服務環境多樣,比如開燈關燈、預訂外賣、網購商品,都可通過語音交互來完成,遠比手機更便捷。”
智能音箱領域已湊齊巨頭
蘋果的轉變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它的一大勁敵———亞馬遜。2014年11月,亞馬遜低調推出一款智能音箱產品“回聲”(Echo),CIRP(美國消費者情報研究合作伙伴)一份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月,亞馬遜Echo系列用戶已達820萬,今年銷售目標是1000萬,已然成為現象級產品。
事實上,國外數一數二的科技巨頭已在智能音箱領域聚齊了。蘋果的另一大競爭對手谷歌于去年5月推出智能音箱Home,從市場分走了一杯羹;微軟將智能助手微軟小娜(Cortana)集成至智能音箱,今年5月剛推出Invoke;“臉書”(Facebook) 也收購沉浸式音響公司TwoBigEar,意圖非常明顯。國內對于智能音箱的爭奪,今年才開始。率先入場的是京東,Echo發布四個月后,京東與科大訊飛合資成立靈隆科技,今年6月發布了叮咚二代;7月5日,百度宣布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DuerOS全面開源,對接各大音箱廠商;同一天,阿里巴巴發布智能音箱天貓精靈X1。據悉,騰訊內部至少有三個部門正在研發智能音箱,可能于8月發布同類產品……智能音箱這一入口,已經成為新的“卡位戰”。
或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入口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孝良判斷,智能音箱很有可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入口。
京東副總裁、平臺產品研發部負責人黎科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智能音箱的實質是其背后的“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理論上說,任何智能設備都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的入口,選擇智能音箱是出于幾方面的考慮:“一來,這一智能硬件處于客廳環境中,是萬物互聯的一個優質載體;二來,它天生具備語音交互等要素,在基于語音交互的未來智能時代中,是最合適的載體。”
陳麗娟則認為,智能音箱或許只是人工智能漫漫征途上的一塊敲門磚,可能是入門級產品,但不一定是最終的入口產品,“阿里自己做一款智能音箱,是想先借助一款硬件走通這條路,這樣會更容易開放給廠商和開發者。”
不過就算是人工智能的入門級產品,智能音箱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要求也非常高。陳孝良坦言,國內企業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比如在硬件上,從芯片到麥克風都需要進一步改進,而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更是一個不斷更替的過程,需要長期精耕細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