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島主
回到十年前,誰也不會想到,在動作片中大顯身手、卻往往擔綱反派的吳京,將會創造中國電影的奇跡———《戰狼2》 總票房過了56億元,超過上一部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創造者 《美人魚》 近一半,吳京作為當下最活躍的動作演員,同時亦是作為導演,被推到風口浪尖。
作為10來歲就成為全國武術少年組冠軍的專業選手,吳京的成長之路,很容易讓人想到他的同隊師兄李連杰:1996年,他被袁和平發掘出演《功夫小子闖情關》,這頗似當年張鑫炎選中李連杰,《少林寺》 一飛沖天。但時過境遷,當李連杰投身香港影壇,那是動作類型電影最為風光的1990年代,而吳京嶄露頭角時,趕上香港電影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他的年輕優勢,敗給個人特色的匱乏。不同于成龍的京劇雜耍、李連杰的招式瀟灑,吳京在出道時,并未找到自己的合適方向,以至于他雖憑 《太極宗師》 成名,卻不能再接再厲,反而陷入瓶頸期。
《戰狼2》 大獲成功之后,回過頭去看吳京早期的電視劇集作品,無論是 《小李飛刀》 的阿飛,抑或 《亂世桃花》 的裴元慶,多少都帶有一點翩翩佳公子的味道。而英雄的崛起,需要時勢鍛造。正如李小龍在1970年代將“功夫”打入西方世界,成龍在“后李小龍時代”憑借以退為進的動作策略打造普通人英雄,每一代人勢必要回應每個時代變化中的訴求。在吳京所處的時代,香港影壇雖有成熟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動作類型片模式,但整體開始走下坡路,而當時的國產或合拍電視劇集無法適配“功夫小子”這類角色,武俠電影或武俠劇集,都已經過了最風光的時候。李安的 《臥虎藏龍》成為“新派武俠”的里程碑,其核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基于演員純正武打功底的奇技淫巧與克敵制勝,轉向更為西方化表述的人心和人性探索。《臥虎藏龍》 在西方大受歡迎,呈現了一種全球視野下對中國功夫片的再審視。而吳京其時屬于比較傳統的表演路數,自然難以獲得青睞。
在《戰狼2》 引發的討論中,最為突出的是吳京所扮演的冷鋒在不同場合為“中國形象”正名,前后兩部“戰狼”,冷鋒這個角色一以貫之的是一種“中國形象”的正能量建構,對于提振國人身份認同與自豪感,是有正面意義的。同時不可否認,影片團隊中所包含的中國香港和美國好萊塢的班底,匯成一股全球化的合力,才令這部中國動作類型片具備幾乎可以與國際通行大片相媲美的規模。吳京2000年之后的10余年中,以純粹的打星形象出現,情形有點類似1990年代的周比利、盧惠光等,且許多時候他承擔了反派角色,最典型是2005年的 《殺破狼》,他在片中幾乎沒有臺詞,是個一出場便大開殺戒的殺手。在 《男兒本色》 《奪帥》 等作品中,吳京固然強化了自己的打斗形象,然而單純的“身手”并不能助益于表演,更無益于一個明星的自我形象建構。可以說,他所身處的泛娛樂化生態,限制了他的發展:既不能夠如成龍一樣以獨特功夫特質打開天地,亦不能夠化身俊逸小生。
看不同的視頻訪談中,吳京的談吐是開朗的,個性率真是他給大眾的直觀印象。從第一部聯合導演的 《狼牙》 及至 《戰狼》,到如今成為現象級影片的 《戰狼2》,近10年來吳京在電影創作中尋回自主權,平衡了個人表演風格與類型片創作,從中找到一條前人未走過的道路。此前相當長的時間里,表現中國軍隊軍人題材的當代電影,在電影本體方面,對于建立類型片的動作奇觀和場面營造,能力相對薄弱。而 《戰狼》 系列,從劇本創意到打斗場面的營構,都經歷過相當長的磨合期,達到相對完備的類型化思路。吳京從追求本人的表演風格,轉型為把控全局的電影作者,以對影片整體風格的把握,發揮他的所思所想。
確切說,吳京并非從傳統意義上“作者電影”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戰狼2》 是跳脫了小眾趣味的新型作者電影。影片的打斗設計和劇情設定思路,在華語電影史的維度上是前所未有的。影片中的吳京,很難用傳統的表演分析來定義,“冷鋒”的形象,化身成為中國主體意識覺醒的符號,并且,這種“覺醒”帶來的“崛起”,處處流露著自覺的和平意愿。《戰狼2》對于故事發生地的設定、以及對抗對象的審慎選擇,可以看出作為一名成熟的電影創作者所作的全局考量。吳京所表現的姿態是“干凈,簡單”的,正是如此,令其在沉浮20余年后,得以在電影資本風云變幻的拐點,成為現象級的人物。
(作者為戲劇與影視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