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靜
從影視航拍、列隊表演到農業植保、地理測繪、電力巡線等等,國內無人機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市場規模呈現出井噴式增長,尤其是行業級無人機的應用市場,前景被業界一致看好。
彩霞映照下的南浦大橋壯觀唯美,青西郊野公園一“朵朵”火紅杉樹“開”在水間,油綠的農田阡陌邊褐瓦紅墻農舍寧靜古樸,似積木散布在地……這是市民宋鑫寶拍攝的我們的城市,熟悉的景色,新鮮的視角——多是自上而下俯視的“上帝視角”。
65歲的宋鑫寶,退休前后接觸無人機,一發而不可收;航拍作品入選多本視覺類雜志,驚艷到了不少人。去年底,大疆創新公司發布使用其無人機的中國飛手年終排名,宋鑫寶以一萬余小時的“飛行”時間上榜,位居第74名。現在,他每月平均飛行無人機18次,每次兩小時。
近年來,國內無人機市場逐漸升溫,增長迅速。截至今年3月底,在中國民航局無人駕駛航空器實名登記的無人機數量已增至18萬余架……眾多像宋鑫寶那樣喜歡航拍、操作無人機的“粉絲”,正在撐起一個蓬勃發展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與此同時,被稱為“空中機器人”的無人機行業應用價值不斷被挖掘,走上替代有人機的道路。
鏈接
又一個百億元級市場正在 “起飛”
按照我國民航局的規定,民用無人機是指沒有機載駕駛員操縱、自備飛行控制系統,并從事非軍事、警察和海關飛行任務的航空器,不包括航空模型、無人駕駛自由氣球和系留氣球。民用無人機按照應用領域和場景又分為消費級和行業級兩大類,前者偏向個體消費者的休閑、娛樂、拍攝,后者更偏向于行業、機構或個人的規模化、作業性應用,可替代有人機完成通航業務,包括植保、電力、測繪、安防等。
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用航空分會去年底發布的《2017-2018中國民用無人機發展報告》分析,經過前三年的飛速發展,當前,國內消費級航拍無人機因技術
發展、使用場景、市場格局固定等因素,暫時進入緩慢發展時期。與此同時,業內普遍認為,行業級無人機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潛力十分可觀。
據三勝咨詢的預計,2016年中國行業應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約在26.1億元,到2022年將增長至20倍,達到527億元;高盛2016年時曾估計,2020年世界行業應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206億美元;艾瑞咨詢甚至預測,2025年國內無人機750億元的市場規模中,將有半數以上來自行業應用的貢獻。
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分會總干事王霞同樣看好行業級無人機的市場前景, “在通用航空的各服務領域,只要有可能替代有人機,行業級無人機都將有較大發展前景。這樣的作業領域有很多,有些可以完全替代,有些會并存一段時期。毋庸置疑,無人機的行業應用是通用航空作業領域的一場大變革。”
縱觀無人機市場上下游,從無人機制造商大疆、極飛,到應用端的京東、順豐,都紛紛搶灘行業無人機市場。今年4月,京東宣布將以無人機農林植保服務為切入,整合京東集團物流、金融、生鮮、大數據等能力,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同樣聞風而動的順豐,旗下江西豐羽順途科技公司于今年3月獲得國內首張無人機航空運營 (試點)許可證,公司獲準在試點區域進行商業化運營。此外,市場上還出現了僅專注于無人機應用細分領域的公司,如無人機生產商 “極飛科技”,在對外活動中,已經將自己定位為一家 “農業科技”公司,而非僅僅是無人機公司。
飛手:無人機玩家在成長
“玩無人機的都知道,無‘炸機’不飛友,很多人的機子都飛丟過、墜過。我‘炸’了4架,每次過后都忍不住再入新的,前后買了6臺。”早期積累飛行經驗的代價不小。宋鑫寶告訴記者,幾年玩下來,飛機外加各類配件,自己的累計投入已經超過五萬元,現在的開銷大頭是電池。“一般出門拍攝我都帶8-10塊電池,這樣拍才過癮。”
在宋鑫寶的微信里,有六個群都是滿額的500人,每個都十分活躍,每天“涌出”數千條信息。這些都是全國各地的無人機飛手和愛好者,在討論飛行經驗、切磋駕駛技能、評析航拍作品、推薦拍攝地等,其中四個群里是上海本地飛友。這些飛友常常相約一起到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等地,拍攝風景、建筑和鳥類等;而在上海的飛手,平時更多的是在城市高樓大廈間的“閃聚”拍攝。
為了提高飛行技能,宋鑫寶專門到大疆慧飛無人機應用技術培訓中心上海分校參加培訓,取得《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操作手合格證》。去年7月,他拿到慧飛的培訓教員證,被聘為無人機教練。“學校目前約有200名在讀學員,我自己帶出過140多名持證飛手。”據他觀察,喜愛無人機的飛友大多集中在30-40歲之間,多數有攝影基礎。“他們以前基本都玩過單反,在地面拍不過癮,所有角度都掃光了,想去空中尋找新視野。這兩年,隨著輕便型無人機產品增多,女飛友也越來越多,占到兩成左右。”
“上帝視角”也深深吸引著26歲的上海白領何軼君。去年“雙11”,淘寶大疆官方旗艦店搞活動——原價7999元的新品“御”Mavic Pro全能套裝降價1元,何軼君立即下單。
但他與無人機的緣分開始得有點虐——首次試飛新機,食指被旋翼打骨折;第二次飛行,機子落水,維修費花掉4000元。自己摸索不成,何軼君到浦東新區張江的大疆慧飛培訓分校集中學習4天,順利拿到操作合格證。為了練手,他又陸續買進一大一小兩款無人機,不到半年時間花費2萬余元。
與何軼君同班的25名學員中,年紀最大的65歲,最小的是大一新生,大多數在三十歲左右,其中男生占到八成左右。“多數是新手,也有飛了一兩年的,教練有七八年飛齡。”何軼君說,很多同學手頭都有一兩架無人機,有的玩一段時間,會到二手網站上轉賣后再買新機,多數投入在3萬元上下。
采訪中,多位飛友笑說,“無人機有 ‘毒性’,操作的感覺和視角體驗過就停不下來。”資深民航評論員綦琦分析,隨著無人機普及以及消費升級,無人機消費群體會不斷擴大,由于存在一定入門門檻,這個群體也相對比較穩定。“消費級無人機的應用展示越來越普遍,如紀錄片《美麗中國》的航拍、綜藝節目無人機群表演等,無人機將逐步成為流行消費品。”
位于上海新天地核心商圈的大疆旗艦店是大疆創新全球第四家旗艦店。2016年底新天地店開業之始,大疆副總裁徐華濱曾表示:“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對大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疆公司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方便透露在滬銷售數據和運營狀況,但據代理大疆產品的上海心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金海霖透露,“2017年心意銷售的大疆系列無人機及配件同比增長2.5倍;從今年5個月的銷售量來看,年底前有望再翻一番。”上圖:宋鑫寶的攝影作品
監管:上 “牌照”、豎 “圍欄”
安全性是無人機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要飛就必須守住安全底線。現實里,隨著無人機市場的爆發式增長,無序飛行、 “黑飛”擾航等事件也時有發生。據統計,僅2017年上半年,國內相關部門收到44起無人機影響航班運行報告,同比增加37起,受影響航班達790班,同比增加689班。去年以來,中國民航局連續出臺無人機管理辦法,并就 《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公開征求意見,開始給無人機上 “牌照”、豎 “圍欄”,監管力度創歷史新高。
王霞分析,無人機監管是在加碼,但總體上遵循分級分類、管放結合、適度放開的原則,將有利于無人機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使其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為社會服務,服務大眾的娛樂、消費需求。綦琦認為,無人機相關管理辦法的限制按照標準重量區分,對一般消費級無人機影響較小;且隨著技術日漸成熟,真正限制消費級無人機影響凈空或敏感區的安全問題有望從技術層面得到解決。
去年,我國還出臺 《無人機圍欄》和 《無人機云系統接口數據規范》兩個行業標準,公布173個運輸機場障礙物限制面保護范圍數據。按照去年8月出臺的 《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今年年底前,我國將初步建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并重點制定一批市場急需、支撐監管的關鍵標準,以滿足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市場需求,支撐行業監管需要。
今年3月,中國民用航空局官網發布的 《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經營性飛行活動管理辦法 (暫行)》規定,今年6月1日起,無人機進行經營性飛行活動都將 “持證起飛”。本次發布的無人機管理辦法,將無人機開展的航空噴灑、航空攝影、空中牌照、表演飛行等作業類和無人駕駛員培訓類的經營活動納入了適用范圍,同時所需條件也大為簡化,從設定的10項放寬到4項,包括企業法人要求、航空器的實名登記、培訓能力要求(僅適用從事培訓經營活動)以及投保地面第三人責任險。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行業無人機的市場保有量迅速增長,甚至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納入監管是一種必然趨勢。目前,無人機在農林植保、航拍市場中很多是以兩至三人的團隊開展,并未注冊企業進行正規化經營,因此也存在諸多的安全風險。此次納入監管后,無人機從出廠到用戶手中,所有飛行記錄和使用情況都將會納入系統數據,進行規范化監管。
農林植保
無人機身手不凡
早在2013年,國家農業部就在《加快推進現代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提出,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無人機、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防治病蟲害;去年底印發的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也提到,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因地制宜推廣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植保無人機等現代植保機械。去年以來,全國各地不少農林地區紛紛嘗鮮無人機植保、飛防。農林植保成為行業級無人機開拓的首塊熱土。
心意公司2016年6月成立植保無人機機隊。 “第一年就和上海市農委合作,試點免費給農戶打藥;當時農民都不愿意,認為無人機植保不安全、不靠譜,全年只打了1萬畝次,遍及金山、崇明、浦東、青浦、奉賢和松江等地。但到了2017年,情況就不同了,無人機植保開始收費,作業面積擴大了,上海地區做了12.7萬畝次。不少農戶開始接受、認可飛機打藥,亭林一家水稻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還有崇明的農戶,找上門來請我們再去打藥。”金海霖介紹。
去年7月至9月,上海市農機鑒定推廣站和心意的植保團隊聯手,在松江葉榭對163畝水稻實行全程無人機飛防植保試驗。幾個月后市農機站公布了試驗結果:無人機植保可減少用藥20%,節水90%;藥液噴灑均勻、霧化效果好。
“無人機植保以霧化形式噴灑農藥,用水少,藥不會隨水流流入土壤,尤其適合水源地涵養林的植保、飛防;農作物生長有周期性,打藥也有時間性,無人機植保效率高,彌補有限的操作時間短板;而且,無人機植保受溫度影響小,即使高溫天也能作業。”金海霖預計,今年上海的無人機農林植保將逐漸鋪開,作業量或將有5-10倍的增長。
此外,本市還試點用無人機旋翼的風場幫水稻制種揚花、夜間施藥,在崇明東灘灘涂等特殊環境下噴灑除草劑等。 “對照國外實踐經驗和我國農業發展實際,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和人工成本的不斷提升,無人機植保發展空間巨大。”金海霖說。
電力巡檢
線路安全還得靠它
除了農業,當前無人機還在電力、測繪、安防、交通、快遞等領域廣泛應用,成為推動航空領域創新和全面提升的新動力源,開啟民航新時代。
國家電網公司自2015年底在全國推廣無人機電網巡檢工作,以提高電網穩定性和搶修排障效率。上海市電力公司在2016年初成立專門無人機工作組——“鷹眼無人機團隊”,利用無人機巡檢鐵塔高空設備和線路通道環境等。目前,這個小組已有14人取得無人機操作合格證,一人取得無人機駕駛員合格證。
“鷹眼”負責人、上海市電力公司檢修公司輸電運檢中心高級工程師何冰博士介紹,目前,上海有5條特高壓線路,平均都在100多米高,用無人機巡檢可減少一半人工登塔工作量;不僅是巡檢,無人機還可以維修線路。比如,如果有風箏線、飄帶、塑料大棚頂膜等掛在線路上,以前都是工人爬上去摘除,現在用噴火無人機就能搞定,又快又便捷安全。
正負800千伏復奉特高壓直流線路從西南部向上海輸送清潔水電,每年夏天都是滿負荷運轉,輸電量占上海電網總負荷的五分之一,一旦出故障影響面非常大。這條特高壓線路的鐵塔非常高,最高超過100米。受環境影響,鐵塔建成一段時間后,本身的鋼結構容易產生各種缺陷,有些缺陷,尺寸只有拇指大小,地面一般很難發現。“以前,工人拿著望遠鏡在地面看,就像在看30層樓高處的小拇指,判斷準確率低;有些地方根本沒法發現。這時啟用無人機,效果就是天壤之別。”何冰告訴記者,檢修團隊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了一套識別算法,每次自動快速甄別無人機拍攝的上萬張照片,效率非常高。”
記者看到,“鷹眼”團隊目前已有紅外檢測、噴火、攝像等三類總共13架無人機。近段時間,他們正在離地2米左右的架空線上做試驗,嘗試用無人機運輸智能機器人,在高空作業,更近一步解放人力,提高電網搶修效率。目前,上海市電力公司管轄的5000公里電力線路中,使用無人機巡檢的占比約為60%,“未來,預計八至九成的電網巡檢檢修會由無人機完成。”何冰告訴記者。
圖為無人機正在進行噴火作業。
本報資料照片
業內人士表示,無人機可以說是 “空中機器人”,除飛手仍熱衷的消費級領域,未來在行業級的應用前景廣闊,涉及到電力巡檢、農林植保和交警執法等行業。不過,目前無人機在行業市場的應用仍然受到技術上的限制,尤其是無人機的續航時間目前只能保持在25分鐘左右。如果能在電池上有所突破,整個行業的潛力將進一步得到釋放。此外,當前市場需求尚未完全打開,仍然需要前期大量的研發和人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