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是指包括癡呆與輕度認知障礙的一組綜合癥,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AD)。然而關于阿爾茲海默病,人們一次次提起它,卻只是將其作為衰老的自然組成部分。
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1910年這種病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今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將主題定為“記憶3秒鐘”,因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個老人陷入認知障礙困境。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我國目前癡呆患者人數已超過1000萬。65歲以上老年人中每20人就有1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癥,年齡每增加5歲,它的患病率便會增高一倍;在80歲以上老年人中,每3到4位就有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對一個老人來說,最寶貴的莫過于把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個時刻都變成最寶貴的回憶,但阿爾茲海默癥卻會像一塊可怕的“橡皮擦”,將老人的記憶全部擦除。
可以說,1000萬龐大數字的背后,便是1000萬個家庭的隱痛。
為引起公眾對認知障礙的重視,交流新技術在認知障礙服務領域的探索應用,今天,“健康與科技面對面”——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健康論壇在滬舉辦,專家指出,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認知障礙的控制和預防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
▲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
由于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及疾病本身帶來的羞恥感,目前我國認知障礙患者的早期診出率較低,很多就診者明確診斷時已多為中晚期,治療效果差,照護成本增加,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在認知障礙的預防和控制方面,我們的工作還任重而道遠。”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談道,嚴峻的認知障礙防控形勢,對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事業發展以及廣大衛生與健康科技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副書記楊穎華
會議現場,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副書記楊穎華演示了由其團隊主創的“認知障礙服務地圖”(在瀏覽器中輸入http://139.196.53.46/YL,即可進入地圖系統)。楊穎華表示,當前在認知障礙方面,上海僅在家庭和社區有碎片化、簡單化的干預,相比潛在的服務需求,資源還比較匱乏且服務低效,有待建立跨專業的協作機制。
目前,依托上海市疾控GIS共享平臺,結合認知障礙機構專題研究成果,已實現了可視化展示認知障礙各類服務資源。只要打開網站,或關注上海疾控官方微信,在底部的主題活動欄目內,就能查詢認知障礙機構,包括機構名稱、地址、電話、床位信息、收費標準、是否納入醫保等。如需查看更多信息,點擊詳情,也可放大地圖查看機構周邊環境。
未來,上海將更多在醫務工作者、老年人群、老年癡呆高危人群和患者以及普通市民中加強認知障礙健康知識普及,宣傳認知障礙預防和控制的重要性,推動健康老齡化,加強新技術在認知障礙防控領域的應用。
據悉,本次會議由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主辦。
作者:李晨琰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