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4全國高考歷史考點狂背(二)
來自:要學習網 
閱讀原文
  必修二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考點57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①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石器助耕;
  ②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春秋時期出現貴族個體占有土地的現象,私田大量開墾;
  ②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國有向私有的轉變;
  ③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農經濟的含義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為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經濟形態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耕作方式上:鐵犁牛耕為,實行精耕細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
  ④經營方式上:小農個體經營為主。
  ★考點58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的特點:官府壟斷生產;工藝技術水平高;生產規模大;產品僅供貴族和官府使用;產品主要是武器等軍需品和奢侈品。
  (2)紡織、冶金、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略(見課本)
  (3)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
  ②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
  ③手工業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④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⑤生產規模擴大,在明清出現手工工場;
  ⑥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呈相應的變化;
  ⑦長期領先于世界。
  ★考點59商業
  (1)"市"的形成發展
  市的發展特點由有時間和區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注意漢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①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②唐代: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成都)、廣州
  ③宋代:開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時期:晉商和徽商
  (3)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存在;
  ②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③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國際貿易全面發展;
  ④長期處于封建政府的壓制和控制之下發展;
  ⑤在發展中出現了類似于銀行的柜坊、類似于匯票的飛錢,紙幣也較早出現。
  ★考點60主要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的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封建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
  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目的: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賦稅的征收,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②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A積極性:一定時期(封建社會前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保障社會穩定;
  B消極性:在封建社會后期尤其是明清時期使,阻礙了社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明清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它禁止中國人民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正常貿易。
  ②海禁的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一定時期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但阻礙了中外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中國日益封閉落后。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考點61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的解體
  ①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
  ②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③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考點62洋務運動近代工業的創辦及影響
  ①背景:面臨內憂外患,出現洋務派和頑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③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④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⑥歷程: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后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⑦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
  ⑧失敗根本原因:只引進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
  ⑨積極作用:
  ⅰ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
  ⅱ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考點63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①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務企業的誘導作用;外商企業的刺激作用;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
  ③分布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⑤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點:民族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內陸很少,絕大部分是輕工業,重工業很少。
  ⑥評價: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促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
  但由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同時又遭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民族資產階級既革命又妥協的兩面性。
  ★考點64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
  ①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和實業救國的影響
  C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
  ②主要表現:
  A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紛紛涌現,出現了興辦實業的浪潮。
  B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重工業也有一定的增長
  ★考點65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抗戰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了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現:民族工業發展較迅速。
  ★考點66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工業
  (1)抗戰時期
  ①表現:遭到沉重打擊
  ②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來源:學科網]
  官僚資本的壓榨
  (2)解放戰爭時期
  ①表現:日益萎縮
  ②原因: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官僚資本的摧殘
  通貨膨脹嚴重
  ★考點67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歷史地位:(1)產生于半半封建社會,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2)是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歷史作用:
  ①經濟上:它是中國社會未曾有過的新的生產方式,它的產生和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股新氣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君主立憲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運動等。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考點68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①"一五計劃"(1953-1957)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種左傾思潮影響下,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1961新中國面臨有史以來最困難的經濟困難。
  ④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考點69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1)改革開放的政策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
  (2)對內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有:
  ①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②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④決定實施改革開放。
  ★考點70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
  ③購銷體制:允許改革統購統銷制,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自由買賣。
  ④管理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
  ⑤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⑦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②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③管理體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⑤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⑥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考點71對外開發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國創辦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同年,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②1984年,我國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國務院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
  ④從20世紀末起,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形勢,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我國實施對外開放"走出去"戰略。鼓勵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的出口。
  ⑤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浦東新區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⑥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我國的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沿海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到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及內陸省會開放城市,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考點7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①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③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
  ④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開糧價;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推進國企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考點73影響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因素:
  ①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
  ②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
  ★考點74物質生活
  ①近代:斷發易服、中山裝、西式食品。
  ②現代:從灰藍單調走向五彩繽紛,從單一的款式走向多樣化。到1987年,中國人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政府發動"菜籃子""工程。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
  ★考點75社會風俗
  ①近代:廢止纏足、婚喪嫁娶、社交禮儀變化。
  ②現代:1950年制定《婚姻法》,婦女解放。
  ★考點76交通
  ①水運: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強壟斷。
  ②鐵路: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③公路: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馮如制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序幕。
  ★考點77通訊
  ①19世紀70年代,丹麥未經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電報機房。
  ②隨后,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
  ④現代互聯網得到發展
  ★考點78報刊
  ①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②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
  ③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
  ④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考點79影視
  ①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②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
  ③《漁光曲》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④1958年北京電視臺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考點80互聯網
  ①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后網絡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②互聯網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五、新航路開辟、殖民主義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考點81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開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傳播天主教。
  ④商業危機:商路不暢。
  (2)過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②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
  ③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印度
  ④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進行了環球航行。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
  考點82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1)荷蘭:
  ①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
  ②荷蘭的范圍:
  非洲,從葡萄牙手里奪取好望角;
  亞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占據中國的臺灣;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
  ③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帝國;17世紀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權。
  (2)英國:
  ①英西戰爭: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
  ②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
  ③英荷戰爭:與荷蘭進行三次戰爭,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改名為紐約。17世紀末,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④英法戰爭:與法國進行多次戰爭,其中通過七年戰爭奪得法國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和印度的。18世紀中期,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考點83兩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A英國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因素:
  ①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確立了資本階級統治。
  ②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海外貿易進行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③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④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經驗。
  ⑤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
  B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新興的棉紡織業。
  C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D結束標志:機器生產基本取代手工勞動(機器制造機器)。
  E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提高了生產力,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②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變革,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③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
  ④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
  ⑤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表現:電力的廣泛應用。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化工技術的發展。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①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②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③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④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
  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六、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考點84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銳,貧富分化加劇,股票投機過度,信貸消費過度。
  (2)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極強。
  (3)影響:
  ①造成經濟危機: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②造成社會危機:大量工人失業,社會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這場經濟危機走上了不同的政治發展軌道。
  ★考點85羅斯福新政
  (1)主要內容: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復興、救濟、改革三個②調整農業政策。
  ③復興工業。
  ④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2)特點:在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3)影響: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考點86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美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及原因
  ①二戰后至70年代初
  表現:快速增長。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
  ②70年代
  表現:經濟滯脹
  直接原因:石油危機
  ③80年代里根
  表現:復蘇,低速持續增長
  原因: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④90年代克林頓
  表現:空前持續增長。
  原因:美國倡導介于自由放任和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2)西歐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及原因
  ①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大體恢復50、60年代,繁榮
  原因:美國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國家干預經濟;
  表現:60年代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3)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
  ①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②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后得到發展。
  ③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考點87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目的: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鞏固蘇維埃政權
  (2)內容:①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配給制;
  ④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等
  (3)影響:戰勝了敵人,鞏固了政權,但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考點88新經濟政策
  (1)背景: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
  ②1921年喀瑯施塔得兵變反映出蘇俄國內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內容:
  ①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③商業方面,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方面,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制。
  (3)特點: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作用:鞏固工農聯盟,迅速恢復發展經濟,有利于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考點89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以及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憲法的頒布
  (2)主要表現:①政治上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干部職務終身制;對領袖的個人崇拜。
  ②經濟上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作用。
  ★考點90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1)蘇聯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赫魯曉夫改革內容:
  ①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②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業開始:加大農業的投入,鼓勵墾荒;工業方面,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精簡機構
  ★考點91戈爾巴喬夫改革
  (1)內容:
  ①經濟上1985年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以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在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放棄黨在政治,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等等。
  (2)蘇聯解體
  ①標志:1991年底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簽署了阿拉木圖協議,標志著蘇聯解體。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八、當經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考點9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系
  ①建立標志:1944年,44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標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
  ②《布雷頓森林協定》包括:《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后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三個文件。《布雷頓森林協定》的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發展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內容: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①形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于1947年在日內瓦簽字,1948年1月1日實施。
  ②性質:既是一項臨時適用的多邊協定,還是一個由各締約國組成的組織。
  ③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3)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組織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是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
  (4)影響:①"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②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起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考點93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歐洲聯盟
  方面:
  ①整頓銀行與金融業。
  ①歐盟建立的過程: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簽訂;
  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簽訂(即《羅馬條約》);
  1967年,三各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1992年歐共體12國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生效,歐盟正式建立。
  ②歐盟擴大:1995年曾至15個成員國;2004年25個。
  ③歐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歐盟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2000年批準希臘進入歐元區;2002年,歐元成為歐元區單一流通貨幣。
  ④歐盟建立的意義: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3)北美自由貿易區
  ①過程:
  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簽訂;
  1992年12月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正式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②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
  (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①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地跨亞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②重要內容: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宗旨和目標: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實現這一目標有了保障。
  ③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國臺北和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
  ★考點94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
  ①世界貿易組織的形成:
  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世貿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它的目的(宗旨)是促進各國市場開放,調節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其決策采取"完全協商一致"方式作出。
  ②中國加入: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考點95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與問題
  ①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在發達國家主導下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發達國家是最大受益者,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②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又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不要“藍瘦”、不要“香菇”,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岳麓版)免費福利到!
免費下載 | 趙杰:學業水平測試常考知識點復習——必修二
2015年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知識精要:歷史必修二 (1——4單元)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運動和市場經濟取得的偉大成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阜城县| 大名县| 商丘市| 福清市| 孝义市| 绥滨县| 古交市| 锦州市| 施秉县| 闵行区| 盐亭县| 石家庄市| 永丰县| 新宾| 六盘水市| 镇赉县| 英德市| 喀什市| 曲沃县| 肇庆市| 金塔县| 固安县| 灵璧县| 临江市| 镇巴县| 新化县| 乌兰县| 色达县| 林州市| 宜黄县| 博白县| 同仁县| 建瓯市| 虞城县| 吉安市| 天峻县| 海门市| 金坛市| 裕民县| 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