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宗法制由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即嫡長子繼承父親宗主地位,庶子進行分封。分封制基本內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守土、隨從作戰(zhàn)、納貢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2、秦統(tǒng)一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縣制、法律制度,以及選拔和考察管理的制度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權利的高度集中:皇權至上,皇位繼承制。秦朝在中央設立三公:丞相職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行政);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負責監(jiān)察百官。
影響:有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其中央與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則為歷代王朝所繼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強化了對敵方的控制,對以后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3、漢初劉邦實行的是郡縣封國并行制,漢承秦制,分內外朝 。唐代中央設三部六省。三部是指: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六省是指: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作用:三生之間既相互牽連,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宋朝:三府三司制,行政:中書門下,軍政:樞密院,財政:度支,鹽鐵、戶部,宰相只保留行政權。收精兵,消實權,制錢谷。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明朝廢除丞相、設內閣。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職位,皇權對于可能威脅自身的相權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明成祖(永樂)設立內閣。清雍正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了頂峰。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及其對希臘文明的影響: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鄰愛琴海
①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海外貿(mào)易和工商業(yè)發(fā)達,新興工商業(yè)者階層追求民主權利的渴望更加強烈。
②縱橫的山嶺,交錯的河流——形成200多個小的“城邦”(城邦特征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城邦的狹小,公民能更直接地參與政治,追求民主權利。
2、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公民是屬于本城邦的成年男子。
3、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①公元前6世紀初,梭輪改革——奠定基礎。內容:根據(jù)財產(chǎn)多少把公民分成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個等級公民均可入選;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等。
作用: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②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
內容:建立十個地區(qū)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zhí)政;建立十將軍委員會;擴大公民權利;實行陶片放逐法。作用:基本鏟除了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政治權利空前擴大,雅典民主政治確立起來。③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頂峰(黃金時代)
內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可以參加公民大會;擴大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和監(jiān)察機關;鼓勵公民積極參政,發(fā)放工資和觀劇津貼。
作用:使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
4、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進步性: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礎;民主氛圍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局限性: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shù)男性公民的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5、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奴隸主貴族的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主權在民、法律之上、少數(shù)男性公民的民主、財產(chǎn)和地域取代血緣關系、輪番而治等。
了解《 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1、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只有習慣法,貴族可以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損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形成:公元前5世紀,《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誕生。因為成文法使審判、量刑有法可依,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權利受到限制,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所以,《十二銅表法》是平民斗爭的勝利。但也保留了一些野蠻的習慣法。
3、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法律統(tǒng)稱為公民法,公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qū)別消失,羅馬公民法發(fā)展成萬民法,萬民法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
4、萬民法形成的原因:羅馬帝國的擴張,使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xiàn)出來;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商品經(jīng)濟和貿(mào)易的發(fā)展,使政治經(jīng)濟活動中產(chǎn)生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
5、公元六世紀,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編成《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羅馬法的作用①在維系羅馬帝國統(tǒng)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②為西歐大多數(shù)封建國家所采用③現(xiàn)代資本主義法制的發(fā)展與羅馬法的復興密不可分。
7、羅馬法的核心:保護私有財產(chǎn)。
8、羅馬法的實質(目的):維護統(tǒng)治階級(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歐美資產(chǎn)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1、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標志著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意義: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了解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2、美國的總統(tǒng)共和制
1.美國1787年憲法的背景:
①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的美國邦聯(lián)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軟弱;
②只有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促進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強化資產(chǎn)階級的權力。
③受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學說的啟發(fā)
2.1787年憲法
目的: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
制定: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
內容:
①規(guī)定美國是聯(lián)邦制國家,聯(lián)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利,聯(lián)邦政府有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大權,各州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有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tǒng)享有。
A.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擁有立法權
B.總統(tǒng)(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總司令)間接選舉產(chǎn)生,任期四年,掌握行政大權。內閣對總統(tǒng)負責,總統(tǒng)對憲法負責。
C.聯(lián)邦法院擁有最高司法權。以上三者關系: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體現(xiàn)的原則:“三權分立、分權與制衡”
3.兩黨制: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對峙格局最終形成。兩黨對壘,輪流執(zhí)政,是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兩黨之爭是資產(chǎn)階級不同集團和階層的利益之爭,而兩黨的本質是一致的,都是資產(chǎn)階級政黨。
三、資產(chǎn)階級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fā)展
(一)法國
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共和政體。
3.法蘭西共和國憲法
內容:行政權——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tǒng)帥,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lián)席會議選舉產(chǎn)生,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和實行特赦,經(jīng)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jīng)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立法權——議會(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分別由間接和直接選舉產(chǎn)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意義:資產(chǎn)階級掌實權,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體最終確立,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二)德國
1.德意志的統(tǒng)一
原因: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
方式:由普魯士通過王朝戰(zhàn)爭完成統(tǒng)一。
結果: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
2.《德意志帝國憲法》
內容:
①規(guī)定德國為聯(lián)邦制的君主國家,帝國政府掌握軍事、外交大權,各邦保留自治權。
②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a.皇帝掌握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tǒng)帥,有權任命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決定對外政策。
b.宰相是政府首腦,主持內閣工作,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
c.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議會由聯(lián)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帝國議會作用很小,受到聯(lián)邦議會和皇帝的制約)
性質: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憲法
3.德國君主立憲制的評價:
進步性:國家統(tǒng)一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到19世紀末已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局限性:統(tǒng)一后的德意志代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傳統(tǒng),造成德意志資產(chǎn)階級改革的保守性和不徹底性。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是不完善的代議制。
一、中國淪為半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一)鴉片戰(zhàn)爭
1、英國的鴉片走私:
(1)原因:在中英貿(mào)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mào)易的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中國處于出超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經(jīng)濟占主導地位。
2、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
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chǎn)地。
4、結果:清政府失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5、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2100萬銀元;(3)開放廣州、廈 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協(xié)定關稅(最能反映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本質意圖)
6、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半封建國家。
7、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權。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3、結果:清政府戰(zhàn)敗,簽訂了①《天津條約》(1858年)(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處通商口岸;賠款;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陸游歷、經(jīng)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②《北京條約》(1860年)(《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賠款)
③美俄趁火打劫
4、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使中國進一步喪失領土和主權;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中國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L]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L]
[L]
[/L]
[L]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L]
[L]
[/L]
[L]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L]
[L]
[/L]
[L]2、(世襲君主制)的出現(xiàn)標志著王朝的建立。[/L]
[L]
[/L]
[L]3、關于西周分封制的敘述不準確的是:受封的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L]
[L]
[/L]
[L]4、西周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王權平穩(wěn)過渡[/L]
[L]
[/L]
[L]5、“家天下”制度是歷史的進步,主要是因為: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結果和進步的要求[/L]
[L]
[/L]
[L]6、商周政治的共同特點是: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相結合[/L]
[L]
[/L]
[L]7、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L]
[L]
[/L]
[L]8、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yōu)椤岸Y樂征伐自諸侯出”。這種現(xiàn)象主要反映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L]
[L]
[/L]
[L]9、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L]
[L]
[/L]
[L]10、中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L]
[L]
[/L]
[L]11、啟是從暴力奪取政權的,將傳統(tǒng)的首領選舉制改為:世襲君主制[/L]
[L]
[/L]
[L]12、分封制規(guī)定,被封的諸侯對周王的義務有:[/L]
[L]①服從命令 ②隨從作戰(zhàn) ③鎮(zhèn)守疆土 ④交納貢賦 ⑤朝覲述職[/L]
[L]
[/L]
[L]13、下列關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確的是:[/L]
[L](1)保證了奴隸主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L]
[L](2)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L]
[L](3)春秋戰(zhàn)國后,宗法制日益削弱[/L]
[L]
[/L]
[L]14、周初實行分封制主要是為了:鞏固奴隸制的國家政權[/L]
[L]
[/L]
[L]15、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獨立性,包括:[/L]
[L](1)設置官員 (2)建立武裝 (3)征派賦役[/L]
[L]
[/L]
[L]16、西周分封制最核心的內容是:分封土地[/L]
[L]
[/L]
[L]17、夏朝對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是:用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L]
[L]
[/L]
[L]18、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L]
[L]
[/L]
[L]19、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權是在:戰(zhàn)國末年[/L]
[L]
[/L]
[L]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L]
[L]
[/L]
[L]1、秦國實力超過東方任何一國,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比較徹底[/L]
[L]
[/L]
[L]2、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是:秦[/L]
[L]
[/L]
[L]3、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體現(xiàn)了: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形成[/L]
[L]
[/L]
[L]4、秦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標志是:金字塔般統(tǒng)治機構的建立[/L]
[L]
[/L]
[L]5、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的主要目的是:永續(xù)秦的統(tǒng)治[/L]
[L]
[/L]
[L]6、秦朝御史大夫的職責是: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L]
[L]
[/L]
[L]7、以下敘述符合春秋戰(zhàn)國歷史的是:(1)群雄割據(jù),戰(zhàn)火連綿(2)大夫奪權,諸侯稱王(3)各國變法,富國強兵[/L]
[L]
[/L]
[L]8、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先后次序是:韓、趙、魏、楚、燕、齊[/L]
[L]
[/L]
[L]9、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以后,秦朝: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L]
[L]
[/L]
[L]10、“皇帝”的稱號來源于:三皇五帝[/L]
[L]
[/L]
[L]11、夏、秦在我國歷史上的相同之處是:政治制度方面有重大創(chuàng)新,為后代長期延續(xù)[/L]
[L]
[/L]
[L]12、“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這則紀功石刻反映的是:秦始皇首建大一統(tǒng)國家的歷史功績。[/L]
[L]
[/L]
[L]13、始皇說:“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已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始皇為解決上述問題,“求其寧息”的措施是:推行郡縣制[/L]
[L]
[/L]
[L]14、與前代相比,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L]
[L]
[/L]
[L]15、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丞相李斯說:“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L]
[L]上述引文表明,“焚書坑儒”的目的與實質是:嚴密控制思想,推行文化專制主義[/L]
[L]
[/L]
[L]16、春秋戰(zhàn)國是古代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以下相關描述中最能反映這一歷史時期兩大發(fā)展趨勢的是:(1)社會形態(tài)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2)國家形勢上由割據(jù)紛爭走向大一統(tǒng)[/L]
[L]
[/L]
[L]補充: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歷史經(jīng)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從宏觀上講,有兩大歷史發(fā)展趨勢,一是社會形態(tài)方面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一是國家狀態(tài)方面由割據(jù)紛爭走向大一統(tǒng)。[/L]
[L]
[/L]
[L]17、秦滅六國后,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剛剛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L]
[L]
[/L]
[L]18、按秦朝制度,主管軍事的是:太尉[/L]
[L]
[/L]
[L]19、秦朝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產(chǎn)生的方式是:皇帝任命[/L]
[L]
[/L]
[L]20、秦始皇頒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是:韓非子法家思想的應用與發(fā)展[/L]
[L]
[/L]
[L]21、秦朝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職責,他應當找:御史大夫[/L]
[L]
[/L]
[L]22、秦始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規(guī)定皇權至高無上[/L]
[L]
[/L]
[L]23、秦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L]
[L]
[/L]
[L]24、下列關于秦朝中央“三公”的表述中,正確的是:(1)是秦朝中央三個最高的官職[/L]
[L](2)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牽制 (3)始終沒有掌握秦朝軍政大權[/L]
[L]
[/L]
[L]25、中國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1)禪讓制(2)分封制(3)宗法制[/L]
[L]
[/L]
[L]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L]
[L]
[/L]
[L]1、漢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決策中樞的轉移[/L]
[L]
[/L]
[L]補充:中朝決策,外朝執(zhí)行,皇權加強。[/L]
[L]
[/L]
[L]2、宋元時期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是:中書門下和中書省[/L]
[L]
[/L]
[L]3、西漢七國之亂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是:中央削奪王國封地[/L]
[L]
[/L]
[L]補充: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開始著手削奪諸候王國的封地,吳王劉濞等發(fā)動叛亂。[/L]
[L]
[/L]
[L]4、唐朝政治制度的變化特征是: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L]
[L]
[/L]
[L]補充:唐朝時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這樣,相權一分為三,并且互相牽制,加強了皇權[/L]
[L]5、隋唐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三省六部制[/L]
[L]
[/L]
[L]補充: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改革最主要的是開創(chuàng)了三省六部制,從而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L]
[L]
[/L]
[L]6、宋朝在各州設立的通判一職,其職責是:監(jiān)督知州[/L]
[L]
[/L]
[L]補充:北宋在各州郡長官之下設置通判,行使監(jiān)察權。[/L]
[L]
[/L]
[L]7、西漢統(tǒng)治者總結秦朝歷史,從“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的認識出發(fā),采取的措施是:實行郡國并行制 [/L]
[L]
[/L]
[L]8、五代至北宋時政治體制的認識。造成五代以來政權更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此趙匡胤是有充分認識的。他從財政、政治、軍事方面采取了綜合治理的方法。[/L]
[L]
[/L]
[L]9、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影響有:[/L]
[L](1)加強了中央集權(2)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后患 (3)改變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分裂局面[/L]
[L]
[/L]
[L]10、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國的封地[/L]
[L]補充:推恩令是為了削弱王國勢力,不是直接剝奪王國封地,漢景帝已把王國官吏任免權收歸中央。[/L]
[L]
[/L]
[L]11、北宋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對加強中央集權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是:使地方喪失了割據(jù)的經(jīng)濟基礎[/L]
[L]
[/L]
[L]補充:北宋中央政府將地方大部分財賦運交中央,使地方割據(jù)缺乏物質條件。[/L]
[L]
[/L]
[L]12、唐朝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書、中書、門下,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L]
[L]
[/L]
[L]13、西漢初期的政治體制與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別在于:地方建制[/L]
[L]
[/L]
[L]補充: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而西漢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國并行制。[/L]
[L]
[/L]
[L]14、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其核心的措施是圍繞:中央和地方統(tǒng)治集團的矛盾[/L]
[L]
[/L]
[L]補充:宋初加強中央集權,就是針對五代十國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解決中央和地方統(tǒng)治集團的矛盾。[/L]
[L]
[/L]
[L]15、隋唐時期,實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L]
[L]
[/L]
[L]16、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13州,每一州設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職責是: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L]
[L]
[/L]
[L]補充:刺史位卑權重,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L]
[L]
[/L]
[L]17、下列關于元朝中書省的說法,正確的是:(1)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機構[/L]
[L]
[/L]
[L](2)其長官相當于秦朝的丞相(3)中書省的長官擁有決策權[/L]
[L]
[/L]
[L]補充:雖然元朝宰相的權力非常大,但決策權仍然在皇帝手中。[/L]
[L]
[/L]
[L]18、下列關于西漢封國制的說法,正確的是(1)設立封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西漢的統(tǒng)治[/L]
[L](2)封國制實行后,出現(xiàn)了割據(jù)局面(3)漢武帝時期王國問題得到解決[/L]
[L] [要學習網(wǎng)一直在為調動你的學習積極性而努力]
[/L]
[L]補充:實行“推恩令”是在漢武帝時期[/L]
[L]
[/L]
[L]19、“漢承秦制”反映在地方制度上,其繼承的是:郡縣制[/L]
[L]
[/L]
[L]20、七國之亂與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直接社會后果,相似點是:生產(chǎn)破壞,人民遭殃[/L]
[L]
[/L]
[L]補充:七國之亂被平定以后漢朝并未走向衰落,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集權日益削弱,七國之亂后漢朝地方割據(jù)勢力被鏟除。兩次變亂的直接共同后果是生產(chǎn)破壞,人民遭殃。[/L]
[L]
[/L]
[L]21、元朝的中書省與唐朝的哪一機構職能相當:尚書省[/L]
[L]
[/L]
[L]補充:元朝的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唐朝的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政令。[/L]
[L]
[/L]
[L]22、削弱相權是中國古代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與此相關的措施是: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