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李昕翰 - 槐南一夢
一、“秦王掃六合”
1、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贏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2、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3、秦始皇的歷史作用
(1)積極作用:
①統一了六國,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
②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③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④發動戰爭,擴大了秦朝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消極作用:
①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②大興土木,修筑阿房宮和驪山陵墓,以及長城,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破壞了正常的農業生產。
③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④嚴酷的刑法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
二、“伐無道,誅暴秦”
陳勝、吳廣起義一一揭開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1、原因一一秦的暴政A繁重的賦稅和徭役B殘酷的刑法C秦二世的暴政。
2、概況:始于前209年大澤鄉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政權:在陳建立張楚政權。
3、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他們大無畏的革命首創精神、激勵后人,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
三、大一統的漢朝
1、文景之治:
(1)原因: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漢文帝和漢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采取休養生
息政策。
(2)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獎勵耕作,關心農桑,提倡節儉,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
(3)表現:這段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2、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1)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諸侯國的權力。
(2)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提倡儒學,舉辦太學,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
(3)經濟上: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增加中央的財政收入。
(4)軍事上: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鞏固了邊防。
(5)對外關系:派張騫出使西域,并開通絲綢之路。
四、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1)背景: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經濟軍事實力增強,決定反擊匈奴。
(2)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3)西域的地理概念: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地方稱為西域。
(4)影響: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1)路線(含義):漢朝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
(2)意義:① 開辟了中國與西方聯系的先例。② 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③ 在傳播中華文明的同時,也豐富了漢朝的經濟文化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漢武盛世的形成。
3、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統治時期,西漢出現了大一統局面,西漢進入鼎盛時期,其歷史功過如下:
(1)功:
①政治上:鼓勵舉薦人才,并親自考察和錄用有才之人,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經濟上:把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回中央,發行五銖錢,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為以后反擊匈奴創造了條件。重視興修水利,治理黃河。
③軍事上: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的威脅,鞏固了邊防。
④對外關系上: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和西域的交往,設立西域都護,使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新疆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⑤思想文化:提倡儒學,設立太學,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發展了儒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
(2)過:
好大喜功,連年征戰,耗費巨額錢財,大肆征兵、征稅,給人民帶來極大痛苦,迷信奢侈,重用酷吏。
晚年,西漢社會出現動蕩,農民不斷暴動,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特別是他的敢于承認過失,知錯即改的精神更為可貴。
五、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1、造紙術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西漢早期用麻做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用破布、麻頭、舊魚網等作原料造紙,擴大了造紙的原料,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普及和推廣了紙的應用,后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2、《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1)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這部書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
(2)東漢科學家張衡制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動儀,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3、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
(1)華佗擅長外科手術,他制成了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還編制了一套醫學體操,叫“五禽戲”。
(2)東漢末年,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后人尊稱他為“醫圣”。
六、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1、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起
(1)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
(2)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主張只有修身養性,才能得道成仙。道家思想和《道德經》是道教的理論基礎。
2、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后世紀傳體史書的典范。被后人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漢時期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