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夜診 作者:夜診君
找準咳嗽病因,才能更好地治療咳嗽。
咳嗽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因其病因復雜且涉及面廣,對患者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質量均會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慢性咳嗽,胸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表現,因診斷不明確,許多患者常需反復進行各種檢查,或者需要長期大量服用抗菌藥物和鎮咳藥物,但收效甚微,還會出現很多不良反應。
正確區分咳嗽的類型,是有效治療的前提,也是內科醫生必須掌握的知識。
根據病程時間,咳嗽可分為3類,即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咳嗽時間<3周的成為急性咳嗽。常見病因主要為普通感冒與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擴張等,原有疾病的加重也可導致咳嗽加重或急性咳嗽。
此外,環境因素或職業因素暴露是急性咳嗽的主要原因。特別要注意的是,急性咳嗽的診斷主要應區分是否伴有重癥疾病。
急性咳嗽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征象,如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肺炎、氣胸、肺栓塞及異物吸入等。
病毒感染是感冒的主要病因。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及體格檢查,通常不需要進行病毒培養、血清學檢測、影像學檢查等。臨床表現除咳嗽外,還會伴有上呼吸道的相關癥狀,如噴嚏、鼻塞、咽喉刺激感或不適等。
治療上,通常以對癥治療為主。普通感冒不推薦常規使用抗菌藥物。抗生素的應用無法縮短病程或減輕癥狀,還可能伴隨不良反應。
推薦減充血劑+第一代抗組胺藥無(馬來酸氯苯那敏)聯合應用,能明顯緩解咳嗽。
主要針對普通有發熱、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癥狀的患者。常用藥物為對乙酰氨基酚。
以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而無發熱、頭痛、肌痛癥狀的患者,不建議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治療。
咳嗽劇烈者,必要時可使用中樞性或外周性鎮咳藥物。因緩解效果有限,不建議常規使用。
異丙托溴胺
能夠改善流涕和噴嚏癥狀,但要警惕鼻干、鼻充血和鼻衄等不良反應。
屬于氣管-支氣管黏膜的急性炎癥。病毒感染最常見,少部分由細菌引起。
在治療上,對于咳黃膿痰的急性支氣管炎患者,可給予抗生素治療;如果有細菌感染,如咳膿性痰或外周血白細胞增高,可依據感染的病原體及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抗菌藥物。在未得到病原菌陽性結果之前,可選用喹諾酮類等口服抗菌藥物。
咳嗽時間為3~8周,稱為亞急性咳嗽。最常見的病因為感染后咳嗽(PIC)。在處理亞急性咳嗽時,首先要明確是否繼發于先前的呼吸道感染,并進行經驗性治療。治療無效者,再考慮其他病因并參考慢性咳嗽診斷流程進行治療。
單純依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和患者的咳嗽癥狀診斷PIC,可能會造成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EB)、咳嗽變異型哮喘(CVA)的漏診,建議進行支氣管激發試驗和誘導痰細胞學檢查。
感染后咳嗽常為自限性,多能自行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咳嗽頑固,遷延日久發展為慢性咳嗽。
病毒感染后咳嗽,不必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對于部分咳嗽明顯者,建議短期應用鎮咳藥、抗組胺藥加減充血劑等。復方甲氧那明治療PIC有效。孟魯斯特對PIC治療無效,不建議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治療PIC效果不確切,不建議使用。
慢性咳嗽的病因較多,通常根據胸片檢查分為有異常和無異常兩種:有異常的,如肺炎、肺結核、支氣管肺癌等;
無異常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多為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咳嗽變異型哮喘(CVA)、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變應性咳嗽(AC)、鼻后滴流綜合征(PNDS)等。
建議將X線胸片作為常規檢查。如果發現明顯病變,根據病變特征選擇相關檢查,X線胸片如無明顯病變,則按診斷流程進行檢查(見附件1)。
EB、CVA、AC是慢性咳嗽最常見的病因,約占國內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因此建議將通氣功能檢查、支氣管激發試驗和誘導痰細胞學檢查作為慢性咳嗽的一線檢查。
支氣管激發陽性是診斷CVA的重要標準。無條件行支氣管激發試驗的醫院也可監測峰值呼氣流速(PEF)變異率,平均變異率>10%則支持CVA的診斷。
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檢查作為誘導痰細胞學檢查的補充手段,增高(>32ppb)提示嗜酸粒細胞性炎癥或激素敏感性咳嗽可能性大。
24小時食管pH值-多通道阻抗監測是診斷GERC的重要方法,但耗時費力,成本較高,列為二線檢查。
懷疑UACS要及時做鼻咽、鼻竇檢查,懷疑鼻竇炎時,首選鼻竇CT檢查。
變應原皮試和血清IgE檢查有助于變應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和AC的診斷。
支氣管鏡檢查僅對一些少見慢性咳嗽病因具有診斷價值
一旦明確病因,采取特異性針對病因的治療,約90%以上的患者能得到緩解,甚至治愈。
在條件受限制的醫院,可以根據病史推測可能的病因并進行相應治療:
當患者主要表現為夜間或凌晨刺激性咳嗽,可先按CVA進行治療,予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和β2受體激動劑的復方制劑,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羅、氟替卡松/沙美特羅,治療時間8周以上。如果癥狀或氣道炎癥較重,或對ICS反應不佳,可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10~20mg,3~5天。
咳嗽伴有明顯反酸、噯氣、胸骨后燒灼感者考慮GERC,推薦采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20~40mg,2次/日,時間2~4周,治療后咳嗽消失或顯著緩解,可以臨床診斷GERC,之后予調整生活方式、制酸藥、促胃動力藥等治療。
咳嗽伴流涕、鼻塞、鼻癢、頻繁清喉及鼻后滴流感者,先按UACS/PNDS進行治療,首選第一代抗組胺藥加止咳藥,同時聯合上呼吸道、鼻黏膜減充血治療,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后數天至2周內起效。
在明確病因前,如患者咳嗽非常嚴重也可以應用止咳藥、抗過敏藥、支氣管解痙藥等減輕癥狀。除非咳嗽伴咳膿痰或流膿鼻涕,否則不建議使用抗生素,因為慢性咳嗽多數病因與感染無關。
治療無效時應評估是否診斷錯誤,治療力度和時間是否足夠,有無影響療效的因素,如職業或環境暴露因素,或是其他類型慢性咳嗽,如心因性咳嗽、不明原因咳嗽、慢性咳嗽高敏性綜合征等,建議及時轉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診治。
慢性咳嗽患者應首先考慮CVA、EB、變應性咳嗽等常見病因。氣道敏感性高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特征。藥物主要為鎮咳藥物和祛痰藥物。
鎮咳藥物有中樞性(可待因、福爾可定等依賴性鎮咳藥物和右美沙芬、噴托維林等非依賴性鎮咳藥)和外周性(那可丁、莫吉司坦等)兩大類。
祛痰藥物有桃金娘油、氨溴索和溴已新、乙酰半胱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