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濕氣重的調理方法因人而異,可遵醫囑內服具有溫中散寒的方藥、艾灸、飲食調理等。脾胃虛寒又稱為“脾陽虛證”,常見的表現有:腹脹,吃得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濕氣重的表現多樣,常表現為:頭昏沉如裹,喜睡,身體困重,胸悶脘痞,口膩不渴,進食不香,惡心,肢體關節、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濁,或皮膚出現濕疹、瘙癢等癥狀。中醫調理脾胃虛寒濕氣重的方法有內服藥物、穴位艾灸、飲食調理等。1.湯藥內服脾胃虛寒可采用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理中丸、附子理中湯加減治療。此外,如果脾虛濕盛者,還可選用參苓白術散、除
李景 副主任醫師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初春是最佳進補季!虛得要死,但一補就上火?最好的補,是讓你脾胃好、氣血通、睡眠好!
初春,氣血都往身體里的五臟六腑收藏,這時候吸收滋補效果最好,很多人都想趁著這個天賜良機好好補補,一整年體質好一點!
可是......悲劇了!
明明是陽虛體質icon,特別怕冷,躺在被窩里一夜都捂不熱,整晚都睡不好覺,但只要一吃生姜、大棗、桂圓、牛羊肉這些溫熱的食物就長痘、口腔潰瘍icon、嗓子疼、便秘、口臭……
明明是陰虛體質icon,手腳心熱、皮膚干燥,經常眼睛干澀、頭暈耳鳴、煩躁睡不好,但稍微吃點滋陰的,比如熟地黃icon、阿膠icon、黃精icon這些,胃里就難受,肚子脹、食欲不好,真的無福消受!
【找到自己虛不受補的根本原因?】
難道就不補了嗎?「虛損既成,不補將何以復」!
虛了還是要補的,不補體質只能越來越差!而且我們只要找到虛不受補的根本在哪里,然后解決它就好了!
虛不受補主要有1個原因:脾胃氣機不暢
我們身體氣機有個圓形的輪回,正常情況下,脾氣升胃氣降;肝氣升膽氣降,心火往下走去溫暖腎水;腎水往上走去制衡心火,水火交融!
當我們的脾胃不好、肝氣不舒暢了,就會導致身體里這個圓運動轉動不起來,整個氣機就會亂套,而本來該降到下焦溫暖腎水的相火就會隨著氣上沖到頭面部,讓你上火;
此時再進補一些滋膩的、高能量的滋補品,只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和氣血的瘀堵,讓這個圓運動徹底罷工!
如果你有以下問題,進補之前和進補時,一定要健脾,只有脾胃運化功能好了,該吸收的才能徹底吸進去,該補的也才能補進去。
1、看胃口
脾虛的人食欲也會發生改變,胃口差,即使吃少量食物也常常感覺到腹脹。
2、看面部
脾虛者舌苔白膩且厚,舌頭胖大且有牙齒印;脾虛的人易流口水、流鼻涕以及鼻子干燥等。
3、看大便
脾虛者運化能力弱,使得太多濕氣在體內殘留,同時伴有濕氣重,其主要癥狀是大便不成形,容易粘附在馬桶上。
脾胃虛icon的八大癥狀,你占幾個
黑眼圈嚴重,眼袋深 魚尾紋增加
皮膚容易出油,頭發容易油,還脫發嚴重 白發變多
四肢冰涼,有頭重腳輕德 感覺
面部暗沉發黃,容易長痘,經常消化不良
記憶力變差,總記住不住事
關節有疼痛感,腰酸
舌苔變白。食欲下降,有口臭
總感覺疲憊體重增加
脾胃不好,老中醫推薦——臍療法
肚臍也是神闕穴icon,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經穴,與經絡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中醫稱之為十二經絡icon之根、呼吸之門:神闕穴居臍中央,是任脈的一個重要穴位(任脈為經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對五臟六腑具有調節作用)又因臍部的皮膚比較薄,就有較強的吸收和傳到能力。
用艾絨icon、桂圓、花椒、香葉、厚樸、香櫞等曬干,混合搗碎,制成丸子。晚上睡覺前敷在肚臍上,第二天取下來就可以。
首先,在這里面,艾絨、桂圓、花椒可以通經活絡、溫經止血、消除寒氣,專門針對脾胃寒的問題,將體內寒氣散出去,再給脾胃注入一股陽氣。補心脾、益氣血,脾胃虛就要先健脾,讓脾胃恢復他的運化之力。
其次,這種方法不會經過脾胃,還有,關節疼痛的人都會貼膏藥對吧,這也就證明了皮膚的吸收藥效之強。不會有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