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
針灸室 孫華 王鳳琴
針灸治療
糖尿病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簡單和無
副作用的優點。自80年代以來,糖尿病針灸治療的
臨床應用和基礎研究均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糖尿病是以
多食、
多飲、
多尿、形體
消瘦、體倦
乏力或尿有甜味為特征的一種疾病。它相當于中
醫書中的
消渴。消渴之名首見于《
內經》。《
靈樞.五變》篇說:“
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指出了五臟虛弱是發生消渴的主要因素。根據
發病機理、
臨床表現等區別,《內經》中又有“消癉”、“肺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金貴要略.消渴小便不利
淋病脈證并治》立專篇,始名以消渴,開創了消渴病
辨證論治的先河。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灸治病案。晉代《
針灸甲乙經》提出了6個治療
穴位。唐代《
備急千金要方》和《
外臺秘要》有更詳細的記載,穴位增加到35個,治療以灸治為主。宋代《扁鵲心書》記載有灸
關元、
氣海200壯,同時服
中藥的病例。《扁鵲神應玉龍經》強調灸
脾俞、
腎俞。《
普濟方》集明以前之大成,總結
辨證取穴18種,總穴44個。清代《
針灸集成》對病機進一步認識,分型論治更加具體。總之古代治療糖尿病多用
灸法,而且強調多壯數灸。
近代國內外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針灸治療穴位與
手法研究進展也很快。國際
交流日益頻繁。
【歷代醫家對消渴病因病機的認識】
歷代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對本病的研究又有進展。漢以前《內經》數食甘美多肥,致內熱中結,病在中上二焦。《金匱》在《內經》基礎上又提出
腎虛而治腎之說。隋唐《千金》補酒熱臟燥之因。《
諸病源候論》提石熱結腎、房室過度、下焦虛熱。《外臺》腰腎虛冷,不能蒸為其本。宋、金、元《圣濟》肥美、
醉酒、房室諸因合致,以腎虛內熱為本。《三消論》主要病機特征為燥熱。《儒事親門》提出火邪消津。《
丹溪心法》提出腎
陰虛。《證治要訣》提出腎虛。明、清《醫貫》提出
命門火衰、不任蒸騰之腎陽虛說。《醫門法律 》提出勞傷榮衛、
元氣不足。《
景岳全書》提出火、熱、陰虛之陽消,也有
氣血日漸衰敗之陰消。
后世醫家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本病的“三多”
癥狀的孰輕孰重主次,把本病分為上、中、下三消,如《
證治準繩.消癉》篇說:“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饑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辨證施治,但在治療上不宜絕對劃分,因雖有三消之分,但其病機性質則一,均與肺、脾(胃)、腎有密切關系。本病主要由于素體陰虛、
飲食不節,復因
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所致。
(1)
飲食不節 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
刺激食物,
濕熱內生,致使
脾胃運化功能失職積熱內蘊,化燥消液耗津,發為消渴。
(2)五志過極 長期過度的
精神刺激,如郁怒傷肝,導致肝郁氣結,化火灼胃,消爍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或勞心竭 ,心氣郁結,精血暗耗,而生消渴。
(3)勞欲過度 素體陰虛,房室過度,損耗陰精,下焦生熱,導致
陰虛火旺,上蒸肺、 胃,而發為消渴。
(4)先天
稟賦不足 五臟虛弱之體之
小兒,尤其是
腎臟不足者每多易發本病。這可能與小兒稚陰稚陽有關。
綜上所述,消渴的病機主要有幾個特點:
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燥熱愈甚,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甚。兩者互為
因果。病變的
臟腑著重在于肺、脾、腎,而以腎為關鍵。肺主治節,為水之上源,如肺燥陰虛,
津液失于滋布,則胃失于濡潤,腎失滋源;胃熱偏盛,灼傷肺津,耗損腎陰;腎陰不足,陰
虛火旺,上炎肺、胃,終至肺燥、胃熱、腎虛常可同時存在,多飲、多食、多尿也常可同時存在。
氣陰兩傷,
陰陽俱虛;本病遷延日久,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傷或陰陽俱虛,甚則表現腎陽衰微之候。
陰虛燥熱,
常見變證百出:如肺失滋潤,日久可并發
肺癆。腎陰虧損,肝失涵養,肝腎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則可并發
白內障、
雀目、
耳聾。燥熱內結,營陰被灼,絡脈瘀阻,蘊毒成膿,發為瘡癤、癰疽。陰虛燥熱內熾,煉液成痰,痰阻
經絡,蒙蔽心竅而發為
中風偏癱。
此外,消渴發病常與
血瘀有關。陰虛內熱,耗津灼液而成
瘀血,或病損及陽,以至
陰陽兩虛,陽虛則寒凝,也可導致血瘀。
【辨證施治】
本病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熱、腎虛之別,實際上三多癥狀,往往同時存在,僅表現程度上有輕重的不同,或有明顯的多飲,而其它二者不甚顯著;或以多食為主,而其它二者為次;或以多尿為重,而其它二者較輕。由于三消癥狀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為辯證的標志。通常把多飲癥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多食癥狀較突出者稱為中消,多尿癥狀較突出者稱為下消。在
治法上《
醫學心悟·三消》篇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
上消 肺熱津傷
主證 煩渴多飲,
口干舌燥,
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治則 清熱
潤肺 生津止渴。
處方
肺俞、脾俞、胰俞、
尺澤、
曲池、
廉泉、
承漿、
足三里、
三陰交 配穴 煩渴、口干加
金津、
玉液;
方義 肺俞、脾俞、胰俞背陽之穴,從陽引陰,使陰生而陽熱除;尺澤為肺經合穴,清泄肺熱;曲池為
大腸經合穴,大腸經氣血所入之處,有由表達里,走而不守、通達上下、調和
胃腸氣機、和胃降逆之功;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胃氣之大會,補之則能壯元陽,益脾胃、補臟腑之虛損,生陽舉陷;瀉之則能生清陽、降濁陰,引胃氣下行,助胃氣
水谷之運化;三
陰交為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交會穴,有
健脾益氣、調
補肝腎、
調和氣血之功;廉泉、承漿、金津、玉液為治口干之驗穴。
操作 除尺澤、曲池用瀉法外,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針30分鐘,10次一療程。
中消 胃熱熾盛
主證 多食易譏,形體消瘦,
大便干燥,舌紅苔黃燥,脈滑有力。
治則 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處方 脾俞、
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陰交、
內庭、
中脘、
陰陵泉、曲池、
合谷 配穴 大
便秘結加
天樞、
支溝 方義 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同上;中脘為胃經募穴,
六腑之所會,胃經之氣所匯集之處,有健脾胃、助運化、調生降之功;內庭為胃經滎穴,清熱養陰;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能健脾生陽、運中焦、化濕滯、通調
水道;合谷為大腸經原穴,與曲池相配,通降腸胃。天樞、支溝為治療便秘經驗穴。
操作 除內庭、曲池、合谷用瀉法外,余穴用平補平瀉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針30分鐘,10次一療程。
下消
(1)腎陰虧虛
主證 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視物模糊,下肢軟弱,舌紅,脈細數。
治則
補腎填精
處方 腎俞、關元、三陰交、
太溪 配穴 視物模糊加
太沖、
光明。
方義 腎俞
溫補腎陽;關元為保健要穴;太溪與三陰交相伍,增強補腎填精之效。
(2)陰陽兩虛
主證 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
面色黧黑,耳輪焦干,
腰膝酸軟,惡寒,
陽萎,舌淡苔白,脈沉細
無力。
治則
溫陽滋腎固攝
處方 氣海 、關元、腎俞、命門、三陰交、太溪、
復溜 方義 氣海、關元、腎俞、命門三陰交、太溪具有補腎氣、益腎陰之功,腎氣充足則
膀胱氣化有力。
操作 用
補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針30分鐘,10次一療程。
【其它療法】.
1. 耳
針療法 取穴 胰、內分泌、腎上腺、緣中、
三焦、腎、
神門、心、肝
配穴 偏上消者加肺、渴點;偏中消者加脾、胃;偏下消者加膀胱。
操作 毫針輕刺激,或
王不留行籽貼壓法。每次取單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
梅花針療法
用梅花針叩刺
脊柱兩側的
華佗夾脊穴或叩刺肺俞、脾俞、胰俞、胃俞、腎俞,隔日或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注意事項】
(1)針灸治療消渴,對于早期、中期病人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病重者應配合
藥物治療。
(2)本病多有病根,難以速愈,針灸治療療程要長,臨床
療效明顯提高。
(3)飲
食療法以及飲食控制是消渴治療的關鍵措施之一。正如古人所云消渴“治之愈否,屬在病者,若能如方節慎,旬月可療,不自愛惜,死不旋踵 ,其所慎有三:一
飲酒,二房室,三鹵食及面。”所以針灸療法必須與飲食控制及飲食療法配合,在針灸同時,給患者定出合適的
食譜、食量。
(4)消渴病由于
肌膚焦枯,一但受損,易發癰疽。近代有些書中,提出消渴病人少用針灸治療之說。驗之臨床可見,消渴并非不能針灸,而只要
消毒嚴格,取穴少而精,灸療不要出現灸瘡,則可避免針灸引起癰疽發生。
(5)保持
身心健康,避免五志過極、憂思久慮,適當進行
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