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書友會第174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小編學習時遇到的疑問,葛根芩連湯治喘嗎?本文兩篇文章談了不同的看法,書友們有沒有心得可以分享一下?(編輯/王超)
葛根芩連湯治“喘而汗出”析疑
作者/趙煥東、張玉珂
宋本《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本條文似屬方證不符,有待商榷。
綜觀《傷寒論》注釋,歷代醫家認識有如下種種:
①太陽病,桂枝證,誤用下法,損傷了腸胃,邪熱內陷,下迫大腸而為利,因肺與大腸相表里,上熏于肺則喘,外蒸體表而汗出。
②脈促、喘而汗出為表邪未解故。
③認為本條是誤用下法后所出現的里虛寒證,氣喘是由中虛氣逆而上,而正氣又欲托邪外出所致,應用桂枝人參湯主之。
④原文有誤,此條當為:“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葛根湯主之;喘而汗出者,表已解也,葛根芩連湯主之。”
眾說紛紜,仁智各見。驗之臨床,葛根芩連湯治濕熱利初起,效果卓著,但治喘而汗出實屬罕見。
經云:“諸氣膹郁,皆屬于肺。”只有邪熱陷肺,方能作喘;呼吸道感染伴下利者有之,但直須治療氣管、肺的炎癥,下利自止;說喘而汗出為表邪未解,更為牽強,如是,63條的汗出而喘用麻杏甘石湯應如何解釋?若為喘利交作,汗出虛脫之證,桂枝人參湯恐難于救逆;至于視為兩證,葛根芩連湯治喘而汗出實非所宜。
凡此種種皆隨文附會,主觀臆斷,令人費解。從葛根芩連湯的藥物組成分析,葛根辛涼解表清熱、升陽舉陷,芩、連苦寒清熱、燥濕厚腸,甘草甘緩和中,四藥均為陽明經藥,互相配伍以燥濕止瀉,若用以治喘而汗出恐難所及。
余認為本條是太陽病桂枝證誤用下法后的兩種變證:
一為下利脈促,葛根芩連湯正為的對之方;另是喘而汗出。
其病機與162條(編者按:這是63條吧)“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無異。再看仲景的習慣筆法,若干證后用一“者”字而以某湯主之,本條連用兩個者而用兩湯無疑。
故此條應是: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葛根芩連湯主之;喘而汗出者,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主之。
——國醫論壇1994年第2期(總44期)
談葛根芩連湯治喘
作者/閻艷麗、劉澤英
《傷寒論》34條指出:“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該條主要講桂枝湯證誤下,致下利不止喘而汗出的證治。歷代醫家在治利方面對該方頗為重視,應用十分廣泛。
筆者認為原文之“喘”亦不可忽視,本方證雖腸熱下迫下利,但鑒于肺與大腸互為表里,邪熱熏蒸于肺則喘。該方既清腸熱,又撤肺熱,腸熱清,利自止,肺熱肅,氣自降,尤妙于葛根,不僅外解肌熱,鼓舞腸胃清陽上升而止利,且能升津舒經,滋養筋脈,緩和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而止喘(王琦著《傷寒論講解》河南科技出版社1988)。
葛根舒緩解痙之能,從仲景治療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和太陽痙病即可得到說明,而且近年來大量臨床實踐已證實該品確有解除肌肉痙攣之效。筆者臨床體會凡肺與大腸并存之熱致喘,用之多收顯效。葛根黃芩黃連湯治利治喘均應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方在喘疾治療中仍不失一有價值的經方。茲舉兒科病案1例,以資說明。
王X,男,1歲6月。1986年12月18日診。患兒主因咳喘15天,加重1天入院。查T37.51℃,R45次/分,P160次/分,急性病容,呼吸困難,咳喘明顯,呈三凹征。雙肺滿布哮鳴音,呼氣時間延長。胸透支氣管肺炎,WBC13.3X109/L,N0.60,E0.10,L0.30,嗜酸細胞計數1144/mm3。入院后曾經給予紅霉素、慶大霉素治療效果不佳,后給予非那根、氨茶堿、異丙嗪等藥物治療,喘息稍有減輕,但兩肺痰鳴音較前增多,并出現腸炎。多次化驗嗜酸細胞增多,考慮可能為嗜酸細胞增多性肺炎。
前醫已用數劑麻杏甘石湯未見著效,邀筆者會診。當時患兒面部潮紅,發熱,喘咳,鼻翼煽動,喉中痰鳴,全身有汗,下利日十余次,糞便黃褐而稀,挾有奶瓣,有穢臭氣,喜飲,苔黃厚膩,指紋色紫。四診合參,甚合《傷寒論》34條所述,故以葛根芩連湯合麻杏甘石湯,稍佐化痰止咳之品。
處方:葛根、石膏各9克,黃芩5克,黃連2克,桔梗、紫菀、前胡各4克,清半夏3克。水煎頻頻灌服。
1劑后,咳喘明顯減輕,兩肺痰鳴呈散在性,下利減至一日三次。再進2劑,咳喘下利均愈,飲食睡眠好,兩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干濕羅音,胸片復查肺野轉清,未見明顯片影而出院。
該案說明:《傷寒論》34條喘證不可忽視,肺與大腸的表里關系應予重視,葛根的治喘效能應進一步探究。
——四川中醫1992年第2期
I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