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鐘祥旅游導游詞精選》)
各位貴賓,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參觀游覽 。
我是導游員 *** ,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覽并作講解,我們一起去領略明顯陵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后的神奇故事。
明顯陵位于鐘祥市區東北郊5公里的純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是全國最大的單體明代帝陵。1988年元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評為國家4A景區,2014年開始創建國家5A景區。
好了,一段簡單的開場白之后,我現在就帶領大家開始我們今天“五氣十色” 的明顯陵祥瑞之旅。所謂“五氣”,指的是明顯陵所體現的五種祥瑞之氣,可概括為一、大氣;二、福氣;三、瑞氣;四、貴氣;五、好運氣?!笆敝饕革@陵不同于世界上其它帝陵的十大特色,在下面的游覽過程中我將給各位貴賓一一進行匯報。
各位貴賓:來到顯陵,我們看的是建筑,學的是風水,了解的是歷史,帶走的是好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錯落有致,和諧完善,景色宜人,風景秀麗的古建筑群落就是我們將要游覽的顯陵。從我們這個角度看顯陵周邊的山水形勢可以說是上風上水風水絕佳之地。說起風水,顯陵著實不簡單,現在就有一個小故事要匯報給各位貴賓。話說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興王朱祐杬因中暑醫治無效而薨逝,正德皇帝詔賜謚曰“獻”。興王之子也就是后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開始遍訪名師在鐘祥境內尋找風水絕佳之地,最后決定由一個號稱何半仙的陰陽先生負責。他帶著一班王府的官員侍衛在松林山上轉悠了幾天,終于選定了一個地方,說那里是“真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都占全了,并斷言挖下去,必有所見。雜役們就往下挖,挖到一丈多深時,見到了一塊石碑,取出來用水沖洗干凈后,雪白的石碑上有首詩,寫的是:“此地本是帝王家,老僧借住五百年。帝王如若來到此,將我移到東山邊。”何半仙馬上燒香叩了幾個頭,將老和尚的遺骨挖出來,埋到了山東邊。直到現在,在老虎沖水庫邊,還有座和尚墳,就是那時留下的。
以上只是傳說,實際上顯陵的風水是中國著名的風水狀元廖文政的作品。顯陵所處之松林山屬大洪山、荊山體系,與山相連,是中國古代“三大干龍”中干上的一個穴位。有些風水常識的朋友都會看到顯陵左右有青龍白虎護衛,前有朱雀明堂,后有玄武靠山,無論遠觀還是近看,這里都是一塊“風水寶地”。有些團友要問,我從來只聽說過有文狀元、武狀元還沒有聽說過有風水狀元的。哈哈,這里我就要告訴各位貴賓了,廖文政是真正的通過風水考試且取得了第一名的皇家御用堪輿師,是名副其實的風水狀元。
說完了風水,我就在這里給各位貴賓介紹一下“五氣”中的第一氣——“大氣”。說到大氣。顯陵可實在是不簡單。首先,從面積上說顯陵是中國明代現存最大的單體皇陵之一,圍陵面積達183.13公頃,也就是183萬1300平方米,相當于280個足球場的面積。其次,從營造時間上來說,顯陵從正德十四年(1519年)開始營造,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顯陵的建造才告一段落,前后經過了40多年的時間,可以說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帝王陵寢之一。另外,顯陵是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明代皇家陵園,大家熟悉的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三年后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作為明代帝陵世界遺產,顯陵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說完了大氣說“福氣”。現在我就給貴賓們匯報一下,顯陵給恭睿獻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的生父原興王朱祐杬以及其后代子孫帶來了什么樣的福氣。恭睿獻皇帝朱祐杬生前沒有做過一天皇帝,但自從他薨逝之后,其子朱厚熜派王府幕僚及方士占卜選定風水寶地松林山作為興獻王墓址,開始修建地下玄宮。事實證明,這里確實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興獻王陵墓修建了僅兩年,至1521年,他的兒子朱厚熜就當上了皇帝,原本為藩王體系的朱祐杬家族一躍成為帝王家族,從此開啟了明代276年歷史上的第三大帝王體系。第一大帝系朱元璋、第二大帝系朱棣都是經過了戰火的洗禮而取得的帝位,而第三大帝系的朱厚熜則是通過正統的大明皇位繼承方式之一也就是“兄終弟及”而取得的皇位。這種小概率事件幾百年都不發生一次,大家說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洪福齊天。
敕諭碑(第一大特色)
各位貴賓,在我們面前的這座螭首龜跌石碑為敕諭碑。此碑原有單檐歇山頂碑亭一座,面闊7.2米,進深7.2米,四面開券門,亭內龜首朝北,碑正背兩面均刻有文字。碑文主要是記載陵區的范圍、管理及課賦供給等內容。等于說是嘉靖皇帝在此用石碑的形式給他的父親欽定了房產證、土地證,給顯陵傳下了一個百年不易的基業。介紹完了敕諭碑,我先提個問題,那就是明顯陵共有多少個類似于敕諭碑的碑亭?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 “五氣十色”中的第一大特色,請各位貴賓聽仔細了,顯陵的第一大特色就是碑亭眾多。它的碑亭數量要遠遠的大于北京天壽山各陵的數量。從敕諭碑南端的純德山碑開始算起,已經發現或有文獻記載的還有我們面前的敕諭碑、睿功圣德碑、紀瑞文碑、純德山祭告文碑、加上尊謚記文碑、御賜祭文碑、御賜謚冊志文碑、明樓碑等九通之多,除建于祾恩殿內的加上尊謚記文碑外,都有碑亭,遠非明代其它各陵可比。除敕諭碑主要記載陵區的土地范圍、課賦供給及陵區管理等內容外,皆為嘉靖皇帝本人及其臣下為朱祐杬歌功頌德之作,主要是為從未臨御的恭睿獻皇帝正名。1977年,管理人員在清理碑亭遺址時曾出土了一伯龍簡——鎏金七星銅龍。據史料記載,嘉靖皇帝為祈求社稷平安,禱佑帝身長壽,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巡承天府龍飛之地時,投置鍍金銅龍于顯陵純德山。龍簡身長34厘米,高16厘米,重3.8公斤,銅龍腳踏祥云,身飾四燭火焰,昂首騰飛,造型優美,雕刻精細,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可是嘉靖當年埋下的鎮山之寶,各位貴賓可以去鐘祥博物館一睹這件寶貝的真容。
下馬碑(瑞氣)
各位朋友,這塊石碑叫“下馬碑”,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五氣”之中第三氣——“瑞氣”。下馬碑高3.18米,寬0.76米,厚0.3米,上端刻云頭紋,底座略呈方形,底座上四角四出抱鼓捧戧。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嚴嵩手書。有貴賓要說了,這是不是就是明朝有名的奸相嚴嵩。是的不錯,嘉靖七年(1528年),嚴嵩奉命祭告顯陵,回來后極言祥瑞,討得世宗歡喜,加上夏言的推薦,他在幾年內先后升為吏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最后位至內閣首輔。所以說顯陵的確是有莫大的祥瑞之氣。請接著聽我對下馬碑的介紹,各位朋友也摸一摸這塊給嚴嵩帶來好運的下馬碑,也沾一沾它的瑞氣吧。下馬碑代表著皇權的威嚴,目前在北京現存八塊下馬碑。“至此下馬”有一種律令的作用,上至皇親貴族,下至文武大臣都必須遵從。當他們進入陵區的時候,為了表示對列祖列宗的恭敬虔誠之心,保持陵區的莊重肅穆,都得在此下馬步入陵區。當然,今天來的都是比古代朝廷命官、上將首輔還要顯貴的人,如果您騎著馬,也不用下馬啦。沾完瑞氣之后,各位貴賓請隨我來。
新紅門/外羅城(第二大特色)
各位朋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歇山式建筑,叫新紅門。新紅門面闊18.58米,進深8米,門洞三券,為磚石實心結構。抬頭我們可以看到檐下四周均為仿木結構的金黃色和翠綠色琉璃磚柱,上面裝飾有光彩奪目的一整二破璇子彩花;新紅門下部為漢白玉須彌座,裝飾有蓮花瓣半浮雕圖案,在紅門的東西各建一掖門,內置門房,東西各三間。紅門正中一間叫“神門”,是恭睿獻皇帝朱祐杬和章圣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門平日不開,只有在大祭時開啟,但也只許抬祭品和送祝板的官兵從此門進陵,其他人概不許通過,所以人們對此門很忌諱。紅門東側一間叫“君門”,是皇帝前來祭陵時走的一門,其西側一間叫“臣門”,是祭陵大臣出入的門。兩側的掖門是陵官或夫役走的門。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等級的森嚴。各位貴賓都是貴不可言的人,今天我們可以直接由君門進入。
穿過新紅門就正式進入陵區了。新紅門不僅是陵區入口標志,更是護衛陵園的第一道門戶。大家往前面看,隔河相望還有一道規制相同的紅門,那個叫舊紅門。這一新一舊兩道紅門是怎么回事呢?對,這就是顯陵的第二大特色。簡單說,舊紅門是內羅城的入口,新紅門是外羅城的入口,外羅城是圍繞內羅城建設起來的龐大建筑。前面我給各位貴人匯報了顯陵的第二大特色,請各位貴賓仔細聽我下面的介紹,顯陵外羅城在空中俯視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中不僅能饒氣護生,更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寓意神圣吉祥。城墻高6.5米,厚1.9米,周長3600多米,紅墻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之間,蔚為壯觀。細心的貴賓可能會看到外羅城的城磚上均刻有銘文。對,當時為了保證整個工程的建筑質量,嘉靖皇帝要求各地進獻磚瓦均需將它們的產地、窯口、匠人等基礎資料鐫刻其上,一旦出現建筑質量問題可以直接追查到相關責任人。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因為這可以直接杜絕豆腐渣工程的出現。
目前,根據明顯陵用磚銘文調查統計,均產自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南京等地的40多個府(含直隸)、州、縣及民窯的造磚,其中以湖南、湖北居多。為什么顯陵所用的磚石以湖南、湖北居多?
答案其實很簡單,第一主要是水路運輸較為便捷,根據資料顯示湖北地區供奉的府縣均是距離長江、漢江較近的府縣。第二就是因為地理上的便捷。
外明塘(第三大特色)
各位貴賓,現在我要給大家匯報顯陵第三大特色。那就是內外明塘。在下馬碑西側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東西120米,南北98米的橢圓形水塘叫外明塘,它是根據原有天然池塘改建?!对峤洝吩唬骸皻獬孙L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有止?!蓖饷魈琳糜陲L水術中明堂的方位,設計者便巧妙將其納入為建筑單元,取名外明塘。在祾恩門前的廣場中心有一圓形池塘為內明塘。這種內外明堂的建置為天壽山各陵所沒有,同時也是現在已知明代陵寢中的孤例。
大家可以看到外明塘邊外羅城有一個90多米長的缺口。說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說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動用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全國各地迫于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只有云南和貴州兩府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嘉靖皇帝龍顏大怒,將兩府官員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因勢利導,決定在這一空缺地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一云南、少一貴州”的說法。至今鐘祥人仍將獨缺什么說成“缺一云南、少一貴州”。
九曲河(第四大特色)
各位貴賓,現在我們穿過新紅門,我馬上要給各位貴人介紹顯陵“五氣十色”之旅中的第四大特色——九曲河。各位貴賓,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與外明塘相連接的這條磚石結構的御河就叫九曲河。有很多風水名師說到顯陵都說它是水龍、土龍兼備,土龍說的是純德山,而水龍說的就是九曲御河。
九曲河是陵區的主要排水設施,全長近2000米,由城東北引上游松林山山泉水入陵,環繞神道兩旁,來去迂回,形成九道彎曲,因此得名為“九曲河”。由于設計巧妙,彎曲的河水將陵區地面分割為幾個不同的區域,恰到好處地發揮了自然要素山、水、樹木的空間限定作用。由于九曲河的營建,使周圍的環境顧盼生輝。雖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視陵區的排水、泄洪,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顯陵的九曲河以其排水系統的完善,體現風水理論完善,又與其它明陵有顯著的區別,成為神奇顯陵的重要特點。各位團友極目望去,游弋在陵區青山綠水之間的九曲河像不像一條彎曲騰挪的水龍。對,這就是傳說中的水龍。
沿著九曲河一共建了五道三座并列的單孔橋,將各祭祀建筑有機地連為一體。現在我要問各位貴賓九曲河與五道橋一起,寓意什么呢?對,是“九五至尊”,因為它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舊紅門(第五大特色)
各位朋友,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與我們剛才看的新紅門建筑規制相同的建筑叫舊紅門,它距離外明塘147米,又叫大紅門。舊紅門是顯陵中軸線建筑的開端,其兩側建圍墻與東西砂山和外羅城相連,是顯陵的第二道門戶。新舊紅門它的區分在概念上主要是其建筑時間的差異。舊紅門建于嘉靖四年(1525年),新紅門建于嘉靖十八年(1540年),二者時間上相隔了14年。
細心的貴賓可能會看到舊紅門與新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是不是不符合中國建筑左右對稱的規制?,F在我就明確的告訴大家,是的,它們確實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但這和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并不相悖。中國風水理論有“彎環則吉,硬直則兇”的說法,新舊紅門通過曲形神道連接可藏風聚氣,趨吉化兇,這恰恰符合了中國傳統風水理論,同時曲徑通幽也符合我們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梢哉f不在同一中軸線上的新舊紅門是顯陵有別于其它帝陵的又一大特色。以上給各位貴賓匯報的是顯陵“十色”中的第五大特色。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在我們中國傳統建筑中什么性質的建筑同時也能起到舊紅門的功效?對,影壁。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在風水上同樣可以起到藏風聚氣,趨吉化兇的作用。
御碑樓
各位貴賓,我們現在穿過舊紅門,越過第二座御橋,神道正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高大的睿功圣德碑樓。御碑樓為紀念性建筑,也是顯陵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碑樓平面呈方形,進深面闊均為20.7米,漢白玉石臺基,下設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券臉石上雕刻有精美的四龍戲珠和海山石圖案。由于遜避祖制,碑亭四隅未設華表。碑亭正中,水盤之上立龍首龜蚨睿功圣德碑,碑文為嘉靖皇帝親撰,主要是為其父恭睿獻皇帝歌功頌德,因此被稱為“御制睿功圣德碑”。這座碑樓又叫“睿功圣德碑樓”。明代的帝陵都有一通這樣的圣德碑,而且碑文都是后任皇帝親自撰寫的,這條規矩是由他們的祖宗朱元璋定下的,因為朱元璋覺得以前的圣德碑文“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后世子孫戒”。御碑碑首為四條高浮雕首尾交錯、頭部下垂的蛟龍,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的海龜似的神獸,是用一整塊石料琢成,趴臥在刻滿海波漩流的水盤之上。現在我又要考考各位貴賓了。碑座下的神獸叫什么名字?對,它就是龍生九子中的第六子赑屃。
望柱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穿過睿功圣德碑樓,越過第三座御橋,就可以看到神道兩側的高大漢白玉石柱,它叫望柱。各位貴賓請仔細聽我給您匯報。顯陵望柱通高6.48米,下設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棱形,柱頭為二層束腰云盤托著圓柱形云龍浮雕。望柱又叫華表,它是皇權的象征,同時也是皇陵儀仗開始的標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遠在帝堯時代就已存在,“堯設木,今之華表木也”,就是在木柱上安一橫木,意思是讓普通老百姓提意見,以此表示君主能虛心納諫。這種表柱,因為遠看像一朵花,而在中國古代花與華是相通的因此又叫華表。墓前立華表始于戰國時代的燕昭王,到西漢時開始盛行,但多為木質,直到東漢才盛行用石柱作華表。
在天安門后邊也有一對相同的華表,只不過方向正好相反,承露盤上的怪獸面向北方而立。關于這兩對華表,流傳著一個耐人尋味的古老傳說:望天怪獸是一種非常有靈性的動物,它總是密切注視著帝王的行徑,并時時予以勸戒。每當帝王久出不歸、荒淫作樂的時候,天安門前的怪獸就說;“國君呀,你不要長期在外面游逛了,快回來料理國事喲!我們兩個盼望你回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因此,人們給這兩個怪獸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望君歸”。如果帝王久居深宮、不理朝政,天安門里邊怪獸就說:“君主呀,你不要老是呆在宮殿里,只顧和皇后嬪妃取樂,你快出來看看人民的苦難吧!我們兩個盼望你出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庇谑侨藗冇职堰@兩個怪獸叫做“望君出”。
石像生群
各位貴賓,大家看望柱后面的兩排石雕,統稱為石像生,又叫翁仲。所謂的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就被漢人引入中國,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制,號曰“金人”、 “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后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除了人像外,還包括動物及瑞獸造型的石像,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也有驅邪、鎮墓的含義。
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于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把立于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說起翁仲在歷史上還鬧過一些小笑話呢?,F在就讓我給各位貴人娓娓道來。話說乾隆皇帝有一次帶著一群翰林學士郊游路過一古墓時,他指著墓前高大的石人問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說:“這石人名叫仲翁?!鼻‰S后即寫下“打油詩”一首:“翁仲爾今稱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罰到江南作判通?!鼻」室獍阉木湓娭忻烤渥詈髢蓚€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翁仲”錯為“仲翁”的翰林。好了,以上是關于翁仲的來歷以及趣聞,現在就由我帶領各位貴賓開始檢閱我們大明恭睿獻皇帝的皇家儀仗隊吧。
顯陵共有12對石像生,左右對稱排列在神道兩側。這些石像生除文臣武將形體略有夸張外,其余8對石獸與現實生活中的形體比例十分接近。這些勇猛的神獸極忠誠的守護在陵前,為顯陵增加了威嚴和神秘。
前面的第一對是獅子,高1.3米,長1.8米。獅是百獸之王,顯示著皇帝的雄風與威嚴,有著鎮魔辟邪的作用。
第二對叫獬豸,為神獸,高1.3米,長1.7米。它是傳說中的一種異獸,秉性忠直,能辯別是非邪正。舜帝時管刑法的官員皋陶就養了一只獬豸,如果遇到兩人爭斗,難分誰對誰錯,那么獬豸就會用角抵觸無理而有罪的人,后人奉它為公正的神獸。由于獬豸“能別曲直”,所以漢朝的法冠也叫獬豸冠,明朝都察院御史的朝服也做獬豸圖案。在這里用來標榜皇帝是執法如山的圣明天子,同時也有驅除鬼怪護衛陵園之意。
第三對是駱駝,高1.4米,長2.7米,象征著沙漠與熱帶,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將駱駝作為石像生的內容之一,最早始于東漢靈帝時的太尉橋玄之墓,為帝陵所用始于朱元璋的明孝陵。
第四對是大象,高1.65米,長2.7米,大象雖是獸中巨物,但是性格溫良,放在這里有“順民”、“太平”的意思,另外大象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永固。
第五、第六對是麒麟,高1.2米,長1.6米,麒麟是祥瑞之獸,是傳說中的“四靈”(麟、鳳、龜、龍)之一。它是披鱗甲,不覆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這兩種神獸只能在帝王陵寢前設立,用于驅除邪惡,保護陵寢。
第七、第八對是馬,高1.2米,長1.6米,馬是古代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也是皇帝儀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這后面四對文臣、武將象征帝王駕前的文武百官。其中武將二對高2.63米,文臣一對高2.54米,勛臣一對高2.58米。怎樣才能夠辨別這些文臣武將的官職大小呢?
正確的答案是武將中持短劍者的官職較高,文臣呢,官帽護耳的官職較高。大家可以想象在我們??吹囊恍馉幤挟敼俚氖遣皇桥宕魇謽?,而沖鋒陷陣的士兵是不是手持長槍。
所有這些石像生連同底座均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那么如此之大的石料又是怎樣從遠處的深山運來的呢?相傳采用的是“旱船拽運”的方法,即沿運石道路每隔一里在地下鑿一深井,冬天到來時將水打出潑在路面,等路面結冰后,將巨石沿著冰面拖行。其中艱辛幾人能知?
龍鱗神道(第六大特色)
各位貴賓,穿過欞星門,我們馬上就要觀賞到的是顯陵的第六大特色龍鱗神道,經過第四座御橋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彎曲有致長達290米的曲形神道和第五座御橋相連。為什么這條神道不是直的,而是彎的呢?好的,現在由我給各位貴賓匯報。由于受東面砂山的影響而墓穴面向案山的中軸又不能偏移,所以此段神道,形成了一段彎曲的神道,巧妙的與舊紅門前偏向東砂山的彎曲神道前后呼應,可以說這條神道既考慮到了地形因素,又融入了風水原理,其彎曲的形態正如一條蜿蜒前行的神龍,成為顯陵獨具特色的龍形神道。這僅是其外形上的奇特,各位貴賓,仔細觀看這條龍形神道的做法,看看有什么與眾不同。是的,細心的貴賓會看到這條神道主要有三部分構成。中間筑的石板,叫作“龍脊”,兩側以鵝卵石填充,叫作“龍鱗”,外邊再以牙子石收束,所以總稱為龍鱗神道。而顯陵則是明代唯一整體保留龍鱗神道做法的皇陵,所以說龍鱗神道是顯陵的第六大特色。
內明塘
各位朋友,我們跨過九曲河上的第五座御橋,在神路正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圓形池塘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內明塘了。內明塘直徑33米,水深約4米,青磚護岸,塘口設四級臺階,塘沿青石壓面。塘沿之外再以青條石壓面,形成一個內圓外方的平面建筑單元。正方形內以鵝卵石鋪裝,四隅分別以彩色鵝卵石鑲嵌為二龍戲珠圖案,惟妙惟肖,十分精美。
我們看完了內明塘的外形,細心觀察的貴賓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內明塘不與任何水源連接那么它的給排水怎么保證呢?好了,現在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內明塘的神秘之處。第一,從建成至今大約500年的時間里內明塘的水位大旱不涸,大雨不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個固定的高度。第二,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第三,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就藏在這水下。總之內明塘的建造不僅解除了地下水患對地宮的威脅,同時也改善了陵區的自然生態環境。
陵恩門(第七大特色琉璃瓊花影壁)
各位貴賓,剛才我們在觀賞內明塘的時候,一定有很多貴賓已經注意到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筑了,這就是陵恩門。顯陵分為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就是內城的正門,面闊15.9米,進深11.2米,單檐歇山頂,須彌寶座,前后各設三出踏步,前后均設漢白玉欄板,龍鳳望柱。中門稍寬,供死后帝后梓棺通行,左門為皇帝通行之處,右門為王宮大臣行走之處。大門兩側各有一堵墻。好,又一個問題出來了,細心地貴賓請回答,它是一個什么類型的建筑?這個建筑形式我們在前面介紹舊紅門的時候提到過,對,這就是我們的影壁。陵恩門兩側精美的琉璃影壁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瓊花之名本是泛指開著美麗花朵的花卉,在此借指富貴。大家看,影壁上的瓊花是以枝為主,葉纏繞,花點綴,因此稱“窮花富葉”,引申之意就是“瓊花富業”,它代表了草木旺盛、國家繁榮;背面為雙龍圖案,做工十分精美,寓意藏龍臥虎。琉璃瓊花影壁為明代帝陵中的孤例,因此說它是顯陵“十色”中的第七大特色。
云龍丹陛(第八大特色“龍鳳并列”)
各位貴賓,穿過陵恩門,欣賞過精美絕倫的顯陵第七大特色琉璃瓊花影壁之后,現在我們就來欣賞顯陵的第八大特色:云龍丹陛。丹陛在古時為權利和尊貴的象征,主要為古代皇宮御道中的建筑之一。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就叫云龍丹陛。這塊丹陛在歷代帝陵中都是罕見的,為什么呢?大家知道,中國封建社會是男人的天下,龍代表男性,鳳代表女性,在各種建筑中,都是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是龍鳳并列,而且鳳頭在上、龍頭在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云龍丹陛外,在中國已經找不到第二塊。好,現在我們又一個問題出來了。請大家想想,為什么嘉靖皇帝會建造這樣一幅明顯推崇女性的云龍丹陛呢?正確的答案是,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14歲,在鞏固地位、自立體系的過程中,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云龍丹陛也正是表達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希望大家觀賞完這顯陵第八大特色云龍丹陛后,都能夠抨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無論是在以后的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能夠男女平等。
陵恩殿(第九大特色陵恩殿抱廈)
各位貴賓,欣賞過云龍丹陛后,抬頭看,向前走。呈現在我們面前龐大的建筑遺址就是陵恩殿,也叫享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原有大殿面闊五間,31.1米,進深四間17米,重檐歇山頂,殿宇臺基一層須彌座,后設抱廈一間,規模宏大、蔚為壯觀。特別是陵恩殿后抱廈是顯陵第九大特色,因為在整個明代的帝陵中陵恩殿后有抱廈的只有兩例,一個是顯陵,另外一個是恭睿獻皇帝的曾祖父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但是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于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戰火,現僅存石基。但是我們從這些殘存的石基上,仍然能感受到這座大殿當年的宏偉壯觀。大家看,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競達1.06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梁柱及殿內其它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大殿是多么的富麗堂皇。
陵寢門
各位貴賓,陵恩殿的后面的這扇大門,叫作陵寢門,又叫琉璃花門。有些細心的貴賓可能又要問了:陵寢門與前面的陵恩門只一字之差,它們到底有什么差別呢?這個問題問得好。它們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在規制上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前朝后寢”是傳統的宮殿、衙署、院落的構成形式。陵寢作為陰宅也是按“前朝后寢”的格局設計的。陵恩殿、東西配殿所在的前院部分屬于“前朝”,方城、明樓、寶城則屬于“后寢”。“前朝”的門戶是陵恩門,“后寢”的門戶就是陵寢門。這陵寢門只有在皇帝、后妃謁陵或皇帝侍奉太后謁陵等場合才能進入,即使貴為宗室、大臣、隨駕、近臣也不得入內,只能在陵寢門外兩邊排立,這就使后面的陵寢更具神秘感。其實仔細想想,道理簡單:從陵寢門入就相當進入了恭睿獻皇帝的臥室,各位貴賓可以想象一下故宮中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等寢宮,能讓除皇帝以外的其他男子進入么?
方城明樓(貴氣)
各位朋友,前面已經給大家匯報了“五氣十色”祥瑞之旅的“三氣九色”,現在我要給各位貴賓介紹一下顯陵的第四氣——貴氣。
與石五供、祭臺相互映照的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筑,它叫明樓,是顯陵的標志性建筑。因為建筑在方城之上,所以又叫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的雙檐中間懸掛著一副牌匾,用正楷寫著“顯陵”二字。請大家跟我一起走進樓內。大家可以看到,這里供奉著一通石碑,叫作“圣號碑”,其實方城明樓就是為了供奉這個圣號碑而修建的。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最終獲得通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說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各位貴人您說這么巧合的小概率事件,是不是就是傳說中貴不可言的貴氣。
顯陵原來叫作“獻陵”,大家知道,興王朱祐杬去世后謚號為“獻”,王墓也稱為“獻陵”,嘉靖用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后,將“獻陵”改為“顯陵”,并立這尊圣號碑,親筆御書“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九個楷書大字。從中不難看出,嘉靖皇帝為了推尊私親,從而實施他的“嘉靖新政”,真是費盡了心思。
方城明樓是整個陵區最高的建筑,站在明樓之上遠眺,整個顯陵可以盡收眼底。請大家隨我一起上樓縱覽一下整個陵區。
大家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是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布局和安排,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可以說,顯陵是古代建筑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完美杰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著明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筑典范。我們可以說,看過一個顯陵,就等于看遍了明朝的十六陵(孝陵、顯陵、景泰陵和十三陵)。
月牙城/啞巴院
各位貴賓,穿過方城甬道,北面是一個月牙形的小型院落,因防止寶頂封土的流失,前部建有弧形磚墻擋住封土,并與方城兩側的寶城墻內壁相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所以這里叫作“月牙城”。月牙城的兩端各建有上寶頂的臺階及排水涵洞。而方城與月牙城之間的院落,人們俗稱為“啞巴院”。
“啞巴院”是顯陵神道的終點。這個小院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著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壁表面上起著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著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歷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后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著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里的地點,完工后,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
寶城(第十大特色一陵兩冢)
各位貴賓,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顯陵“十色”中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后的一個特色——一陵兩冢。它是顯陵最具有特色的景點,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
前面我們大致說過墓主朱祐杬的情況,現在不妨再來回顧一下,因為這個奇特的一陵兩冢是和他身前身后的身份變化密切相關的。
明正德14年也就是1519年,興王朱祐杬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藩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藩王的規制建造,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即是當年興獻王朱祐杬去世后所葬之地。
1521年朱厚熜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后,追封其父也就是朱祐杬為“恭睿獻皇帝”并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天壽山,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嘉靖皇帝只得作罷。嘉靖17年(1538年)12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圣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于次年2月南巡承天府,也就是今天的鐘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恭睿獻皇帝的陵墓后,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鐘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先前停放其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于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如此一來,最初的單冢藩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后雙冢帝王陵,而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帝王墓冢還有個祥瑞的名字,叫作寶城,這一前一后兩座墓冢,通常又叫作前寶城、后寶城。從空中看,這兩座寶城就像一只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就是最早停放興獻王靈柩的地方,現在里面供奉著大量珍貴的隨葬品;而后寶城為正圓形,直徑110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著嘉靖帝父母的棺槨。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整整20年。
瑤臺
各位貴賓,如果說前后寶城是啞鈴,那啞鈴的兩端還需要有個連接物吧?這個連接物就是瑤臺。李白有詩“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可見這瑤臺乃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后寶城以瑤臺相連接,正是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
但是瑤臺到底有什么功能呢?現在就由我一一道來。在我國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見天日的。于是,新地宮建成后,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并筑成瑤臺。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祐杬的棺槨就是從瑤臺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幣_不僅使前后寶城成為相互關連的整體,而且加深了顯陵在人們心中的神圣感和神秘感,看似隨意的一筆,卻是如此不同凡響!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500年了,期間飽經滄桑、歷經劫難。其中最大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鐘祥市),拆毀朱家的家廟,并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說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毀陵內所有木制結構的建筑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的開啟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各位朋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閱盡顯陵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在顯陵的游覽就要結束了。相逢時難別亦難,在這茫茫人海之中能夠與各位貴賓相識相知,我倍感榮幸,在今天的旅程中我從大家的言談舉止中受到了很多啟發和教育,受益匪淺。今天我們雖然分別了,但顯陵的大氣、福氣、瑞氣、貴氣,最終會成為好運氣,永遠縈繞在各位朋友的身邊?。ㄙY料提供:明顯陵管理處;編寫:鐘祥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