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傳說,是文人好惡的記載,被后世人們津津樂道所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是得益于司馬遷的‘謊言’。
漢武帝在位的幾十年,跟匈奴小打小鬧一直沒停過,但大規模的會戰就這么幾次:
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兵30萬在馬邑(今山西朔縣)埋伏,準備引誘匈奴上鉤圍殲,結果走漏風聲,漢武帝一無所獲,惱羞成怒之下,把出主意的王恢整死了。
第二次是公元前129年的上谷(河北懷來)之役,漢軍四路出擊,結果李廣、公孫敖兩路都打了敗仗,公孫賀撲空,只有衛青一路獲勝。
第三次是公元前123年的定襄口外之役,衛青的主力獲勝,但趙信、蘇建兩路偏師全軍覆沒,前者投降匈奴,后者獨自逃回。
第四次是公元前121年的隴西-北地口外之役,結果霍去病一路獲勝,李廣和匈奴打成平手,而公孫敖、張騫兩路都跑迷了路。
第五次是公元前119年的狼居胥之役,霍去病一直追到今天蒙古的烏蘭巴托附近,衛青則在漠南擊潰了一支匈奴部隊,但兩路偏師李廣、公孫敖再一次跑迷了路,并導致“飛將軍”李廣的自殺。
第六次是公元前90年的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之役。漢軍主帥李廣利在作戰途中聽到被漢武帝抄家的噩耗,結果全軍覆沒,本人投降后被匈奴人送去祭天。
前三次算是平手,第四次小勝,第五次算大勝,而第六次則是大敗,不難看出,漢軍只不過稍占便宜。
而且這個“稍占便宜”也是有水分的。最讓歷學家稱贊的狼居胥之役,主攻霍去病帶兵5萬人、戰馬14萬匹出擊,一路上基本沒遇到匈奴主力,由于不重視后勤,士兵饑寒交迫,等回到長城隘口,士兵死了“數萬”,14萬匹戰馬只剩下不到3萬匹。另一路衛青雖然報告說“獲勝”,但他回到長安后卻“聲名大跌”,以至于連幕僚都走了一大半,可見這個“勝”也絕不會很大。
史書上記載,匈奴的謀士趙信出了個堅壁清野打消耗的招,漢兵人來得多就跑,來得少就打。然而問題是,匈奴人沒有輸在戰場上,卻輸在了戰略上。
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匈奴始終未完成向定居化、正規政權化的過渡,一個無后方、無補給的純游牧民族,面對一個有數千萬人口、完善的后勤機制、幾十萬騎兵和眾多熟悉游牧戰法邊民的農耕政權,僅憑消耗是最不劃算的。
所以,敗仗是可以打的,但敗計是絕不能出的,匈奴人不該一方面死抱游牧傳統不放,另一方面堅持跟漢朝打消耗戰,等耗明白了,底氣也損得差不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