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2日報道 英媒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分國界,和中國父母一樣,不少英國父母也努力培養孩子上好大學、希望博一個好未來,但華人父母和英國父母對待補習和留學的態度有巨大差距。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日報道,近年來,華人父母花大價錢讓孩子課后補習、出國留學逐漸成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匯豐銀行發布的全球調查《教育的價值:登高望遠》顯示:93%的中國大陸父母、88%的香港父母,還有75%的臺灣父母愿意、或者已經給孩子支付了課外補習的費用,47%的華人父母考慮讓孩子出國留學,這些比例都遠高出國際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只有23%的英國父母愿意、或者已經給孩子支付課外補習的費用,只有22%的英國父母想送孩子出國留學,這一比例僅高于澳大利亞的父母(17%)。為什么兩國父母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家長期待不同
在倫敦工作的英國年輕人亞歷克斯·亞歷山大說:“我們的爸媽似乎對我們沒有很高期待,通過考試就好。一般都是跟不上學校的課程,或者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才會請家教?!?/p>
據英國《衛報》報道,2016年只有25%的英國中小學生請過私人輔導。其中,38%英國課外的輔導是針對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類似于升學考試)的某一門課程的輔導,18%是針對通過文法學校的入學考試的。
亞歷山大說:“亞洲人覺得A 是平均(Average) B是差(Bad),但是我們都覺得 A是極好(Excellent)B是聰明(brilliant),我很少聽到父母會為了讓孩子取得A而請一個家庭教師?!?/p>
然而中國的家長似乎期望更高。在英國主修教育學的中國女生朱雪瑩說:“家長也會攀比,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吹酱蠹叶既パa習上課,還有誰能落下嗎?”
“如果別人成績上去了,你就等于落后了。所以就算是孩子成績好,很多家長也仍愿意花錢請家教,進一步提高成績,“朱雪瑩補充道。
教育重心差異
報道稱,并非英國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都要求不高。萊斯特大學教育學院的艾瑪·史密斯教授說,多數英國中產階級以及上層社會的父母也希望孩子可以考一個好成績、上名牌大學。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兩方父母如何培養孩子上名校。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西蒙·馬金森說:“受中華文化影響,華人父母普遍認為自己是教育的主導者,要對子女負責。但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父母,則多認為學校是教育的重心,他們更愿意付出很大代價送孩子上名牌中學。”
然而馬金森指出,有些華人則把一部分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了學校以外的培訓上。在香港和臺灣,名師補習班的吸引力并不比名校差。
臺灣TVBS曾經報道,300名臺灣家長在名師輔導班前通宵排隊,甚至花錢請代排,只為拿到參加補習班的一個名額。香港一位補習老師林溢欣,因為教出多位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中文考試中取得5**級成績,被追捧為明星式的人物,香港現代教育公司還曾經試圖用8500萬港元的年薪聘請他 。
所以,這可能就是為什么在匯豐銀行的調查中,多數讓孩子參加私人補習的是華人父母而不是英國父母的原因之一。
未來如何?
報道稱,不管父母怎樣為培育孩子,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普遍的愿望。馬金森說,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少中國的家長把孩子送出國,希望他們接受良好、甚至更好的教育。
正是因為學校開始擁有來自全球的優質生源,當地的家長想讓孩子上本國的好學校,必然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庇募议L為了不讓孩子落后于國際學生,也會開始送孩子去補習班,而且英國的補習班也可能發展得像亞洲一樣,和學校的課程緊密配套。
馬金森認為,英國人赴華留學也可能在將來流行起來,“現在人們溝通的主要語言是英語,所以英美澳是主要留學地。過去,當法語流行的時候,很多歐洲人是去法國留學的。如果有朝一日,漢語變得很流行,家長也會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讀書的?!?/p>
資料圖片:參加英國GCSE考試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