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為”和“不為”
導言:要培養出健康、快樂、優秀的孩子,可以說是每個家長心里最真切的愿望。可是愿望歸愿望,事實歸事實。古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要培養出“虎子”,首先必須要求家長是“虎父”才行。可是,我們可能天然就是父母,卻未必天然就是合格的家長。有鑒于此,今日學堂開辦了“家長大學”,為家長解答家庭教育方面的各種困惑,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素質。這項活動至今已舉辦多期,反響很好。從本篇博文開始,我將陸續轉載“家長大學”的活動紀實,希望對各位家長和關心家庭教育的朋友有所幫助。
教育中的“知止”
“知止”簡單來說就是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如此簡單道理,說來容易做來難,張校長又舉了自己熟悉的一個孩子的例子:這個孩子本身存在《大學》中講的問題——不定,不靜,不慮,不得。那么張校長就讓她背經剛經,一天背完三品,背不完就沒有飯吃,這對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來說其實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人性中是有惰性的,是趨樂避苦的,這個孩子開始用她的方式抗議——哭,但這個時候家長的行為比較一致,她的母親告訴她“這點事情做不了,沒出息”,哭的方式失效,小孩子自己就知道“你狠,我聽你的”,那么第一天背完已經晚上了,而且錯過了吃飯時間,只能自己熱一下剩飯吃了,那么第二天繼續在考驗大人的原則,拖拉,這個時候家長的原則還是沒有變,孩子知道大人的厲害就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第三天,孩子已經完全適應大人的規則,早上九點半之前就將三品全部背完了,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己開開心心的去玩了。
那么在這個事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先“知止”,我們現在的教育,西方那種崇尚自然的教育沒有,中國傳統的教育也沒有,剩下的只是自以為是的家長。“知止”的這個“止”具體在教育上是哪些方面呢?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止’就是小孩子超越自然的地方,具體來說就在‘情’和‘欲’上”,我們經常講“七情六欲”,對于孩子來說,最緊要的就是“去欲”。而現在整個的社會,我們的家長正在助長孩子的“欲”。
我們不妨來看幾個事例:在吃欲方面,深圳已經有了十萬塊錢一碗的佛跳墻,而我們人體真正需要的,可能一天一塊錢的玉米面也就夠了,真正的營養價值、不見得就低于佛跳墻;在眼欲方面更不用說,有幾十萬的鴨絨被,名車,這些物欲正在發展壯大,對于金錢的欲望越發的強烈,心專注于物欲,而遠離了追求智慧之路。
回過頭來,張校長提醒大家,我們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知止”,知道自己的底線,做個清明的父母,培養智慧的孩子。
張校長的講解讓很多家長陷入了思考,今天的講座內容與家長以往自己做的是不一樣的,張校長為大家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門,講座交流環節,大家問題不斷,都是一些比較實際的問題,比如“父親在教育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對孩子太嚴厲了好不好?”……張校長一一做了精辟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