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很多人出現了膝關節、手關節等關節的疼痛不適,大家會自行猜測,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關節炎?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由炎癥、感染、退化、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關節炎的分類有很多,常見的有痛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那么它們如何鑒別呢?
一、病因不同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患者體內尿酸水平過高,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常見誘因有暴食、飲酒等。此外,氣候突然變冷,關節著涼,關節局部溫度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容易在關節析出也會誘發痛風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一種由咽喉部感染 A 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后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的全身結締組織炎癥,多發于冬春陰雨季節,寒冷和潮濕是重要的誘因。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類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遺傳、環境、感染等相關,具體是哪些因素引起的體內自身免疫失調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二、人群不同
痛風性關節炎通常中年起病,中國痛風患者平均發病年齡 48 歲,主要集中在 30 歲以上,男性患者明顯多余女性,男女比例為 14.7:1。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可見于任何年齡,最常見的是 5~15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男女患病概率大致相等。
類風濕關節炎以中老年多見,近年來有呈年輕化的趨勢,平均發病年齡為 45 歲,50歲達到發病高峰,女性患者遠遠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患病比率約為 1:4。
三、關節癥狀不同
痛風性關節炎 | 風濕性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 | |
起病 | 起病急驟,數小時內癥狀發展至高峰 | 起病較急 | 發病緩慢,逐漸加重 |
持續時間 | 大部分患者的持續時間是3~5天,部分患者可在1~2天或24小時內緩解,治療不當也會遷延不愈 | 通常2周內消退,很少持續1個月以上 | 可數月或數年不愈 |
關節部位 | 下肢為主,半數以上患者首發于足第一跖趾關節,而在整個病程中約90%患者的該關節被累及 | 以膝、踝、肘、腕關節等大關節為主 | 手、足小關節受累為主 |
關節數 | 單關節為主,會逐漸進展為雙側受累、多發性關節炎 | 游走性、多發性 | 對稱性,多發性 |
表現 | 急性期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疼痛劇烈,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滲液; 隨著疾病的發展,在關節附近肌腱腱鞘及皮膚結締組織中會形成痛風結節或痛風石 | 局部可有紅、腫、灼熱、疼痛和壓痛,有時會有滲出,但無化膿; 常反復發作,氣候變冷或陰雨天會加重 | 受累的關節會有晨僵、疼痛、腫脹和壓痛 |
關節畸形 | 最終會出現關節畸形 | 關節炎發作后無變形遺留 | 受累的關節晚期會出現關節畸形 |
四、全身癥狀不同
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與多種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痛風患者常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代謝性問題。
風濕熱患者典型癥狀出現前 1~6 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表現,心臟炎也是風濕熱的常見表現,患者常常表現為心悸、氣短等不適。此外,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有些會伴有皮膚癥狀,表現為淡紅色環狀紅斑,中央蒼白,以及關節伸側的稍硬無痛性小結節,2~4 周會自然消失,皮下結節常與心臟炎同時出現,是風濕活動的表現之一。
類風濕關節炎還會出現血管炎、心、肺、腎、神經系統損害等,也會出現皮下結節,但是不伴有環形紅斑,皮下結節多見于關節凸起及經常受壓部位,質韌,無壓痛,存在的時間較長。
總之,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雖然都為關節炎性疾病,但是它們的治療相差是非常大的,痛風治療的核心是降尿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以消除鏈球菌感染為主,主要是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療,而類風濕關節炎需要應用免疫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來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所以我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需要對這一類患者做好鑒別,使患者能及時有效地得到治療。
編輯:萬李花
校對:胡亞煒
審核:易佳麗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濕病學分會. 風濕熱診斷和治療指南[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7):483-486.
[2]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J]. 中華內科雜志,2018,57(4):242-251.
[3]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 痛風及高尿酸血癥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0,19(4):293-303.
作者:萬李花
來源:復星健康醫生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