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時長,美的歷程無止盡。”
《美的歷程》的作者、中國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于11月3日在美國逝世,而他寫下的這句話,也正呼應了他的一生。
對于這一代人來說,李澤厚這個名字顯得有點兒陌生。但在上世紀80年代,他的書是毋庸置疑的暢銷書,不論是工廠工人還是大學生,在宿舍里,總能翻出一本《美的歷程》。李澤厚,就是那一代青年的精神導師。
如今,李澤厚的書或許不再是暢銷書,但他的思想卻一直影響著我們。在這個風云巨變的時代,我們的孩子更需要思考,更需要美學。今天,讓我們一起緬懷大師,并隨著他思考“美”這件事吧。
提起李澤厚先生,便不能不提《美的歷程》。可以說,它是中國美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李澤厚先生在書中,講述了古往今來中國人對美的認知和感受,馮友蘭先生說它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然而,一部《美的歷程》遠不足以概況李澤厚的一生。先生的一生都與書為伴,他啟蒙了一代人,也對美和教育有獨到的見解。
一生與書為伴
先生向來喜歡獨處,晚年的生活,也遵循著他所說的“四個靜悄悄”:靜悄悄地寫,靜悄悄地讀,靜悄悄地活,靜悄悄地死。他曾在家中擺放一個骷髏模型,提醒自己隨時迎接死亡。他說,自己的父母都在四十歲之前去世,曾以為自己只能活到六十歲,能活到這個歲數是一種偶然。
偶有媒體采訪,他也不喜歡談自己的經歷,把自己的一生簡單歸為:看書和寫文章。但若是聊到一些哲學和思想上的新問題,他又能興致大發地聊好幾個小時。
畢生思考,追美求美
美學,本是一門起源于西方的學科,近代才引入中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闡釋,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路”。與西方求理的、藝術的美學不同,中國人的“美”,是“情理合一”的,是和人的生命體悟密切相關的。
所以,“美學三書”的論述,最終都落在“人”上。他在《美學四講》的結尾處說:“回到人本身吧,回到人的本體、感性和偶然吧。從而,也就回到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來吧!不要再受任何形而上觀念的控制支配,主動來迎接、組合和打破這積淀吧。”
先生看教育
李澤厚在其中的很多觀點,現在看來都是超前的。他認為,在未來,教育學會成為核心學科,教育心理學將成為核心課程。
教育不能狹義地理解為職業或技能方面的訓練和獲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如何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對待和社會交往活動中發展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說,在于培養美好人性。
教育中,也應該注重美的文化引領,他認為填鴨式教育是丑陋的,教育中的美則在于方方面面,比如教師上課的節奏、韻律、聲調,比如學校的氛圍等。
上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一段精神思想的黃金時期。剛剛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文化斷層,突然看到有人文采飛揚地書寫歷史哲學,釋放對美的追求,《美的歷程》令人耳目一新,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如今,已經不是在工廠門口討論蘇格拉底的時代,但教育也在倒逼我們重視美育:就在去年,教育部宣布,藝術正式納入中考,2022年全覆蓋。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環境里,“美”一向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是不被提倡的,類似“不準男生留長發”“不許著奇裝異服”等一刀切的規定比比皆是。在教育部的通知出臺后,美育似乎才成了“有用”的,但那也只是成了應試教育中的一環。至于生活中的美,好像看不出與“美育”有什么關聯。
如果我們能回到那個黃金年代,也許能體會到:美育不該是被倒逼的,而是人生中自然的需求,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追求。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關于美育,我們聽了很多“培養創造力”“陶冶情操”“促進全面發展”的闡述,這些都沒錯,但美育對于孩子的意義,遠非如此。
藝術不實用,但它和德育緊密相關。
在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云南保山偏遠山區孩子們除了上常規的課程,還會上詩歌課。在那么偏遠的地方,教育資源是極其匱乏的,就連“為什么讀書”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么,為什么還要給這些孩子上詩歌課呢?校長給出的答案就是:“會寫詩的孩子不會砸窗戶。”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而人對美的追求并不是只限于視覺、聽覺、觸覺,人們也用美的視?理解人類社會生活。《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 斯為美。”和諧的社會秩序是美。
人們還用美的視?審視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花中君子,梅蘭竹菊”,我們常常從自然審美的?度來描述人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所以,“美”與“漂亮”不劃等號,其涵義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它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
藝術不是捷徑,卻更容易塑造三觀
現代社會,踏實做事的人少了,大家關注的往往是“流量”“變現”,由此開始“內卷”“雞娃”,一切以利益為上。這樣的環境,當然也會影響到孩子,讓他們誤以為一切東西都是可以用“買賣”作為價值判斷的。“成績不好所以學美術”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也十分常見,美育被簡化成了“美術”,幾乎成了一種捷徑。
其實,早在100多年前,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就曾強調過“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中國青年報發文談及美育,認為美育就是日常生活,是在生活中去得到熏陶,去發現和創造美。而日常生活進一步發展,會成為我們的價值觀。通過繪畫、音樂、舞蹈、器樂、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等中國精神。而這些,比學習記憶重要得多。
藝術不是名利,它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的確,藝術是有光鮮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知名畫家的畫拍賣出好幾個億,也可以看到著名鋼琴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華麗演出。但美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出這些鳳毛麟角的藝術家,而是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審美情感,使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中脫離出來,增強美感體驗,而不是為了獲得名譽去配合學習。
教育部首屆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力分享過這樣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小姑娘得了抑郁癥,她的母親給她講了桃花源的故事,帶她出門散心,去湖邊居住,接觸大自然,欣賞美的風景,品嘗美食,用各種美的方式開解她,幫她打開心扉。今天青少年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審美生活是不是比以前更豐富多彩、更有內涵呢?
美,在這個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的時代,也是打開孩子心靈世界的一扇門。
對于孩子來說,讀那些大部頭的美學、藝術學論述或許太過艱深,但美育卻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孩子在歌聲中、在運動中、在描畫中、在學習中、在生活中、在勞動中,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傳達美,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人生的多彩與豐盈,感受到愛與被愛。
而閱讀,是孩子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更不能缺少美。今天,為大家推薦一系列適合孩子的美育讀本,希望在閱讀中,美能像春風化雨,一點點浸潤孩子的心靈。
適合7歲至青春期孩子的簡略藝術史
這是一本適合7歲至青春期孩子的簡略藝術史。時間線從史前藝術一直講到當代藝術,講藝術品的來由和藝術家的故事。
這本書的好處在于全面、清晰和簡單,但由于內容基本就是藝術發展史中重要時期、重要流派、重要藝術家及作品的羅列,相當于西方藝術發展史簡介,若想從這本書里獲得藝術審美的提高,就需要進階的閱讀了。
(穆宏推薦)
109幅圖片,引導孩子完成一趟美的歷程
《給孩子的美的歷程》根據著名美學家李澤厚的力作《美的歷程》刪編而成,保留了適合孩子、也有必要讓孩子閱讀的內容,并以109幅圖片來引導孩子完成這一趟美的歷程之旅。
《給孩子的美的歷程》以細致的考察,論述了中國八千年的藝術發展歷史,涉及數百種藝術作品,貫通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并從藝術本身延伸至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是一部凝練、全面的藝術通史。但《美的歷程》對孩子來說依然是難以理解的,這本給孩子的版本,從內容來說,也更適合青春期及以上的孩子。
32條有趣又兼具實用的小貼士
在歐洲美育教育的傳統中,從幼兒園開始,無論家長還是學校,都會帶著孩子們反反復復地進入各大美術館觀看各種藝術作品。孩子們可以在這些經年累月的觀看中練就自己對于藝術和審美的認知與理解。
而對于國內大多數朋友們來說,都缺乏美術館的觀看經歷。在還沒從量變到質變的個人理解之前,看看資深藝術顧問從普通觀者角度提出的32條有趣又兼具實用的小貼士,也是一種有意思的進入藝術的方式。等到自己看過幾十次美術館之后,你就再也不需要這種指南書了。
(李冬莉推薦)
培養“美的洞察力”,讓孩子受益一生
培養“美的洞察力”是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藝術偵探》期刊讓孩子像偵探一樣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探索藝術世界的美。帶孩子在藝術游戲中暢玩,激發靈思妙想,成為自己的夢想設計師!
為6~8歲兒童量身打造的原創兒童文學月刊
《寶葫蘆》是一份為6~8歲兒童量身打造的原創兒童文學月刊,將智慧與詩意完美融合,美文和美圖交相輝映,為小讀者提供文學性和可讀性俱佳的故事大餐。刊物薈萃名家名作,內容豐富多彩,既可以提高孩子審美情趣、激發寫作興趣,也有助于培養想象力、幽默感。刊物設計上圖文并茂,重點注音,既適合親子共讀,也適合小朋友獨立閱讀。整體風格溫暖優美,啟發想象,輕松有趣,活潑益智,是孩子從不會閱讀、不愛閱讀到愛上閱讀、獨立閱讀的最好階梯。
面向8-15歲少年兒童的原創文學雜志
《讀友·少年文學》半月刊是一份面向8-15歲少年兒童的原創文學雜志,分為清雅版、炫動版。“清雅版”主要刊登國內外兒童文學原創優秀作品,題材多樣,品味純正,以清新、優雅、浪漫、雋永、唯美、抒情為主打風格;“炫動版”主要刊登適合少兒閱讀的各種風格鮮明的類型化小說,以絢麗、動感、時尚、輕松、奇趣為主打風格。倡導經典閱讀,引領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