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引起痛風發作的誘因,你可要小心了!
文丨 姚小燕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
來源丨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陽光下融化的雪人:為啥尿酸越降越發作?
這是降尿酸藥的一個正常反應。
因為對于長期高尿酸血癥的患者,在其肌肉、皮膚、血管、器官以及骨骼內都沉積了大量的尿酸。用藥之后,血液中的尿酸下降的同時,沉積在組織中的尿酸鹽結晶也會逐漸崩解,掉落。
這些從一大塊尿酸鹽結晶上掉下來的尿酸鹽顆粒,未能完全溶解于尿酸過飽和的血液中,部分會沉積到身體別的組織關節上,在關節等組織中產生新的結晶,產生新一輪的關節紅腫熱痛,即痛風急性發作。
就好比冬天堆的雪人,太陽出來之后雪人就開始融化,融化以后的雪渣就會一塊一塊掉下來。在雪人融化之前,這些雪渣掉落后又會以新的形態沉積起來。而這雪人就可以比喻為痛風患者體內的尿酸鹽結晶,雪渣就可以比喻為被溶解掉的尿酸鹽顆粒。
降尿酸過程是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只要陽光和溫暖在,太陽下的雪人終究會溶化。規律使用降尿酸藥物,身上堆積的尿酸鹽也終究會融化,痛風發作也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飽和鹵水析鹽實驗:尿酸升高也發作
血液中尿酸的飽和濃度為360-420μmol/L,大于該值,血液中尿酸便處于過飽和狀態。對于長期痛風、高尿酸血癥的患者,尿酸值往往在500-800μmol/L之間甚至更高。正因為如此,即使體表并沒有可觸及的痛風石,其肌肉、皮膚、血管、器官以及骨骼內也往往沉積了大量的尿酸。
原有濃度的尿酸值形成了既定的平衡,當血液中的尿酸突然升高,痛風患者體內現有的尿酸平衡被打破,加速進入軟組織形成產生新的結晶,從而誘發急性痛風的發作。
高尿酸血癥+尿酸波動=痛風發作
痛風急性發作是怎么一回事?先來一波定義:尿酸在人體內水溶性很差,在多種誘發因素的影響下(尿酸波動、寒冷、體內PH值等),痛風患者體內原來已經接近飽和的尿酸,加速進入軟組織形成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急性炎癥反應的過程。
尿酸發作的基礎和前提是血液中尿酸處于過飽和狀態(痛風,高尿酸血癥)。痛風患者在理想狀態下,尿酸鹽的排泄、組織沉積轉移是一個緩慢平衡的過程。打破痛風患者既定的脆弱的平衡因素,均可引起痛風發作。
所以,可誘發痛風發作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尿酸濃度、PH值、溫度、血液流速。
高尿酸血癥+尿酸波動=痛風發作,這個公式在生活中,常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降尿酸藥→尿酸突然下降→痛風發作;
2.冠心病/肺結核用藥/化療藥→利尿藥、吡嗪酰胺、阿司匹林→減少腎臟尿酸排泄/尿酸生成過多→痛風發作;
3.暴飲暴食→攝入大量的嘌呤→血尿酸升高→痛風發作;
4.大量飲酒→產生大量嘌呤/乳酸合成增多/腎臟排泄減少→血尿酸升高/溶解度下降→痛風發作;
5.過度饑餓→乳酸、有機酸產生過多→PH下降→尿酸溶解度下降/腎排泄尿酸減少→尿酸升高→痛風發作;
6.劇烈運動/無氧運動→乳酸產生增加→PH下降→尿酸溶解度下降/腎排泄尿酸減少→尿酸升高→痛風發作;
7.夏天吹空調/冬天手足受涼→手足關節局部血循環緩慢/溫度下降→血液流速減低/溫度變化溶解度下降→血尿酸容易沉積在關節等處→痛風發作;
8.凌晨→夜間皮質激素低谷/睡眠時體溫降低(四肢可低到30℃)/夜間缺水→痛風發作;
9.長途步行/扭傷→誘發關節內腫脹、積液增多→休息時關節滑液中的游離水分很快流失→關節滑液內尿酸鹽水平突然升高→痛風發作;
10.應激狀態/精神緊張(過度悲傷、恐懼、沮喪、緊張等應激事件)→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尿酸排泄增多/內環境變化→痛風發作;
11.過度疲勞及作息紊亂→機體能量消耗殆盡、代謝產物堆積→尿酸排泄減少→尿酸升高→痛風發作;
12.過度攝入含果糖食物→果糖代謝產生大量嘌呤/影響尿酸排泄→尿酸驟然升高→痛風發作;
13.不能進食靜脈營養的痛風患者→腸內營養相關低尿酸血癥→痛風發作;
作者小結
痛風的治療,相對而言還是很簡單的。與其對付以上千變萬化無處不在的誘發因素(部分誘發因素不可控),不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事實證明,規律降尿酸治療數年并且維持尿酸持續達標(小于300-360μmol/L)的痛風患者,其發生痛風的幾率大大減少,在面對同樣的誘發因素時,其痛風急性發作的幾率也非常低。而明確誘發因素,不僅有助于減少生活中痛風的發作,也有利于制定治療方案。
正因為降尿酸治療可誘發痛風發作這一特性,國際上指南均推薦,在剛開始降尿酸治療的前3-6月,可常規加用預防發作藥物,如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等。
而對于盡量去除誘因、加用預防發作藥物后仍發作頻繁的高危患者,可視視情況排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等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