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如今軍迷圈對MG42的高度追捧,筆者認為,MG34才是貨真價實的“高配”機槍。
對于“二戰最著名槍械”的桂冠,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是評價二戰最佳機槍,答案就會變得十分唯一——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作為二戰時為數不多的通用機槍,MG42的設計概念領先時代,其優秀的性能也給前線的盟軍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希特勒的電鋸”、“希特勒的拉鏈”、“撕布機”等眾多直觀甚至帶有血腥的諢號,擦亮了MG42的赫赫威名。
MG34(上)與MG42,兩者最明顯的外觀區別,就是MG34的散熱筒是圓形的、而MG42則是方形的
相形之下,同樣作為通用機槍,且作為MG42“前輩”的MG34就顯得默默無聞了。筆者對MG42也有巨大的憧憬,后來如愿以償見到了MG42,也同時見到了MG34。對比之下,筆者發現,其實MG34要比MG42更高級。另外,筆者發現,如今一些對MG34、MG42的看法,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一戰中,機槍給參戰各國都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一戰后,作為戰敗國,德國被禁止裝備機槍、沖鋒槍之類的武器。但作為當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機槍對德國仍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短短十幾年后,隨著政治走向的變化,德國的機槍就卷土重來了。但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德國人也不敢貿然行動,而是狂打“擦邊球”,開始了自己的瘋狂試探。
MG13機槍和75發彈鼓。MG13的名字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它并不是指1913年的槍,實際上,MG13
在MG34之前,德國就裝備了一款名為MG13的機槍。從外形上看,MG13更類似于一款輕機槍,而不是《凡爾賽條約》重點限制的“頭號大殺器”——水冷重機槍。在特殊的國際氣氛下,在一戰戰勝國的“馬虎眼”下,MG13最終裝備了德國。
但作為一款“限制級”槍械,MG13有很多先天不足。首先它主要配備25發彈匣,少量配備了75發彈鼓,實際性質就是一款標準的輕機槍。對于現代戰爭而言,機槍要頻繁轉移陣地,對火力持續性并沒有那么高的要求,機動性反而更為重要。但在戰場火力沒有那么“豐富”的二戰時期,火力持續性不足的機槍,注定是難堪大任的。
解決燃眉之需的MG13充當了德國機槍的“兵小白”,德國人在MG13上驗證了可以快速更換的風冷槍管等一系列新設計。最終在1936年,德軍裝備了一款名為MG34的新式機槍。不同于此前的水冷重機槍,這款新式機槍有點“兩不像”。它像輕機槍一樣擁有槍托、握把和兩腳架,卻又像重機槍那樣,使用彈鏈供彈,可以在三腳架狀態射擊。
其實,這種新式機槍就是所謂的通用機槍,它是輕、重機槍的結合體,要“身兼兩職”,擔任兩種角色。如此一來,軍隊只需要裝備一種機槍,而不是裝備截然不同的輕機槍和重機槍,后勤供應和訓練都得到了極大簡化。
重機槍狀態下的MG34。相比于傳統的三腳架,MG34槍身和三腳架的分解結合更為快捷、方便
[圖片4]
“身兼兩職”的想法總是美好的,效果怎么樣就另說了。所幸,德軍對這種在當時鶴立雞群的“兩不像”機槍非常滿意。但德軍認為MG34的價格過于昂貴,不久就開始了新一輪廉價機槍的研發工作,其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MG34和MG42兩兄弟在二戰中一并服役,大幅度影響了未來機槍設計的走向。
1941年,在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市使用MG34的德國黨衛軍士兵,圖中的MG34就處于輕機槍狀態
MG34機槍采用8毫米毛瑟彈,也就是7.92×57毫米毛瑟彈,其自動方式為管退式,具體方式為槍管短后坐,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閉鎖。MG34采用開膛待擊,槍管為氣冷槍管,可以快速更換,槍管長度為627毫米,初速為765米/秒,射速約為800~900發/分。MG34長1 220毫米,重12.1千克,其配套的三腳架重20千克,和當時的眾多機槍相比,MG34仍然屬于“輕量級”選手。值得一提的是,MG34有兩種供彈方式,既可以使用彈鏈供彈,也可以通過更換一些零部件,使用馬鞍形彈鼓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