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巍
一、老年期常見疾病與認知障礙的關系
(一)原發性神經系統疾病
原發性神經系統疾病導致認知障礙相對受到較多的關注。
1.神經變性疾病:
其特點是緩慢起病,逐漸加重,以阿爾茨海默病(AD)最常見,約占老年期認知障礙的60%,此外還包括路易體病、帕金森病及額顳葉變性等。
2.腦血管疾病:
血管性認知障礙位居老年期認知障礙的第二位,臨床類型表現出高度的異質性,包括出血性、缺血性、大血管性、小血管性及關鍵部位性等腦卒中導致認知障礙。
3.其他疾病:
顱內感染、正常顱壓腦積水、腦腫瘤、腦外傷及脫髓鞘腦病等均可導致認知障礙。
(二)神經系統以外的疾病
以下常見的內科疾病與認知障礙相關,但是,這類疾病沒有得到神經內科醫生的高度重視,也沒有得到內科醫生的廣泛關注。
1.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與非心血管疾病組相比,心血管疾病組AD的發生風險增加30%。中年期未經治療的收縮期或舒張期高血壓與老年期(25年后)出現癡呆有關,且癡呆與腦萎縮及AD的特征性病理變化——神經炎性斑塊及神經原纖維纏結形成相關;然而,對7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6~9年隨訪發現低血壓促進AD的發生。一項隊列研究對納入的研究對象隨訪約12年,結果發現無癥狀性心肌梗死增加癡呆的發生風險,在男性尤其明顯。一項跨越40年、納入22項病例對照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與未伴發心力衰竭的人群相比,伴發心力衰竭的人群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更高。大型橫斷面研究結果提示心房顫動與認知障礙相關,并且心房顫動患者是否有卒中史與這一相關性無關。
2.內分泌性疾病:
2型糖尿病增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發生風險,顯著升高男性MCI的發病率,表現為遺忘型MCI及多領域遺忘型MCI。研究還發現,2型糖尿病是癡呆的危險因素,使AD和血管性癡呆的發生率更高。不僅如此,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均加速MCI向癡呆進展,提前的時間超過3年余。此外,甲狀腺功能低下也導致認知功能下降。
3.代謝性疾病:
高脂血癥與認知障礙相關。研究發現,高膽固醇飲食可導致小鼠的Meynert基底核膽堿能神經元數量明顯減少,大腦皮層膽堿能神經遞質的水平明顯降低,因此,認知功能明顯受損。
4.營養缺乏性疾病:
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物質缺乏也通過多種機制損害認知功能。
(三)情緒障礙
抑郁是老年期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主要表現為心境低落和興趣減少。研究發現,早年有抑郁史、長期抑郁是認知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前驅癥狀,并導致認知障礙進行性惡化。
焦慮是老年期另一常見的情緒障礙。研究發現,既往長期處于應激狀態、承受過大的心理壓力、遭受重大負性事件打擊等而導致的焦慮與認知障礙的發生及認知功能的衰退有關。
(四)睡眠障礙
基于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失眠增加老年人全因癡呆的危險達75%,使AD的風險加倍。在APOEε4基因攜帶者中,中重度睡眠呼吸紊亂與詞語學習及單詞聯想障礙相關。睡眠時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反復發作的呼吸暫停可引起夜間低氧血癥和(或)高碳酸血癥,其與嚴重的認知功能受損相關。白天過度困倦可由睡眠呼吸紊亂、不良睡眠習慣、肥胖、心血管疾病及抑郁等原因引起,且與癡呆相關。老年人夜間睡眠淺、易醒,當覺醒的次數超過3次時即為睡眠片段化,其與AD的發生及認知功能下降相關。睡眠時長的增加或縮短均與認知功能降低相關。24 h生物節律發生改變可增加老年人認知障礙的發生風險,當睡眠-覺醒節律出現片段化時,認知功能明顯惡化,主要影響記憶力、信息處理速度與執行功能等認知領域。
二、老年期常見疾病與認知障礙的干預
(一)治療老年期常見疾病
1.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
對神經變性疾病進行對癥治療;同時,早期采用指南推薦的、具有一定循證醫學證據的神經保護藥物進行治療。對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認知障礙患者,要尋找其危險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血管性認知障礙進行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對顱內感染、正常顱壓腦積水、腦腫瘤、腦外傷及脫髓鞘腦病等進行相應治療,如腦室引流、手術切除腦腫瘤等。
2.內科疾病的治療:
針對不同年齡合理地控制血壓在適宜的范圍,控制中年期高血壓,老年人的血壓不宜控制過低。積極治療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心房顫動患者應在無禁忌的情況下進行抗凝治療、減少腦卒中的發生;穩定控制血糖及血脂,按需補充維生素B12及葉酸等。
3.情緒障礙的治療:
(1)心理疏導及安慰,鼓勵患者具有戰勝疾病的勇氣。(2)經顱磁刺激:研究發現經顱磁刺激可部分改善抑郁患者的臨床癥狀。(3)藥物治療:抑郁和焦慮患者可使用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但是,對于老年人應考慮此類藥物對肝臟P450酶的影響和藥物的相互作用,西酞普蘭和舍曲林對P450酶影響小,藥物相互作用小,安全性好。此外,可使用苯二氮
類藥物,但長期應用導致依賴和耐藥,因此,應選用短效制劑,在短期內使用。4.睡眠障礙的治療:
(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作息;改善睡眠環境;白天適當活動,控制午睡時間,運動和休息需平衡;注意合理飲食,睡前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煙酒。(2)心理治療:進行睡眠衛生知識的宣教,消除顧慮;給睡眠障礙患者以關心和安慰;尋找影響情緒的因素,進行心理干預。(3)行為治療:包括漸進性放松訓練、睡眠限制及刺激控制療法等,通過糾正患者在睡眠認知上的偏差而消除恐懼,使患者易于入睡。(4)藥物治療:AD的治療藥物在改善認知功能的同時,對睡眠節律和睡眠結構也具有改善作用;苯二氮
類藥物:老年人宜選用:半衰期中等的藥物,如阿普唑侖等;新型鎮靜催眠藥半衰期較短,不良反應較少,包括扎來普隆、佐匹克隆及唑吡坦;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多用于伴有嚴重精神障礙的失眠患者;褪黑素提高睡眠質量;持續性氣道正壓通氣:可減輕睡眠呼吸紊亂導致的認知障礙;光照療法:改善睡眠晝夜節律紊亂取決于暴露的時段和強度,早晨光照可使周期提前,傍晚光照可使周期延遲。(二)認知障礙的治療
1.藥物治療:
包括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和卡巴拉及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美金剛。
2.康復訓練:
對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能力、語言、注意力及執行功能等多種認知領域進行訓練。
3.心理社會治療:
這是對藥物治療的補充,鼓勵早期患者參加各種日常活動及社會活動,盡量維持生活自理能力,減緩認知功能的衰退。
4.運動療法:
運動可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加速血液循環的速度,攜帶更多的氧和能量到達腦部,有助于提高記憶力、學習能力、注意力和抽象推理能力等認知功能。
5.音樂療法:
音樂通過聽覺系統影響大腦皮質,對神經系統功能發揮調節作用,刺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保持身心平衡,促進身體健康,改善情緒和精神狀態,可強化或加速康復的效果。
總之,老年期多種常見疾病與認知障礙相關,我們應全面關注這些疾病與認知障礙的關系,及時進行綜合治療,并采取長期管理的模式,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