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4個平均年齡不到13歲的孩子們,在一個千人體育場的中央舞臺上,為臺下一幫老阿姨和小叔叔們談人工智能產品的未來發展。這是真實發生在鈦媒體科技生活節現場的情景。
鈦媒體編輯丨趙虹宇
對于現在的少年們來說,什么是酷?也許不是一雙AJ鞋帶來的,也不是一場游戲的勝利可以滿足的——所謂smart is the new sexy, 擁有一顆聰明的大腦,才是讓自己在人群中閃光的重要因素。
你能想象嗎?一個13歲的孩子,在一個千人體育場的中央舞臺上,為臺下一幫老阿姨和小叔叔們侃侃而談人工智能技術、人機交互產品的設計理念、以及人工智能產品的未來發展?
這是真實發生在7月14日下午2019鈦媒體T-EDGE科技生活節現場的情景。
7月13日-14日,以“科技改變生活,重新定義陪伴”為主題的2019鈦媒體T-EDGE科技生活節如期舉行,并且第一次迎來四位年齡最小的特別演講嘉賓,與科技大佬們同臺演講:他們是00后、編程鬼才、大獎收割機、機器人發明家......
7月14日下午T-EDGE【少開大會】分享環節,這4位平均年齡13歲的科技小神童們,作為鈦媒體T-EDGE KIDS Talk 的首批演講者,就向觀眾分享了他們和編程的小故事。
17歲的陳京昭,在現場演示了他基于Arduino編程打造出的“無聊天氣盒子“:“這個天氣盒子是跟互聯網連在一塊,像互聯網+的一個東西?!彼e例說,當外面天氣是下雨的時候,水泵會抽上去水展現出下雨的效果,同時配合LED燈,可以做出打雷天的效果。
對于編程的未來,陳京昭認為,未來,編程會被納入國家基礎教育,像語文、數學英語一樣是必考的科目,不一定每個人學得非常好,但是一定要接觸這個東西,可能會和語數外一樣,成為高考科目。
陳京昭目前還在上高一,他夢想的大學是杜浦大學。而對于更遠的未來規劃,陳京昭希望自己能進入特斯拉,從事嵌入式開發工作;他同時希望自己能為環境領域做一些事,能獨立開發一個項目,利用 AI大數據來做垃圾分類。
四位天才少年中唯一的一位“小姐姐”,是來自上海的萬海姸。11 歲的她已經是編程貓年度創作者,她曾是云棲大會支付寶小程序挑戰賽年齡最小的參賽者,并憑借自己的出色表現引起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的注意,一舉拿下螞蟻金服的offer。
這個機靈且開朗的小姑娘說,希望長大后,能通過信息技術改變我們曾經無能為力的事情。比如說通過機器人來代替一些高危職業,并且希望通過更感性化的設計,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東西,而是可以帶給人溫暖和希望。
“作為一名編程貓年度創作者,她用編程一點一滴的改變周圍的生活”。萬海姸利用編程,為大涼山里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們,制作了一個可以讓留守兒童父母清楚知道家里情況的設備,讓她開心的是,這個作品真的成為了大涼山孩子與父母之間連接感情的絲線。
據萬海姸介紹,她的作品是一個搭載了一、二氧化碳、火災檢測、溫濕度、攝像頭傳感器的設備,集火災警報、信息收集、傳遞等功能為一體。傳感器所采集到的數據,會在全彩LED屏上顯示出來,也可以在留守兒童父母的手機上以可視化圖表形式展示出來;與此同時,該設備由于系統內置網卡,在屏幕里還可以看到國內外實時新聞;父母的手機也可以向該設備傳送短信。
來自北京的趙一舟是四位天才少年中年級最小的,只有10歲。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是編程貓年度創作者,NOC決賽一等獎得主,CCTV《機智過人》編程小天才了。
趙一舟6歲就開始接觸編程,曾利用編程程序做了乘法口訣的小游戲幫助自己學習,還曾給姥爺做了一個翻譯器,把普通話翻譯成文言文、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
趙一舟在分享中說,編程給了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每當他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把這些困難當成bug,一個一個解決掉,同時也帶給了他創造未來的勇氣:“每當我發現學校門口道路施工給視覺障礙者帶來困難的時候,所以萌生了視覺人類輔助的想法?!?/span>
“我以后要當一位會寫程序治病的醫生。隨著我學會了編程,我發現多了一個未來可以戰勝疾病的武器,未來很多疾病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治療,很多肢體缺失都會通過肢體假造恢復生活,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都不再會是影響生活的問題。腫瘤也可以通過納米機器人進行微創治療,很多疾病可以通過更有效檢測來早早發現?!壁w一舟表示。
來自中山的少年袁翊閎,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侃侃而談人工智能技術的小小分享者。13歲的他,已經參與過百度AI開發者大會,是編程貓年度創作者、百度DuerOS系統最小的開發者。
善于觀察的他,發明了一套可以為烏龜養殖自動換水的系統,基于對智能語音交互未來發展方向的認識,開發了小藍智能機器人第三代,將家中所有家電智能化。
在鈦媒體 T-EDGE 科技生活節的舞臺上,袁翊閎分享了對人機交互產品的思考,以及陪伴型人工智能產品的未來發展方向。
袁翊閎開發的小藍智能機器人,是一個人機交互系統,有一套完整的API,可以接入車載等各種設備。小藍分為設備端、大腦和技能。設備端接受用戶信息發送給大腦,大腦進行解析,大腦解析人的意圖,用語意理解、語音識別,最后發送到技能,技能再處理。
他舉例說,比如小朋友說要聽故事,這個時候會觸發一個講故事的技能,我們會調用小藍的技能,有一個鍵叫“講故事”。如果做的不夠好怎么辦?我們去改進它,提供一個開放平臺,讓家長通過一個手機APP,通過簡單操作,可以自己制作一個技能,去改進你的技能,讓小藍更加接近和滿足用戶的內心期望。
袁翊閎的理想,是帶著他的陪伴型 AI音響小藍一直發展下去。他認為,現在社會狀況,家庭和生活當中,很多人都需要陪伴。隨著空巢老人和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的小孩不斷增多,當下社會環境中陪伴型AI具有很大市場,在未來是一個很大的方向。
那么,好的人工智能產品的交互方式應該是什么?袁翊閎分析了多個生活場景,并提出,如今我們的 AI 產品設計的交互方式,很多的是推測人類意圖的、強提醒類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打擾,“我們設計一個產品的時候,應該設計一個自然的交互。”
袁翊閎認為,未來人機交互產品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強化型智能,而非推測型智能。應該是可以不斷幫助人們,幫助人們辦自動化的事情的同時,但是讓孩子們自己去學習;應該是讓科技生活變的更方便快捷的同時,不至于讓人們完全失去能想象的感覺,完全被機器支配。
關于人工智能教育,袁翊閎希望AI能真正用到義務教育當中,并吐槽了當前 社會上AI 教育課程中的一些“奇葩亂象”:“有人經過門就自動開了,他們管這個叫做人工智能,自動門出來這么多年了,你叫人工智能?有個著名老師在一著名學校開展過這樣一個課程,說是讓同學們實踐、發展、認知人工智能,這課程吹的很高?!?/span>
大家好,我叫袁翊閎,今年13歲了,出生在離這里比較遠的地方廣東中山。中山是一個三線城市,我在那邊學的編程技術可能沒有大家那么好。
今天的主題是“從陪伴的角度重新定義科技生活”。現在AI是科技的代名詞,我們可以看到在工業上,很多AI機器人在幫助人類操作,還有的通過肌肉電流來學習神經網絡預測,幫助工人一起工作。
生活中,在座大多數家里面會有一個智能音響——目前真正融入我們生活的一個AI產品,比如說天貓精靈、小度音響??萍荚诓粩嗟娜谌?,我們也在不斷適應科技,而在現在社會狀況下,在家庭里面,在生活當中,很多人都需要陪伴。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現在有兩大人群是最需要陪伴的:兒童和老人。我們開放二胎的政策就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這個時候AI就可以派上用場。老人在家是非常孤獨的,他們的兒女要去賺錢,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兒女很少有時間回來看自己的父母。這些老人在他們心里面擔心什么?我外公擔心自己會不會哪一天在家里面突然出什么事,去世了,沒有人知道,一點音訊都沒有。很恐怖,真的很恐怖。
因此陪伴就變得很重要了。我們現在實時監控老人家飲食和生活的產品,都屬于陪伴型AI,雖然現在不一定能給到老人家溫暖的感覺,但是我們要讓科技不斷融入生活當中,在居家方面照看老人,為兒女減輕負擔。
還有一個方面,兒童?,F在開放了二胎政策,出生兒童越來越多了,很多孩子需要照看。但是家長還要上班,這意味著家長并沒有太多時間照看孩子,還有孩子的教育、健康、興趣、生活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家長的培養,沒有人幫助分擔,這樣我們的家長就會焦頭爛額。
這個時候AI可以幫助你減輕負擔?,F在全球推出了很多針對低齡兒童的教育產品,我知道云知聲出了一些專門針對兒童訓練的產品,比如兒童的聲音喚醒、兒童的教育資源。雖然有公司在不斷地成長和開發這類產品,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依舊很少。
用戶買一個產品的時候,會對產品的價格和實際使用情況有一個預期計劃,當沒有達到的時候就會失望。如果一個產品銷售好的話,肯定是產品設計讓這個產品最接近用戶的內心。
但是我們這么多年做了這么多市場調查,我們發現其實產品改進空間是不大的,我就想到了一個,我們應該讓用戶自己去改進,因為用戶自己心里希望怎么樣,他自己知道最清楚,那么多用戶一起改進,這個產品迭代更新更快。
我自己的一個作品(小藍),我沒有帶來,因為太復雜,還沒有達到我現在所說的期望,它只是達到了最基本的語音對話。它目前是一個智能音響,但不單單是一個音響,它可以運行在任何設備上面,我把它叫做一個人機交互系統。它有一套完整的API,因為API不分編程語言,可以放在各種設備,比如說在車載上面,在家庭當中,在工作和生活當中,不同廠商都可以接入小藍。
小藍是人機交互系統,是一個集成體,分為設備端、大腦和技能,設備端接收用戶信息發送給大腦,大腦進行解析,大腦解析人的意圖,用語意理解、語音識別,最后發送到技能,技能再處理。技能就是一個地方,比如小朋友說要聽故事,這個時候會觸發一個講故事的技能,我們會調用小藍的技能,有一個鍵叫“講故事”,如果做得不夠好怎么辦,我們去改進它,并提供一個開放平臺,讓家長通過一個手機APP,通過簡單操作,可以自己制作一個技能,去改進你的技能,讓小藍更加接近用戶的內心期望,更好的滿足。
這樣一個模塊的添加,聽起來感覺用戶自己在弄,但是實際上這種方法很有效,這樣的方法越接近用戶內心期望。
我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理想:我想要帶著我的小藍一直發展下去。我的小藍整個計劃有一點龐大,不一一介紹了。小藍是一個智能音響,很多智能AI設備都在未來很有希望繼續發展下去,這種情況下,產品設計體驗就非常重要了,產品經理必不可少。
想幾個問題,想一個場景:在家中,你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但是突然聽到一堆急促噪聲,某一種機器提醒他的工作完成了,你判斷不出來它是電飯煲的飯煮好了,還是洗碗機洗好碗了,還是衣服洗好了,是不是要每一個地方查看一遍?這種滴滴噪聲太討厭了,它太吵人了。
我們進到一個實驗室里面,我看到實驗室很臟很亂,這是一種影射信號,我可以猜想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個實驗室很繁忙。但如果看到一個實驗室很整潔,我會猜想它沒有什么工作要做,清閑得很。這就是影射交流信號給我們的提示,這種啟示不單單是道理方面,更加是生活當中的:在我們設計一個產品的時候,應該設計一個自然的交互。
如果以后駕駛汽車的時候,除了鬧鐘嘀嗒聲沒有其他任何聲音,這是真的好嗎?不一定好。司機不能得到外界任何反饋,這就是人與車的結合。人提供了智慧操控車去行駛和執行任務,太安靜了,如果外面有什么危險我們就不知道,這樣會缺失很多信息交流,會阻礙駕駛者信息,駕駛的時候反而更加危險,所以安靜的環境不一定是好的?,F在的電動車也變得越來越安靜,我上學的時候差點被電動車撞到,它太安靜了,走在路旁邊聽不到什么,直到輪子撞到我,我發覺,車變的越來越安靜,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所以兩個極端都是不好的,太吵人的提醒和太安靜的環境都是不好的,我們需要自然的交互,需要能融入到人機交互當中。這就是我從《未來產品的設計》這本書中得到啟示,應該讓未來產品在人機交互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只是一個方面。
想象一個智能的房子,回到家以后,會給你自動打開熱水器,主動推測你的意圖。這是否真的好呢?其實不好,我們到底是希望智能設備去推測人的意圖,讓機器推測人的意圖,還是讓一個智能設備強化人的意志?
我們知道冰箱是鐵制的,可以貼一些便利貼在上面,做一個家庭信息交流中心,可以在上面貼一些有用的信息。微軟實驗室開發出了一種磁鐵,有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磁鐵,比如說星期三倒垃圾,磁鐵上面會發出光芒,便條貼就是強化智能工具的方式,我覺得強化是未來人工智能產品設計的方向。
在人機交互和智能設備上我們需要做出更大改進,使得人與機器之間擁有共同立場,這樣機器和你談話的時候有共同的知識,這樣對話更加方便。舉個例子,比如我說“他昨天去吃飯了”,我的朋友就知道“他”是誰,但是你們不知道,因為你們缺少了那個“他”的條件,你們跟我們沒有共同立場,不是觀點立場,而是知識立場。機器和人有共同立場的時候,機器更加容易理解人類,因此我們要拉小兩者之間的差距,但是這看起來很麻煩,所以意圖推測變得失誤率很高,所以我覺得強化意圖更好。
回到現實生活當中,陪伴型AI需要人機交互,我們需要老人小孩與機器交流,讓機器知道他要干什么,在工具方面再提供一些陪伴型AI,提供一些有聲教育資源。一個智能設備一天到晚給你推薦消息很煩,很討厭,動不動播放一些對我沒有太大用處的東西,這是它正在揣摩我的意圖,但如果揣摩錯的話會給我帶來更大不適。
陪伴型AI具有很大市場,隨著老年人和小孩不斷增多,市場越來越廣泛,陪伴型AI需要一步一步穩固發展,在未來是一個很大的方向。我希望小藍能一直做下去。
從陪伴角度重新定義科技生活,我們要讓機器讓AI融入我們生活,去陪伴我們,讓科技生活變的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快捷,但是又不至于讓人們完全失去能想象的感覺,完全被機器支配的感覺很恐怖。陪伴型AI應該是強化型智能,可以不斷幫助人們,幫助人們辦自動化的東西,讓孩子們自己去學習,我認為陪伴型AI應該這么發展。
現在生活被科技不斷融入,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在這方面很有市場,讓陪伴融入人們,讓陪伴融入每個人內心。(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趙虹宇)
2019科技生活節完美收官,潮流科技,顛覆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