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科學家證實了白天打盹過多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先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縮寫:AD)俗稱早老性癡呆、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病的真正成因至今仍然不明,目前也沒有可以阻止或逆轉病程的治療方法,只有少數方法或許可以暫時緩解或改善癥狀。據報道,在 80 歲年齡組中,多達一半的人群患有某種程度的阿爾茨海默病,但偶爾也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形式影響 40 至 50 歲左右的中年人。早在 2005 年就有神經科醫生認為睡覺可以防止阿爾茨海默病,但一直缺少科學的理論數據支持。2015 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家 Matthew Walker 開始研究睡眠、β類淀粉蛋白與記憶之間的關系,但當時因為種種原因并不能證明睡眠與阿爾茨海默病的因果關聯。今年二月有論文指出,睡眠可以促進腦脊髓液排除 Tau 蛋白,但睡眠不足會使腦間質中的 Tau 蛋白累積,可能進而造成阿爾茨海默病。打盹相對于睡眠而言是一種應急機制,如果說睡眠是對身體的定期維護,那么打盹就是搶修。所以白天打盹過多意味著睡眠嚴重不足,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早期信號。圖 | 阿爾茨海默病中,Tau 蛋白異常會造成腦細胞內的微管瓦解(來源:維基百科)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研究結果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會攻擊負責喚醒功能的大腦區域,所以這片區域成為神經退化過程中的首批受害者。同時,研究還表明,相比于被廣泛研究的淀粉樣蛋白,Tau 蛋白質才是直接導致神經退化的“罪魁禍首”。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 Alzheimer's and Dementia 雜志上。資深神經病理學家 Lea Grinberg 說:“我們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從疾病早期階段開始,使大腦清醒區域退化的不是淀粉樣蛋白,而是 tau 蛋白的積累。”Grinberg 和他的同事用 13 個已逝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 7 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記錄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tau 蛋白水平和 3 個大腦區域的神經元數量。對比發現,患者的三個腦區域都有明顯的 tau 蛋白堆積,直接導致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損失了 75%。“需要強調的是,這說明阿爾茨海默病不僅僅是單個的大腦核在退化,而是整個喚醒系統網絡都在退化。”第一作者 Jun Oh 說,“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這些退化是無法彌補的,因為所有功能相關的細胞類型都在同時被破壞。”相比之下,盡管 tau 蛋白的累計水平相當,但其他形式的神經退行性癡呆癥(比如帕金森)患者則沒有這種表現。Jun Oh 說:“在阿爾茨海默病中,喚醒系統網絡似乎特別脆弱。”這一結果與此研究團隊早期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tau 蛋白在腦干中不斷增多會出現情緒多變,比如焦慮和抑郁,同時還會出現睡眠障礙,最終可能致死。“我們關于大腦喚醒中樞的 tau 功能退化的相關數據為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神經生物學解釋依據。”Grinberg 說,“我希望大家在不斷尋找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法的過程中,更專注于了解它在發病早期的 tau 蛋白質積累。”https://cosmosmagazine.com/biology/alzheimer-s-disease-destroys-neurons-that-keep-us-awake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