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總在漂泊,對月亮多了幾分理解。又是一年中秋到,說說月亮吧。
月亮屬兔,跟鳥沒關系,不過跟鳥人親。野外摸打滾爬,披星戴月是常態,時常皓月當空,對鳥興嘆。
攝影圈里有月亮族、星軌族,能變著花樣拍出許多精彩絕倫的大片,獲獎無數。不過這里面你難見到月亮鳥片,為什么呢?
整只鳥擱月亮跟前行不行?也拍不好的,參數設置不同步,出來是剪影。沒有臉部特征那不是鳥片,叫風景。咋辦?P一個。所以你見到的月亮鳥片,幾乎都是PS的杰作。
藝術創作,無可厚非。但就原創獨尊的理念講,月亮鳥片也是可以拍好的,看花不花心思了。
月亮啊,撩人的一個球,你何時彈落人間,別讓那么多人為你空憂愁。
北方冬季天早,五點過后太陽西下,這時候月亮早已掛在天上。找一個適合的高度、趁最后一抹光線,當生靈越過天際,足夠幸運的話,你能逮到鳥與月亮同框。難度系數9.9。
前提條件是鳥飛得足夠高,或者你站得足夠高。月亮走,鳥也走,誰陪月亮翻跟斗。摟草打兔子,機會沒有那么多。
P誰不會。如果都是P的,攝影還有何意義。有難度所以有挑戰。
是不是P的,一眼能看出來。上圖這只貓的確是實景,拍攝算是成功的。圖片來自網絡,能看出是誘拍的結果。挑一個風清月圓的晚上,給夜貓子備好豐盛的晚餐,預設隱蔽設施和輔助光源,小光圈慢速度你寬寬心拿下。關鍵貓得聽話。
不是說非要鳥跟月亮合個影,因為經常身處野外,皓月當空,鳥在歌唱,撩人心煩,總想把它們湊一起不是。月亮有心鳥無意,枉費一腔鳥心思。難。
影像世界沒有鐵定的審美標準,但有一點,最不容易拍到的就是最好的。
月夜山高,風卷殘云,當你獨身野外,萬物蒼涼,夜空寂靜。此時,一切都在心靈之間流轉,你需要做的是:拋開自己,傾心聆聽。
月升日落,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有多少孤獨的靈魂在風中吟唱。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每個人都是渺小的過客,所有功名利祿如過眼云煙,不變的唯有江上清風、山澗明月。
我懼怕文字,原因是寫得太多;我喜歡文字,是因為有一種駕馭的樂趣。早先,文字是職業。年長了,不愿敲打鍵盤,可是月亮不依不撓,情思躍然桌面。好吧,一篇月亮的短文分享~~
自古以來,月亮最能引發游子的情思。
每個人都有故鄉,除非那些一輩子生活在生處的人們。歷史上有無數個異鄉,有無數的遷徙和無數的故鄉,從而注定了漂泊在異鄉和通往異鄉路上的無數身影和嘆息。
自小離開家鄉的李白,在甚至可以遙望村路的岔路口,凝視半日之后,無可奈何地選擇了一條和故鄉背道而馳的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難道,故鄉一如鏡花水月,一旦打破夢想,便不再有凄厲別淡的憂傷?是否刻意的異鄉情思掩埋了夢中故鄉的溫存。游子淪落天涯,惦記著故鄉的夢,卻不得不始終唱著異鄉的歌。
身處都市林立的水泥和鋼筋之中,故鄉必是鄉村的田野、夏日的驕陽、冬日的冰雪。可見,故鄉從古至今,已經穿透歷史、穿透地域、穿透人群,成為一個共同的懷念。
往往,我們是由于某些熟悉的人情、懷念的舊物而興起故鄉之情,一旦這些人情事物隨著時間而消逝,那個地方不再有我們牽掛的東西,也就不再是心中所謂的故鄉。
因此,故鄉是可能隨著時間空間而變易的,我們總會選擇一塊最觸動心中、最柔軟之處的土地作為情感的港灣。也就是說,一個不曾留下任何深刻記憶的地方,即使它是出生的土地,也并非是所謂的故鄉。
我這一生輾轉在許多地方停留過,似乎每個地方都有故鄉的情愫。來,是暫住;去,算不上離鄉。故鄉究竟是什么?月明星稀,漸漸的可以看到李白蹣跚的身影和我們輕輕的嘆息。
不妨說,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這便是故鄉的流動性。初初離開一塊土地,那是故鄉;到了另一塊土地,這是異鄉。在時空轉移中,許多情感也漸次轉移,于是,異鄉不知不覺成了故鄉,故鄉成了異鄉,故鄉便在一直的重建中豐富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