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來自教育、科技、財經領域的國內外大咖及500多名來自各地的朋友齊聚北京,同時和線上150萬聽眾一起進行了一場思想與科技并存的思想盛宴。
張志勇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教育廳原副廳長
在本屆年會上,張志勇先生發表《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變革》的主題演講,在'未來學校:科技如何改變教育生態'的分論壇上做出了關于智能時代學校變革趨勢的分析和展望。
一、教育人文性。也就是教育的價值轉型,人文是教育的本質,腦科學證明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在人類的幼兒階段接受幼兒和學校教育的階段,離不開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這其實是一種基于人類社會本質的社會化活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教師不會被技術取代,需要轉型的是教育的價值導向。
現在的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和校外培訓機構分別對同一個學生進行教育,但是在全域教育時代,彼此獨立的教育體系正在融合,如何將學校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學校家庭溝通協同、校內和校外銜接、學校和社區共治,這是未來教育重大的挑戰。
六、教育的綜合化。未來課程組織的邏輯將從分科走向綜合,傳統的課程體系學科彼此獨立,而今天的教育變革強調跨學科、主題性,要將課程去學科化,增加主題化、跨學科和生活化的教育,也就是將學科課程邏輯與實踐課程邏輯相結合。
七、發展的平臺。教育要為孩子發展提供試錯的機會。人的發展有兩個不可預測,一是人的潛能,二是人的未來。未來教育倡導因材施教,實質上就是要平臺化,也就是提供大量的課程平臺,各種各樣的實驗室、各種各樣的實踐探索平臺。與傳統教育固定的學業發展路徑不同,平臺化是為學生提供大量發展機會,由學生自主選擇與自己匹配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
八、教育的建構化。過去傳統的教育模式是知識中心、講解接受、大量訓練,而這種模式對于頭腦和心理的教育是分開的,大量的重復訓練抹殺了個體的創造性和悟性,所以未來教育的方向是進行身心合一的教育。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時代要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學生學習的本質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該是主動發現和建構知識。所以,未來教育要基于教材進行開放式知識加工,把教材本身與外部知識體系融合,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建構的學習。
九、教育的智能化,走進人機協同時代。在未來教育的技術運用中值得警惕的是技術濫用。現在一些學校有自動評價系統,把學生的考試分數、每個孩子用的時間都進行統計排序。但是如果僅僅看到數據,而沒有以此為工具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興趣、和學習優勢,這樣只依賴于技術的教學就失去了育人的意義。
使用技術進行分數排序非常簡單,但是基于育人的角度來看,追求分數是沒有意義的,育人者需要看到的是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十、教育的合作治理。由于智能化時代教育的全域性日益顯現,參與教育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過去單一的課程管理模式中,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具有天然的“對抗性”,而未來教育的治理要遵循和諧共生原則,開展教育的多元合作治理。
傳統教育的突出特征是行政化、科層化、單一化,而未來教育要去行政化、去科層化、去單一化,對應未來教育的發展來進行相應的學校管理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