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健康生活方式,降低60%阿爾茨海默癥風險!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北京冠肺炎的首例確診患者“西城大爺”準確回憶起了5月31日至6月9日期間的活動軌跡,提供了一份多達38人的接觸名單,為疫情防控搶出了時間。
那段最為關鍵的“新發地菜市場”之旅更是為確定病毒來源立下了汗馬功勞——試問誰不想年紀大了還能擁有一顆“最強大腦”?那您可千萬別得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咯,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年癡呆。
五管齊下:讓癡呆發病風險下降60%!
圖 1.1 Dr. Alois Alzheimer和第一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Auguste D 阿爾茨海默病是認知障礙最常見的病因,占所有認知障礙患者的60%-80%。患者最初會難以記住最近說過的話、自己的名字和剛剛做過的事情,早期也可能會變得冷漠或者沮喪。
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可能會出現溝通障礙、迷失方向、判斷力差、行為改變等癥狀,最后連說話、吞咽和行走都會出現困難[1-3]。
圖 1.2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流行地圖 阿爾茨海默病并非遙不可及,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2016年的統計顯示,全世界有超過4383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其中中國就有超過1000萬人;而1990年這個數字僅為2020萬,較1990年增長了117%[1,2]。
然而,我們還沒搞清楚這一疾病的發病機制,有效的治療手段更是少得可憐。為了應對認知障礙的大流行,最主要的方法還是預防,尤其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4]。
圖 1.3 Neurology上刊載的研究 想要預防認知障礙,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糖尿病、吸煙、缺乏運動、抑郁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可以出一份力。不過,大多數研究只分析了其中一種因素對于阿爾茨海默病預防的作用,發現效果比較有限,只靠一種力量似乎很難扭轉人們前赴后繼地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于是,最近Neurology上刊載的研究[5]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分析了五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作用,發現五管齊下還真的能讓發病風險下降60%!
健康生活:讓你遠離阿爾茨海默病!
這項來自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納入了芝加哥健康和老齡化研究(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 CHAP)和拉什記憶和老齡化研究(The 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 MAP)中的超過3000名參與者[6,7]。
圖 2.1 CHAP研究和MAP研究 CHAP研究是一項始于1993年的研究,納入了超過1萬名年齡≥65歲的參與者,研究從中隨機選取了2137名沒有認知障礙的患者,隨訪了18年。
MAP是一項始于1997年的隊列研究,納入了2022名參與者,目前仍在隨訪中。兩項研究每3年隨訪一次參與者,收集其阿爾茨海默病危險因素暴露并評估了其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癥狀。
經過篩選后,最終有資料完整的1845名CHAP參與者和920名MAP參與者被納入分析。 表 1 研究中關注的5種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定義
低危人群
高危人群
MIND飲食
研究均使用144項食物頻率問卷評估了參與者的飲食攝入量,據此計算了參與者的延遲神經退行性改變飲食(MIND diet)。這種飲食模式結合了評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和旨在阻止高血壓的得舒飲食(DASH diet),但強調了10種有益于大腦健康的食品(綠葉蔬菜、其他蔬菜、堅果、漿果、豆類、全谷類、海鮮、家禽、橄欖油以及葡萄酒)和5種不利于大腦健康的食物(紅肉、黃油和人造黃油、奶酪、糕點和甜點以及油炸/快餐食品)
得分較高的2/5人群
得分較低的3/5人群
體育鍛煉
由于研究中的參與者都是老年人,因此定義的中等至劇烈運動主要是指走路鍛煉、園藝活動、健美操或一般運動、騎自行車以及游泳
每周的中等到劇烈運動時間超過150分鐘
每周的中等到劇烈運動時間不足150分鐘
認知活動
認知活動主要包括閱讀、寫信、參觀圖書館以及玩象棋或跳棋等游戲,參與者被要求回憶他們過去一年中進行認知活動的頻率,從1次/年到5次/1天不等
活動較多的2/5人群
活動較少的3/5人群
吸煙
通過問卷調查的手段獲得了參與者目前的吸煙狀態,主要分為目前吸煙、已經戒煙和從未吸煙
從未吸煙或已經戒煙
目前吸煙
飲酒
參與者通過食物頻率問卷報告了他們平均攝入葡萄酒和其他酒精飲料的頻率
女性攝入酒精[1,15)克/天;男性[1,30)克/天
從不飲酒或女性攝入酒精超過15克/天或男性過30克/天
研究人員關注了五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MIND飲食、體育鍛煉、認識活動、吸煙和飲酒,根據之前的研究結果定義了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高危和低危人群,評估了不同程度遵循五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系。如果參與者符合生活方式的要求則能得1分,總的得分范圍為0-5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方式越健康。 此外,研究人員還檢測了參與者的APOE基因型,分為攜帶/不攜帶APOE ε4等位基因;記錄了參與者的種族/民族、教育程度、體重指數、他汀類藥物/降壓藥的使用情況、心血管疾病病史、抑郁癥狀等一系列的有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因素。
圖 2.2 生活方式越健康,相應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越低在CHAP研究中位隨訪了5.8年和MAP研究中位隨訪了6.0年之后,分別出現了379例和229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結果發現,發病風險隨著生活方式得分的增高而下降。CHAP研究中的總體發病率2.61/100人·年,而僅有0-1分的參與者發病率可達5.22/100人·年;2-3分的參與者的發病率與整體情況大致持平,約為2.59/100人·年;4-5分參與者的發病率則會下降至1.22/100人·年。在MAP研究中的總體發病率雖然較高,達到了3.82/100人·年,但發病率歲得分的變化趨勢與CHAP研究一致。 分析顯示,CHAP研究中的參與者健康生活方式每增加1種,相應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就會下降30%(HR 0.70, 95%CI 0.59-0.83),在MAP研究中的降幅為26%(HR 0.74, 95%CI 0.66-0.84),總體的降幅為27%(HR 0.73, 95%CI 0.66-0.80)。 CHAP研究中,與健康生活方式得分0-1分的參與者相比,得分2-3分參與者的風險可下降42%(HR 0.58, 95%CI 0.37-0.93),4-5分的風險僅為原來的1/3(HR 0.33, 95%CI 0.18-0.61);MAP研究中的降幅也分別可達34%和57%(HR 0.66, 95%CI 0.46–0.94; HR 0.43, 95%CI 0.28-0.66)。
總體而言,得分2-3分和4-5分的參與者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分別下降了37%和60%(HR 0.63, 95%CI 0.47-0.84; HR 0.40, 95%CI 0.28-0.56)。 亞組分析發現不論男女、種族、APOE ε4基因狀態、受教育程度、體重指數和心血管疾病病史均不影響這一結論。不論原來的健康狀況如何,只要能夠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圖 2.3 來自NIA的Richard J. Hodes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衰老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主任Richard J. Hodes認為[8,9],這項觀察性研究強調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組合在一起能夠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為進一步嘗試臨床干預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延緩或預防這一疾病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基礎。
圖 2.4 同樣來自NIA的Dallas Anderson 同樣來自NIA的神經科學部的項目主任Dallas Anderson則指出[8,9],雖然這項研究描述了許多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會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但并不能說明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不過,由于這項研究分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隊列,因此研究的結果依然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圖 2.5 研究作者Klodian Dhana 研究作者、拉什大學醫學中心內科學副教授Klodian Dhana總結道[8,9],這項研究說明了五種健康生活方式所組成的評分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降低明顯有關。
此外,研究人員還注意到目前主要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心臟協會(AHA)定義的心血管危險因素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指標與認知障礙相關的危險因素其實有很多相通之處——實際上,健康的生活方式遠不止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更多好處:各種慢性病也都被趕走!
改善生活方式作為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基石之一,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比如,AHA就定義了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標(ICVHM),即不吸煙、保持體重指數、堅持體育鍛煉、健康飲食和保持正常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水平的7個要點。
這些指標已經被證明與冠心病、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死亡有關,同時在Framingham心臟研究后代調查中的研究還進一步證明了保持理想的CVH評分能夠降低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其他疾病的風險[10]。
圖 3.1 生活方式越健康,越有機會健康長壽 健康生活方式的還能讓人們有機會享受沒有癌癥、沒有心血管疾病、沒有2型糖尿病的快樂人生。基于護士健康研究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的結果顯示,遵循從不吸煙、體重指數 18.5-24.9kg/m2、每天中度至劇烈運動≥30分鐘、適度飲酒和飲食質量得分較高的5條健康生活標準就能夠延長十幾年的健康預期壽命,避免重大慢性疾病的發生,能多浪好久[11]!
圖 3.2 生活方式越健康,心血管事件風險越低
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止能讓美國人健康長壽,對于中國人也一樣有用。在中國心血管代謝疾病和癌癥隊列(4C)研究中定義了7條符合中國人情況的ICVHM標準并分析了這些指標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
結果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就降低18%,糖尿病患者保持這些健康生活習慣,相應風險會降低15%[12]。而沒有糖尿病的參與者如果沒有健康生活,新發糖尿病和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上升[13]。 表 2 7條適合中國人的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標
ICVHM
有利于心血管代謝健康
有利于大腦健康
吸煙
未吸煙或戒煙超過12個月
從未吸煙或已經戒煙
體重指數
BMI<23 kg/m2
-
體育鍛煉
達到理想的體力活動水平,即中等強度體力活動≥150分鐘/周或劇烈體力活動≥75分鐘/周或中等+劇烈強度體力活動≥150分鐘/周
每周的中等到劇烈運動時間超過150分鐘
飲食
每天至少攝入4.5杯水果蔬菜
MIND飲食,有益于大腦健康的食品包括綠葉蔬菜、其他蔬菜和漿果
膽固醇
未經治療的情況下,總膽固醇<200mg/dL(5.18 mmol/L)
-
血壓
未經治療的情況下,血壓<120/80mmHg
-
血糖
HbA1c控制理想,即糖尿病前期患者HbA1c<5.7%或糖尿病患者HbA1c<6.5%
-
實際上,有利于心血管代謝健康的指標與有益于大腦健康的指標有不少相通之處,即使是沒被CHAP研究和MAP研究納入評分標準的體重指數、血糖、血壓、膽固醇等指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與認知障礙有關[14],而保持健康的認知功能和有效治療糖尿病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14]。
不抽煙、少喝酒、邁開腿、健康飲食、多動腦子,你保持健康習慣的每一天都是以后成為耳聰目明的朝陽大媽、最強大腦的西城大爺的資本!
往期精彩文章
1.1/3的癡呆發病有可能被預防,這10條關鍵措施你值得擁有!2.過健康生活,避免糖尿病患者額外心血管風險!
3.做到這7件事,糖尿病風險或可下降27%!參考來源:[1] GBD 2016 Neurology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Neurol. 2019;18(5):459-480. doi:10.1016/S1474-4422(18)30499-X.
[2] GBD 2016 Dementia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Neurol. 2019;18(1):88-106. doi:10.1016/S1474-4422(18)30403-4.
[3] 2020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10]. Alzheimers Dement. 2020;10.1002/alz.12068. doi:10.1002/alz.12068.
[4] Kivipelto M, Mangialasche F, Ngandu T.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cognitive impairment,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Nat Rev Neurol. 2018;14(11):653-666. doi:10.1038/s41582-018-0070-3.
[5] Ghana K, Evans DA, Rajan KB, et al. 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 dementia: Findings from 2 longitudinal studies.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June 17, 2020.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9816.
[6] Bienias JL, Beckett LA, Bennett DA, Wilson RS, Evans DA. Design of the 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 (CHAP). J Alzheimers Dis. 2003;5(5):349-355. doi:10.3233/jad-2003-5501.
[7] Bennett DA, Schneider JA, Buchman AS, Mendes de Leon C, Bienias JL, Wilson RS. The 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 study design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cohort. Neuroepidemiology. 2005;25(4):163-175. doi:10.1159/000087446
[8] Hannah Joy. Combine 4 or 5 Healthy Lifestyle Traits to Keep Alzheimer's at Bay. June 18, 2020. Health Watch. Available via
https://www.medindia.net/news/healthwatch/combine-4-or-5-healthy-lifestyle-traits-keeps-alzheimers-at-bay-195543-1.htm
on 2020-06-19.
[9] Minn Post. Available via
https://www.minnpost.com/second-opinion/2020/06/combined-4-5-healthy-behaviors-linked-to-a-60-reduction-in-risk-of-alzheimers-disease/
on 2020-06-19.
[10] Corlin L, Short MI, Vasan RS, Xanthakis V. Association of the Duration of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Through Adulthood With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Mar 11]. JAMA Cardiol. 2020;5(5):1-8. doi:10.1001/jamacardio.2020.0109.
[11] Li Y, Schoufour J, Wang DD, et al. 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0;368:l6669. Published 2020 Jan 8. doi:10.1136/bmj.l6669.
[12] Wang T, Lu J, Su Q, et al.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Metrics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Prediabetes and Diabetes. JAMA Cardiol. 2019;4(9):874-883. doi:10.1001/jamacardio.2019.2499.
[13] Li M, Xu Y, Wan Q, et al.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Associations of Modifiable Lifestyle and Metabolic Health Status With New-Onset Diabetes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 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 (4C)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n 15]. Diabetes Care. 2020;dc200256. doi:10.2337/dc20-0256.
[14] Srikanth V, Sinclair AJ, Hill-Briggs F, Moran C, Biessels GJ. Type 2 diabete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towards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both comorbiditie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8(6):535-545. doi:10.1016/S2213-8587(20)30118-2.
首發丨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作者丨Cookie責任編輯丨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