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印象 | 128件/套遼代文物精品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
“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展出文物精品12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16件/套,包括一級文物76件/套,如陳國公主面具、駙馬琥珀瓔珞、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圖銀杯、彩繪貼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等重量級文物。展出的文物級別之高,種類之豐富,為近年來同類展覽之少見。
“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分為三部分展出吐爾基山遼墓、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溝貴妃墓、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包括金銀器、銅鐵器、陶瓷器、漆木器、絲織品以及瑪瑙、琥珀等。第一部分“草原帝國”,通過雞冠壺、馬具、捺缽用具等,重點展示契丹民族轉徙隨時、朔漠穹廬以及馬背民族的游牧文化特色,同時展現遼頗具特色的四時捺缽和五京的政治制度。
鑲玉銀鞓蹀躞帶、鞧帶
(這套用具可套在馬的臀部)
遼代(916-1125)
自遼代以來,'捺缽'一詞由行宮、行營、行帳的本義被引申來指稱帝王的四季漁獵活動,即所謂的'春水秋山,冬夏捺缽',合稱'四時捺缽'。第二部分“幽幽文明”,通過服飾類文物、文房用具、佛教文物以及著名遼墓出土文物等,展示遼在服飾配飾、文化娛樂、佛教信仰和厚葬習俗等方面的豐富內涵。(文房用具,契丹獨有器型。這件注壺將人、魚、龍、鳥等融為一體)
(高翅冠是契丹貴族婦女專用冠飾,冠鼎墜飾一尊元始天尊像,是契丹人受到中原道家思想影響的產物)第三部分“多元兼容”,通過陶瓷茶具、金銀器、玻璃器等,展示宋遼交往,尤其是澶淵之盟后文化互通的歷史,以及遼在草原絲路上留下的深刻印跡。(造型為典型的突厥風格,壺身有八幅中原文化孝子故事圖)(該茶斗造型、工藝具有唐代風格,紋飾為契丹常見的鴻雁紋,是中原地區與契丹民族文化相融的產物)展覽充分利用數量豐富的遼代壁畫營造形象生動的展廳氛圍,同時輔助展示和說明文物,可收“圖像和文物互證”之效。并有效運用三維技術進行重點文物的輔助互動展示,并結合動畫、紀錄片等多媒體手段生動詮釋有關主題。
鎏金高士圖銀杯與之對應的“高士圖”發光裝置(開光內高士作書寫、把酒、執扇、飲酒、奉缽、撫琴、閱書狀。杯沿、折棱、足沿及開光邊框均為聯珠紋飾,為薩珊王朝常用紋飾;而金銀器上裝飾顆粒狀聯珠為粟特風格。)常 設 展 覽
廣東歷史文化陳列
粵山秀水 豐物嶺南——廣東省自然資源展覽
紫石凝英——端硯藝術展覽
漆木精華——潮州木雕藝術展覽
土火之藝——館藏歷代陶瓷展覽
進 館 須 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