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顏釗 通訊員 李世偉 趙婷 鄧志偉
仰韶文化,舉世聞名。仰韶文化因其發現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
8月 22日上午,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啟動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距離上次發掘,已有 40年。
仰韶村遺址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和命名地,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在 2021年即將迎來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仰韶文化發現一百周年之際,啟動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可謂恰逢其時。
仰韶村遺址是黃河文化重要考古項目之一,也是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重要遺址之一。仰韶村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也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
1921年仰韶村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因此而得名。在國家積貧積弱背景下開始的第一次發掘,證實了中國存在非常發達的遠古文化,對“中華文明西來說”產生強烈沖擊。
1951年,新中國成立伊始,仰韶村遺址第二次發掘便啟動,是新中國成立后較早開展的考古發掘工作之一,此次發掘加深了對仰韶村遺址文化內涵的認識。
1980年至 1981年,仰韶村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是在國家改革開放后進行的,此次發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遺址的文化內涵,取得了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系。
可以說,近百年來,仰韶村遺址的歷次發掘是中國考古學誕生成長和發展以及考古學探索中華文明歷程、構建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縮影。同時,仰韶村遺址歷次考古發掘工作也與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息息相關。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發掘將完成以仰韶村遺址南部核心區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150平方米;完成仰韶村遺址中北部壕溝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 50平方米;分階段開展澗河流域系統性考古調查工作;整理年度發掘資料以及考古調查資料,完成相關項目工作報告的撰寫,并邀請文物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驗收。
“本次發掘將實現數字化、多學科、多技術相結合,體現新時代發掘考古工作的進步。”該負責人表示。
儀式由河南省文物局、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澠池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黃河考古研究院、三門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澠池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省文物局局長田凱、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慶志英、澠池縣委書記楊躍民等領導,以及市縣相關單位和發掘團參加啟動儀式。儀式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