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風濕免疫科門診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中老年患者 患者:醫生我關節痛 醫生:哪些關節痛? 患者:兩個膝蓋 醫生:活動痛還是休息也痛? 患者:活動痛,休息可減輕 醫生:可能是骨關節炎 患者:不是類風濕嗎? 不是所有的關節痛都是類風濕關節炎,對于中老年人、負重體力勞動者以及高頻率用手人群,關節痛要警惕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 臨床表現 1. 好發于膝、腰椎等負重關節和遠端指間關節,也可累及近端指間關節、足、肘、肩鎖、踝等關節; 2. 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活動后或負重可加重疼痛,休息可以緩解; 3. 疼痛關節可有腫大,以骨性膨大最為常見,特別是遠端指間關節受累時;亦可見關節積液、軟組織腫脹; 4. 活動時可有摩擦感或咔嗒音,膝關節炎易出現活動受限,關節“絞鎖”現象; 5. 可有晨僵,常小于30分鐘。 骨關節炎可能與這些因素相關 ◎ 高齡 — 年齡增長,軟骨細胞分裂增殖功能逐漸減弱;軟骨細胞合成軟骨蛋白多糖質和量下降。 ◎ 性別 — 50歲以前男女患OA的機率無明顯差異,50歲以后女性發病明顯高于男性約3倍。 ◎ 肥胖 — 肥胖增加了負重關節的負荷,此外脂肪細胞因子(瘦素、脂聯素、抵抗素)也參與骨關節病的發生。 ◎ 職業性過度使用 — 過度負荷或不協調運動可加重關節磨損。 ◎ 遺傳易感性 — 骨關節炎有家族聚集傾向;基因分析發現第二號染色體短臂上23~35區域基因突變與骨關節炎相關;骨關節炎還可能與負責編碼軟骨中Ⅱ型膠原的Ⅱ型前膠原基因(COL2A1)有關;有手的遠端指間關節Heberden結節的骨關節炎患者,其后代易發骨關節炎。 ◎ 外傷或感染損傷軟骨 — 促進炎性因子的釋放,如炎性細胞因子IL-29和趨化因子SDF-1。 ◎ 軟骨細胞內表觀遺傳學改變 ◎ 吸煙 ◎ 骨質疏松 ◎ 肌肉力量不足 檢查 如有條件,建議查紅細胞沉降率,CRP,RF和自身抗體等,目的是排除其他關節疾病。 治療 局部藥物:如外用NSAIDs制劑(扶他林軟膏等),可減輕關節疼痛,副作用較傳統口服NSAIDs小,但存在吸收和鎮痛作用不強的問題;再如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衍生物,這屬侵入性操作,存在感染風險,須嚴格無菌操作。 全身藥物:口服NSAIDs藥物抗炎鎮痛,改善病情藥物常用①硫酸氨基葡萄糖0.5 g,2次/d,連續6周或以上; ②雙醋瑞因50 mg 1-2次/d。 預后
又稱退行性骨關節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關節軟骨損害和關節邊緣骨質增生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常伴有軟骨下骨硬化、滑膜炎癥以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骨性膨大及活動受限,是人類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超過60歲的人群半數以上受到骨關節炎的影響。
骨關節炎的確切發病原因還沒完全搞清楚,但就現在的研究看來,與下面幾個因素有關系:
典型的骨關節炎行X線平片可見受累關節軟骨下骨質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和受累關節非對稱性間隙狹窄。
磁共振可以顯示早期軟骨病變(厚度變薄、缺失、骨髓水腫),半月板損傷及變性、關節積液、腘窩囊腫和韌帶病變等關節結構異常,用于排除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炎癥性關節病等疾病,有利于早期診斷。
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休息和控制體重,控制體重需要講究方式,不恰當的運動可加重骨關節炎,特別是膝關節炎,可考慮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藥物治療包括局部藥物和全身藥物兩種。
當患者非手術治療無效、病情影響正常生活時可考慮外科手術干預。常用手術干預措施有關節軟骨修復術、關節鏡清理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目的是減輕或消除患者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和矯正畸形。
骨關節炎是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年以上人群勞動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高齡、病情進展快、多部位受累以及有合并癥者預后較差。
作者:趙子矗 來源:武漢同濟風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