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

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全景漫游

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

2020年12月30日,深圳博物館聯合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辦的“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共展出76件(組)珍貴藏品,觀眾可體驗一系列多元化學習活動,并傾聽相關音頻節目。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5月23日。

此次展覽分為“孝文革新”“東都政治”和“文物歸來”三個單元,匯集了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院藏的76件龍門石窟相關藏品,同時結合古陽洞原真3D打印窟龕、龍門石窟全景漫游等,較為全面地描繪出龍門石窟魏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493年)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派出使節前往南朝學習先進的政治與文化制度,推行變更姓氏、改籍貫、通婚、著漢裝、說漢話等全面漢化的舉措。

開鑿龍門石窟是鮮卑政權云崗石窟佛教政治理念的延續。《魏書·釋老志》:“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于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與云岡石窟濃郁的西域風格不同的是,龍門造像風格更多接受南朝漢化的外形,采用受士族與玄學審美影響的南朝樣式,“清瀛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的維摩潔造像盛行一時,褒衣博帶式佛衣和秀骨清相之風成為主流,佛像多面容清癯,風清古峻,“似覺生動,令人懔懔,若對神明”。

古陽洞3D打印窟龕

在本次展覽中,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實施的古陽洞五座佛龕(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134號龕和高樹龕)也作為高科技展品在此次展覽中展出,五座佛龕的三維數據精度目前是國內最高的??茖W記錄和原真呈現了龍門石窟北魏佛龕錦繡般的美。


始平公造像龕 3D復制品

北魏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

高275厘米 寬248厘米 深120厘米

龍門石窟西山古陽洞北壁

該龕為一佛二菩薩三尊式組合,主佛著右袒式袈裟,肩外加偏衫,具有中亞服飾特征,二菩薩脅侍兩側。龕楣鐫刻華麗的瓔珞華繩,拱柱雕出承托的四臂力士,其形象可追溯至希臘神廟建筑中的柱像,下檻密雕西亞風格的纏枝紋圖案,具有犍陀羅高浮雕造型的濃郁風格;重層下檻內供養人造像則均著夾領小袖的鮮卑式服飾,由此可見在佛教藝術領域內西域文化與鮮卑早期文化的融合現象。龕右側造像題記則為標準的魏碑書法。

楊大眼造像龕 3D復制品

北魏(386~534年)

高275厘米 寬228厘米 深120厘米

龍門石窟西山古陽洞北壁

該造像龕為尖楣圓拱形,龕內雕刻一佛二菩薩,主佛著西域式佛衣,施禪定印,結跏趺坐,背光含有坐佛、飛天、火焰數層裝飾內容。雕刻手法凝重遲滯,郁郁沉靜,具有鮮明的犍陀羅藝術遺風。殘存主佛臉型瘦長,略呈微笑狀,屬于典型受南朝影響的“秀骨清像”式風格。龕楣中間淺雕廡殿頂屋形建筑是典型的漢地裝飾題材,反映了遷都洛陽后北魏佛教藝術接受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龕主楊大眼是北魏名將,此龕乃其為孝文帝祈福所造。

魏靈藏造像龕 3D復制品

北魏(398~534年)

高275厘米 寬244厘米 深120厘米

龍門石窟西山古陽洞北壁

此龕與楊大眼龕一樣具有濃厚的犍陀羅藝術風格。本尊背光間刻有最早出現于龍門的維摩變造像,維摩居士手執塵尾,彈指論道,反映了南朝玄學形象的維摩潔為北魏社會所崇尚。龕楣刻牽華繩童子像十一身,其淵源是古希臘、羅馬的花童圖像,自犍陀羅藝術轉化而來。龕中間飾龍紋與獅子。龕下檻內供養人造像作褒衣博帶的漢族服飾,亦民族融合與南北文化交融的體現。龕右側造像題記亦為魏碑名品之一。  

134號造像龕 3D復制品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275厘米 寬220厘米 深120厘米

龍門石窟西山古陽洞北壁

此為尖拱形龕,龕內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裝飾盡管仍含有坐佛、飛天、火焰等犍陀羅藝術色彩元素,但釋迦主尊已改著褒衣博帶的雙領垂肩式佛衣,下擺密褶稠疊。龕楣正中有一尖拱二佛龕,佛像也著褒衣博帶式袈裟。此為孝文帝漢化改革后龍門造像服飾的一代新風,表明北魏造像進入了全面漢化的時代。這很可能是接受了南朝文化與佛教藝術的影響。

【 展覽簡介

龍門石窟位于九朝之都洛陽南郊,所處之地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河流淌其間,故又稱“伊闕”。唐代白居易稱:“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也是中國魏唐時期皇家石窟藝術的最高代表。 

龍門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與全面漢化改革之際,核心為魏唐兩代皇室的大規模營建,此后也有零星開鑿。北魏皇室貴族開鑿的古陽洞、賓陽洞彰顯了北魏晚期的中西交流與民族大融合,唐高宗與武則天營造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則代表了唐代石窟的最高藝術水平。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以及褚遂良書丹的《伊闕佛龕之碑》也是書法之瑰寶。龍門石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古政治、經濟、宗教以及中西交流、文化融合、藝術變遷等諸多領域的歷史發展。

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300余座,造像11萬余尊,星羅棋布的石窟南北綿延長達1公里,堪稱一座瑰麗無價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寶庫。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0年既是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本次展覽既是為此盛事獻上的文化大禮,也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發展的重要項目,同時又是深洛兩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新起點。

【 部分參展文物 】


菩薩頭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40厘米 寬21厘米 厚9厘米

1988年龍門石窟西山火燒洞前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像束發,身半側,面型細窄,眉眼高挑,鼻梁挺直,胸飾項圈,肩掛披巾,右手執蓮于右肩前,儀態嫻雅,屬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后流行的秀骨清像風格。


菩薩殘像

東魏至北齊(534~577年)

高48厘米 寬15厘米 厚9.5厘米

1988年龍門石窟西山火燒洞前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像有殘損,雙手合十,身飾帔帛,下身著裙,衣紋簡練,勁挺流暢。菩薩左腿作曲膝前行狀,跣足而立,體態頗具動感,具有西域風格,或是東魏晚期至北齊初年之作。


菩薩頭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19厘米 寬11.5厘米 厚8.5厘米

1987年龍門石窟西山火燒洞前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面目俊秀含蓄,呈閉目沉思瞑想之態,頭戴寶冠,冠中間飾一自空而下的飛天,兩側為相對的飛天,裝飾極為獨特,表現出北魏晚期的清秀風格,雕刻精湛。


寶冠佛坐像

初唐(7世紀末至8世紀初)

像高239厘米 寬162厘米 厚104厘米;底座高87厘米 寬168厘米 厚121厘米

龍門石窟東山擂鼓臺南洞中央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佛坐像是后期自其他寺院移入, 20世紀初即置于龍門東山擂鼓臺南洞地面中央的方形束腰須彌壇上,2005年移出。佛像戴寶冠,飾右旋螺發,冠上飾蓮花、寶珠、祥云等紋飾;著外來風濃郁的袒右袈裟,飾項圈臂釧,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降魔印,結雙跏趺坐于方形須彌臺座上;須彌座束腰部雕刻天王像。寶冠如來是初唐擂鼓臺三洞的著名造像,學界多稱為大日如來(一說為釋迦成佛瑞像)。造像莊嚴華麗,氣勢恢宏,雕刻盡顯初唐佛像剛強雄健之姿,同時又是西方佛教新思潮新風格影響下的密教造像風格。

7世紀左右,大乘佛教在不斷吸收融合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全新的佛教流派-密教,佛教圖像藝術由此更加變化萬千。隋唐時期,佛教掀起第二次東傳熱潮,諸多外國來華傳教僧與漢地西行求法僧獲得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大力支持,翻譯了大量密教陀羅尼經典并流通傳播,“神變”思想濃郁與形象豐富多元的密教藝術興起,菩薩裝大日如來、五方佛像與十一面觀音、六臂如意輪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變化觀音形象以及三頭六臂忿怒明王等圖像逐漸流行。

據盛唐著名天文學與佛學家僧一行整理的《大日經疏》卷四載:“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蓮花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身,如閻浮檀紫磨金色,如菩薩像,首戴發髻,猶如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被綃縠衣?!贝思堥T寶冠佛像與經疏所載佛像特征頗為相似,或為密教主尊大日如來佛。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有菩薩裝飾的寶冠佛像三尊,原皆屬于龍門附近的某寺院,此像即為其中之一。20世紀初,此像已由附近寺院移至龍門東山密教洞窟擂鼓臺南洞中央。三座造像皆莊嚴華麗,形體高大,氣勢恢宏,雕刻盡顯初盛唐佛像剛強雄健之姿,同時又是佛教新思潮新風格影響下的密教造像藝術。此類寶冠佛圓雕造像與龍門石窟擂鼓臺北洞(第5窟)高浮雕主尊寶冠佛像基本相似,此窟內前壁南北側雕有八臂觀音、四臂十一面觀音各一尊,顯示了密教神變思想與圖像藝術的影響。此外龍門石窟還有初唐時期的千手千眼觀音像,也反映了密教信仰與藝術在龍門的傳播。


佛坐像

唐(618-907年)

像高120.5厘米 寬82.5厘米 厚58厘米 ;底座高60厘米 寬97厘米 厚69厘米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佛像結雙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蓮座上,雙手殘斷,當作說法印。采用唐代佛像常用的螺發高肉髻,臉頰豐滿圓潤,著通肩式袈裟,裙裾覆垂于臺座,衣紋流暢而有韻律感,蓮瓣寬厚飽滿,刀法剛勁。整體雕刻精湛,成熟穩重,體現盛唐時期的雍容典雅與宏偉氣勢。


佛半身像

唐(618~907年)

高29厘米 寬23厘米 厚10厘米

2000年龍門石窟西山奉先寺遺址出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造像高肉髻,渦旋紋發。眼神含蓄,頰部豐滿,面容文雅莊嚴。身著圓領通肩大衣,從右肩向左肩圍繞,應為盛唐時期作品。


優填王造像

初唐(7世紀中后期)

高114厘米 寬54厘米 厚41厘米

1980年龍門石窟西山敬善寺洞附近發現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優填王像相傳為古印度賞彌國的優填王因思慕釋迦佛而以旃檀造釋迦像,玄奘摹刻該旃檀像并帶回大唐,主要流行于初唐七世紀中后期,是初盛唐時期中西文藝交流的一個重要例證。此尊優填王瑞像高肉髻,身著薄衣右袒,倚坐在素面方座上,雙足踏在蓮臺上。這種造像多與窟龕分開制作,像成后置入,因此絕大多數被盜,現存甚少。造像薄衣貼體,衣紋極簡,具有印度笈多式風格。


弟子像

唐(618~907年)

高81厘米 寬25厘米 厚26厘米

2000年龍門石窟西山奉先寺遺址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弟子像主要指佛左右兩側的迦葉與阿難兩弟子。唐代弟子像一般都具有濃厚的寫實主義風格,形神俱佳。該弟子頭部殘損,身著通肩袈裟。雙手攏于腹前袖中,立于仰蓮束腰蓮臺座上。


觀音菩薩像

唐(618~907年)

高71厘米 寬34.5厘米 厚34.5厘米

2000年龍門石窟西山奉先寺遺址出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殘損,頭頂高髻,發辮披肩,臉頰豐滿圓潤,身繞帔帛,項飾、瓔珞華麗,腰間束大裙,半跏坐于束腰蓮臺座上。寬大輕薄的裙裾覆垂于蓮臺,衣紋簡約有韻律。腰部細窄而勻稱自然,空間感表現得極為緊湊。從體態來看,整體上成熟穩重,又彰顯盛唐的雍容自信與恢弘氣度。


大勢至菩薩像

唐(618~907年)

高86.5厘米 寬44厘米 厚45厘米

2000年龍門石窟西山奉先寺遺址出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面部豐滿圓潤,肌肉寫實,身飾項圈、帔帛與瓔珞;腰束大裙,腰部細窄而鼓腹,半跏趺坐于束腰蓮花臺座上。寬大輕薄的裙裾覆蓋蓮臺,衣紋簡練流暢,蓮瓣剛勁有力,呈現了盛唐雍容華貴的菩薩姿態。該菩薩發髻中間飾寶瓶,可知此尊是與觀音菩薩相對應的大勢至菩薩,與主尊阿彌陀佛并稱為“西方三圣”。半跏趺坐姿(或曰“舒相坐”)菩薩形象很可能也是玄奘傳來的新樣式之一,更具自由張力與世俗化特性,初唐時開始流行。


菩薩頭像

唐(618~907年)

高65厘米 寬41.5厘米 厚27厘米

2000年龍門石窟西山奉先寺遺址出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像半身殘損,戴頭箍,面相飽滿方圓,雙目低垂,神態典雅,充滿靜謐與莊嚴氣象,雕刻精湛,是一件具有極高藝術水準的盛唐造像作品。


菩薩殘像

唐(618~907年)

高69.5厘米 寬40厘米 厚24厘米

龍門東山擂鼓臺區窟前建筑遺址出土龍門

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殘像細腰鼓腹,佩華麗瓔珞,兩道帔帛垂于腹部和膝上,身姿婀娜。腰間衣帶穿環結花結。膝蓋處刻畫出U形衣線。整體殘像佩飾衣紋雕刻流暢,具有超強的寫實性與藝術感。


寶冠菩薩頭像

唐(618~907年)

高17厘米 寬13.5厘米 厚11厘米

2008年龍門石窟東山擂鼓臺區窟前建筑遺址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菩薩頭像面容豐滿,雙眼低垂,頭戴寶冠,冠下飾聯珠紋,神態靜寂莊嚴。

根據學者研究,該寶冠菩薩頭像樣式比例與擂鼓臺第三窟主室龕壁上菩薩像基本一致,應是初唐密教造像,有可能鑿取于此(右圖)。這類像究竟是菩薩像還是佛像,學界仍存有爭議。


踩夜叉天王殘像

唐(618~907年)

高42厘米 寬29.3厘米 厚18厘米

1987年龍門石窟西山火燒洞前出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天王殘存下部鎧甲一角、護腿與著靴,仍能感受到天王的颯爽英姿。夜叉左手托天王足,兩肩承重,半跏坐于石臺上。怒目圓睜,頭發倒豎,筋骨突出,顯示出竭力支撐天王的緊張感,具有濃郁的寫實主義手法。此與奉先寺第1280窟南壁東端佛龕的踩夜叉天王像相仿。


金剛力士像

唐(618~907年)

高136厘米 寬54厘米 厚26.5厘米

1953年龍門石窟西山路洞前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尊力士造像為典型盛唐作品。頭上綰髻,額頭中央隆起,上身筋骨暴起,下身裙裳飄動,呈怒目圓睜之狀,給人以摧破的氣勢感。這種造型與武則天后期開鑿東山蓮花洞(第2211窟)及高平郡王洞(第2144窟)力士像接近。龍門石窟力士造像多塑于窟外兩側,形象十分豐富。


四佛造像塔段

唐 大中四年(850年)

高59厘米 直徑60厘米

1989年龍門石窟西山賓陽洞附近出土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塔段是為洛陽圣善寺僧懷則位于龍門天竺寺東北的墓地所立的幢塔基座,由門人比丘紹明造立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塔段為矮壯圓柱體,形制中西風格結合。塔段上部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輪金剛陀羅尼經》《心中心真言》和《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下部四面鑿尖拱形造像龕,龕間線刻菩提樹。正面龕內雕中央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右為胡跪捧蓮供養菩薩,龕外兩側各刻披鎧甲雙手按劍立于須彌山石座上的天王。左側龕內為西方凈土世界阿彌陀佛;右側龕內刻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背面龕內刻未來佛彌勒。


佛頭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32厘米 寬14厘米 厚12.5厘米

原龍門石窟西山古陽洞高樹等造像龕佛頭

2005年10月回歸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佛像頭部表面局部有銹蝕,頭上高肉髻,波狀發紋,眉間有白毫相,臉型修長,五官清秀,刀法剛健有力,頸下保存一部分斜披袈裟之襟緣,系北魏后期龍門佛教造像藝術“ 秀骨清像”的范例。20世紀初期被盜鑿,運往法國,后流落比利時,1991年由美籍華人陳哲敬收藏。1992年經專家確認為古陽洞北壁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造像龕主尊的頭部,該龕造像題記為龍門二十品之一。


摩訶迦葉羅漢像

初唐(618~712年)

高85厘米 寬56厘米 厚7厘米

原龍門石窟東山看經寺洞南壁羅漢像

2001年4月回歸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迦葉像高鼻深目,顴骨突出,闊嘴大耳,寬袍大袖,衣紋清晰,雙手持蓮。據研究,此像為龍門石窟東山唐代看經寺(第2194窟)南壁西起第一身羅漢,為佛弟子迦葉像。該造像于1936年到1940年之間被盜,幾經流轉,1978年由加拿大收藏家赫爾曼·利維捐贈給加拿大國立藝術館。2001年加拿大國立藝術館決定將此被盜迦葉像無償送還中國,這是龍門石窟通過國際合作渠道回歸的第一件流散珍貴文物。


佛頭像

唐(618~907年)

高43厘米 寬26厘米 厚19厘米

2005年10月回歸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尊形體碩大,表面風化嚴重。面容飽滿,眼半閉斜上,嘴含微笑,蘊涵寂靜,屬于龍門石窟盛唐時期典型的雕刻風格。盛唐為龍門石窟開鑿鼎盛期,雕塑藝術價值極高,龍門盛唐時期的佛首盜損嚴重。目前龍門盛唐時期大型立佛、坐佛40多尊,大多有身無首。


觀音菩薩頭像

唐(618~907年)

高37厘米 寬17厘米 厚16.5厘米

原龍門石窟西山火頂洞主尊左脅侍觀音菩薩頭像

2005年10月回歸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該尊造像頭頂挽高發髻,髻前飾化佛,臉型豐腴適中,五官勻稱,神態靜穆端莊。20世紀30年代被盜,20世紀80年代美籍華人陳哲敬收藏,1992年確認位置在第1524窟(火頂洞)北壁,是正壁主佛的左脅侍菩薩,堪稱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


珪和尚功德幢

唐 開元十三年(725年)

高136厘米 直徑43厘米 面幅寬11.5~12.5厘米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始平公造像題記?拓片

北魏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

長89厘米 寬39厘米

龍門石窟西山古陽洞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刻于古陽洞北壁,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書,記錄了比丘慧成為亡父造像的緣由及其愿望。乾隆年間金石學者黃易將其置于龍門造像題記之首。該題記界格方嚴,陽文鐫刻,在歷代石刻中十分罕見,書法于樸茂之中見透達,于剛健之中見秀逸。


信息來源:深圳博物館

掃描二維碼,即可訂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龍門石窟介紹
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龍門二十品
中原河南:再訪龍門石窟(葉平)
龍門石窟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景區講解詞
洛陽市名勝古跡簡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登封市| 施甸县| 贞丰县| 大冶市| 湖南省| 峨眉山市| 宁德市| 沁水县| 呈贡县| 色达县| 农安县| 石屏县| 阿鲁科尔沁旗| 沿河| 太仓市| 富平县| 锡林郭勒盟| 衢州市| 共和县| 绥中县| 驻马店市| 南部县| 昔阳县| 乌拉特后旗| 九台市| 富锦市| 滨海县| 浦县| 工布江达县| 赣州市| 万山特区| 新宾| 黎城县| 肇州县| 茶陵县| 永新县| 大足县| 揭西县| 西丰县|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