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財務詭計》、《金融數智化未來》、《社群化》、《長期主義價值共生》、《道德經說什么》、《卡夫卡日記》、《氣球上的星期五》、《活著本來單純》,這是今年所讀的第29~36部書,主要寫《財務詭計》的讀書筆記。
翻開《財務詭計》的那一刻我是充滿驚喜的,因為我自從通過注會以來就想要一本財報造假案例集。然而此類書籍在市場上甚少,而看豆瓣的評分就知道,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在財務報表分析的路上,大家水平參差不齊,容易陷入眾口難調的困境。就拿《財務詭計》來說,豆瓣的短評說太難或者太簡單的都有。更有一些人在糾結翻譯質量,說專業術語沒有按照我國習慣來翻譯。其實你要是真考過注會就知道,官方教材的翻譯質量才是慘不忍睹,特別是審計教材中把“報表誤差閾值”翻譯成“財務報表的重要性”,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實,有書看就不錯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后都是自我摸索的過程。就我個人而言,讀了50來頁就在論壇會計群和東奧六科群作了推薦。它做為官方課本的補充再適合不過,充分證明了課本上再小的一個考點,實務上都是有人拿來鉆過空子。做不對真賬和做假賬之間只有一線之隔,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我大概就講下原理,也算獻丑吧。
本書有200多個案例,分為四部分,對應的是會計準則四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和合并報表。大家所謂的讀報表,也就是這四張。其中利潤表最為關鍵,因為評價某個公司的前景主要是看它的盈利能力,歸根結底就是利潤。而現金流量表次之,利潤表是根據權責發生制編制的盈利表,而現金流量表是根據收付實現制編制的盈利表。兩者互相對照。之后便是資產負債表,讀資產負債表主要是關注某些關鍵指標。最后是合并報表,企業合并在會計上的處理復雜繁瑣,所以容易出現貓膩。就像序言里夏草所舉的A股案例,某股東控制了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產業,通過名股實債的方式把中游產業賣給關聯方,把上游和下游產業打包上市。從此以后,上市公司和中游企業之間可以隨意輸送利益。左手倒右手。
先講利潤表,利潤表的構成其實很簡單:收入-成本=毛利;毛利-費用=營業利潤;營業利潤-非正常損益=利潤;利潤-稅=稅后利潤。通常用來評價一個公司盈利能力的是營業利潤,因為營業利潤反映日常經營損益。比如制造公司賣了一棟樓賺了幾個億,就屬于要剔除出去的非正常損益,因為不見得年年都有樓賣。營業利潤的意思,就好比一個鞋廠今年賣鞋賺了五千萬,那么明年賣鞋大概率也是能賺五千萬。那么管理層要改利潤表,顯得營業利潤大幅提成,好拿到董事會許的業績激勵,無非三種方法:第一種,過早確認收入或者確認虛假收入;第二種,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續性的活動來推高利潤;第三種,將當期費用推遲到以后期間確認或者使用其他方法來隱瞞費用或損失。
關于第一種,就要解釋收入確認問題,這也是會計上一個恒重點。會計報表是權責發生制,并不是說形式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可以當做貨物已經賣出去,在報表上記一筆收入。而要實質上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才行,也就是“權利義務兩清”,這叫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舉個最簡單的賣貨的例子,甲方把一批貨作價5000萬賣給乙方,乙方就算收了貨,甲方都不能立即記5000萬收入。因為根據歷史估計會有1%的殘疾品退貨,所以只能記4950萬收入+50萬退貨準備金。這50萬退貨準備金要到保質期滿沒有發生退貨才能記到收入。這個“權利義務兩清”的模糊性就帶來很多造假問題。
首先,比如客戶每年都要訂一批貨,管理層年末做報表時一看利潤不夠,就在年末把明年的貨提前送去客戶,這批貨按照合同是在明年才“權利義務兩清”,但他把收入給記在今年報表上。可是這樣一來客戶倉庫也不夠放就不收貨,于是管理層靈機一動,自己租個倉庫,把客戶明年的貨運去這個倉庫,就假裝已經把貨賣給了客戶,給報表上記上了筆收入,明年的業績就挪到了今年。再比如建筑企業是按照百分比法記錄的收入,因為建筑施工延續好幾年期間比較長,所以允許每年按總價的百分比入賬。于是有的管理層腦袋一拍,從今天起按照百分比記賬法記賬,應該記在明年的業績,就按照百分比給劃歸今年一部分。這都是提前挪業績的方法,只要今年業績激勵到手,管理層明年拍拍屁股走人。
再舉虛構收入的例子。比如管理層年末做報表時一看利潤不夠,跟客戶商量,我這里有很多貨,給你永久隨時退貨的權利,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既然你倉庫放不下,那就放在我這里。這種方法其實很明顯不符合“權利義務兩清”。只是走了一個賣貨的形式,管理層就能在報表上虛構一筆收入。這種做法收不到錢,看現金流量表的時候很容易被戳穿。于是管理層去找銀行,我這批貨賣給你,半年后我再高價回購。這實質并不是賣了批貨物給銀行,實質是辦了一筆抵押貸款,報表上記短期借款。但是管理層說,你看貨物出去了,錢也進來了,于是在利潤表上加一筆收入。美國保險業以前經常把融資玩成投保,比如今年業績不夠,保險公司先掏錢賠給你,然后你在未來三年補齊保費。當然,保費總額大于賠款。
再來談談第二種,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續性的活動來推高利潤。前面也說過,非正常損益不能記入營業利潤,因為它不屬于正常業務,無法持續發生。非正常損益一般包括哪些呢?比如賣地、賣廠、賣金融資產。當管理層發現業績不達標,但是公司有著很多優質資產,就開始動歪心思。當年500萬買來的地,現在市價5000萬,那么把地賣了,想辦法把這筆利得記入營業利潤。這么做過于粗糙,書里的案例是:地值5000萬,甲方把地按照3000萬賣給乙方,約定乙方未來幾年要以高于市場價從甲方進貨。那么,賣地的利得就轉成了未來的經營利潤。另一種方法是利用資產重組把虧損的業務給剝離出去。如果虧損的業務留在手里,當年的虧損就會計入營業利潤。如果資產重組把業務給出售,當年的虧損就成了非正常損益。因為把虧損的業務打包賣了不算作經常發生,但是業務如果在手里,虧損算經常發生。
再來看看第三種,將當期費用推遲到以后期間確認或使用其他方法來隱瞞費用或損失。收入-成本-費用=營業利潤。調整公式使營業利潤 增加的一種方法是增加收入,另一種則是減少成本費用。這里我們要明白一點,資產是費用的一種形式。費用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立刻計入的經營支出,另一部分是資產分期折舊攤銷計入費用。比如買個電視機一萬塊,可以用十年,每年就要分攤一千折舊計入費用。所以資產就是未來的費用(這點理解遞延所得稅的關鍵),所以把支出計入資產就是把費用挪到將來,也就是將來的營業利潤提到現在。所以有關資產和費用的劃界乃至資產分攤進費用的速度都大有文章可做。
最簡單的減少費用的方法就是把費用劃進資產。舉個例子,當年某個港口企業就是這樣,問管理層錢都花費在哪里了?回答道都成了基建,劃進了資產項目。再問管理層資產都在哪里。答我們是港口企業,資產都在水下,不信你自己下海查。這在徹底暴雷前幾乎無敵。在資產和費用的邊界中做手腳還有一種就是延緩折舊攤銷。本來一萬塊的電視機攤十年,每年攤一千塊,現在我攤二十年,每年攤五百塊,就硬生生擠出500塊利潤。
減少費用第二大常用手段就是操縱準備金。來講下什么是準備金。很簡單,客戶跟公司買一堆貨沒付錢,賒賬上,就叫做應收賬款。應收賬款和收入同時產生,是“權利義務兩清”后的債權關系。就好比你用花唄隨便上淘寶買東西,之后一起結賬。但是既然是債,對方就有可能還不上,用花唄也可能爆卡,有的人三年也不還就是壞賬。所以會計準則規定,要按照歷史數據估計收不回來的數提取準備金。這筆準備金是信用減值損失,屬于費用,抵減利潤,浮動管理。于是管理層在需要業績時,會說以前壞賬估計多了,這筆錢我尋思一定能收回來,所以把減值損失轉回,擴充利潤。
最后關于利潤表,財務作假也未必全都是虛增業績,想要藏業績的也有。比如今年業績已經考核達標,那么多余的利潤,就要想辦法留到明年算業績。又比如今年發了一筆橫財,如果全記入報表,把股東預期拉的太高,年年發橫財又不現實,所以要把業績平滑下。具體操作就是把上面說的虛增利潤的方法反著來,把當期利潤推遲到以后期間確認或者把未來費用確認在當期。虛減利潤一般比虛增利潤還要難查,因為審計的重點就是針對虛增利潤,原本會計記賬原則的“謹慎性”就是鼓勵管理層少夸大業績。最簡單也是正大光明的方法就是提取減值準備,在以后期間轉回利潤。大樓、機器、貨物、賬款無不可減值,甚至還可以通過不斷地重組業務來減值。
看完了利潤表,接著看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四個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公司現金的進出。現金流量表是利潤表的輔助表,如果看到一家公司利潤蹭蹭蹭得往上竄,現金流量反而萎縮,那么就需要謹慎對待。現金流在現金流量表中被分為三種,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和利潤表的營業利潤一樣,主要還是觀察經營活動現金流,這是企業日常業務的流水。籌資活動現金流是和股權人、債權人來往的錢。投資活動現金流是購買出售業務比如廠房或是金融資產之類的錢。而現金流量表的乾坤大挪移同樣是打破經營活動現金流和其他活動現金流的邊界。第一種:將籌資活動現金流入歸類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第二種:將經營活動現金流出歸類為其他活動現金流出;第三種:使用非持續性的活動來提高經營活動現金流量。
首先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將從銀行的籌資偽裝成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就像上面講虛增收入時提到的,明明是一筆從銀行貸來的貨物抵押借款,同時也是籌資款。但是偏偏在利潤表上記成收入,同時在現金流量表上記成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虛假的收入往往就意味著虛假的現金流。當然也可以憑空創造一筆現金流。比如公司手上正有一筆客戶的應收款,在做報表前無法回款。公司就可以把這筆應收“賤賣”給銀行,提前獲取現金流。這里的“賤賣”之所以要打引號,因為這筆應收如果銀行最終收不回來,還是從公司追這筆錢。所以,這本質是一筆憑空產生的借款,是籌資現金流,但是卻被當成提前收回的貨款,成了經營現金流。
第二種方法,是將經營活動現金流出歸類為其他活動現金流出。這點就和減少費用的手段一樣,把費用劃為資產的同時,現金流也從經營現金流出成了投資現金流出。手段比較粗糙的管理層會直接把采購款進行資本化,把報表上的成本一欄記做資產。比較聰明的管理層會進行回旋鏢協議,在購買對方業務的同時,出售自己產品給對方。這樣就多了一筆經營現金流出,少了一筆經營現金流出,購買資產屬于投資現金流出。
第三種方法,使用非持續性的活動來提高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比較克扣的管理層會延遲支付供應商貨款,加速回收客戶貨款,或者減少采購來從牙縫里省經營現金流,這無異于飲鴆止渴。而膽子大的管理層會把非持續的一次性現金流算做經營現金流。書中的例子就是把打官司所得的一次性賠款記為經營現金流入。
說完了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我們來看看資產負債表。書里的原話并不是資產負債表,而是“關鍵業績指標”。關鍵業績指標有兩種,一種是原有的資產負債表上的簡單運算,比如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資產負債率;一種是某些行業獨有的關鍵業績指標。我大概總結了下,就是別相信任何管理層提供的運算,除非由你自己通過報表計算驗證。很多時候管理層會在運算中加上許多的自定義規則,就算是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會如此,管理層會把應收票據給剔除計算(財管重要考點,應收票據不得剔除)。非官方的行業關鍵業績指標我就不多講,主要介紹下資產負債表指標。
關于可歪曲的資產負債表指標,書里提到了四種:通過歪曲應收賬款指標來掩蓋收入問題;通過歪曲存貨指標來掩蓋盈利性問題;通過歪曲金融資產指標來掩蓋減值問題;通過歪曲負債指標來掩蓋流動性問題。判斷是否良好回款主要是用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這個指標,是(應收賬款+應收票據)*360/收入,周轉天數越短,說明流動資金使用效率越好。而存貨的不正常增加可以視為產品滯銷。金融資產要關注減值的變動。負債指標要關注久期。要強調的是,財務指標分析需要經過行業橫向對比和時間縱向對比,單獨看財報是看不出什么情報。
最后來談談合并報表,書里叫做并購會計。合并財務報表是注會會計的超難點和超重點,也是整個注會會計最復雜繁瑣的地方,學會了就有25分。在合并報表中同樣可以虛增收入和利潤 、虛增現金流量和操縱關鍵指標。這里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關于虛增收入和利潤方面:在并購發生前,在雙方合意下,可以指示被并購方刻意壓低業績,以造成并購后的井噴現象;在并購發生時,并購方可以把大量經營虧損轉嫁成付給中介公司的管理費用,從而避免虧損影響到營業利潤;在并購發生后,并購方可以大量轉回被并購方的準備金,從而提升利潤。而關于虛增經營現金流方面。首先,并購方買下被并購方的目的不僅是業務,還附帶著業務中的許多存貨。這些存貨的購入本來應該被記成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現在卻成了投資活動現金流出。而有些被并購方的存貨可以立即出售,這就憑空多了一筆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而之前存貨的采購成本在并購時同樣成了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再加上面所說的,用高價購買業務換取高價出售存貨。比如,對方的子公司值5000萬,我8000萬買下來,從此以后對方要連續幾年高于市場價從我這里進貨。投資現金流出就換來了持續經營現金流入。最后關于操縱指標,巴菲特曾說過,擁有這么多子公司的伯克希爾哈撒爾能做出任何想要的指標。
《財務詭計》的讀書筆記就寫到這里,這本書推薦從事財會工作的朋友閱讀。如果感覺讀書筆記寫的很爛,那僅僅是我寫的不好,書還是值得推薦。
《金融數智化未來》
本書非常明白的介紹了金融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方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總的來講,傳統金融由于舊代碼和監管問題,像大象一般轉身困難,無力拓展邊界。金融科技則輕裝上陣,占領山頭,為客戶打造更具時代意義的服務。最后,做大了的科技公司對于金融業務如同群狼環伺,時刻準備跨界競爭。事實上,這三種公司都僅立足于價值鏈中的某一環。比如傳統金融固守業務,金融科技占領服務,而科技公司壟斷接口。到底誰能在未來脫穎而出,就要看誰能打造出真正的“生態鏈”。未來是“聚”的時代,看誰能把握住這股“聚勢”成長為生態平臺,其實螞蟻金服已經做到了。而它今年也同樣遇到了在書中提到的不可繞過的問題,也就是監管。實際上,金融監管只是比較突出的方面,臉書和谷歌2月同樣面臨澳大利亞的監管政策,這也是科技發展的繞不開的未來。
《社群化》
作者在序里說到:“如果你發現一個社群充滿了精明、花哨、圓滑、江湖等味道。那么這一定是個偽社群,真正的社群是什么味道的呢?他一定是專業、正直、誠實、務實、創新、勤奮以及細致的。”我想不用讀完整本書,就能夠判別酣客社群的味道了,的確是中年領導喜歡的那款。祝愿酣客社群未來兩個五年保持增速倍,到時候即使全世界喝白酒的愿景可能都還達不到,在我國也差不多可以取代茅臺龍頭老大的位置。書里有一點我覺得寫的特別實誠,就是粉圈的主要構成是小白粉,這的確是財富密碼。還有,這書的紙特別好。
《長期主義價值共生》
從四篇序言到十章正文的作者來頭都很大,但對所涉企業經營模式的評注難免還是有霧里看花的感覺。不過,想來這些企業也沒空自己作史。企業能在競爭中保持長青自然有其堅持不變的地方,這也是該企業的原始立足點,或者說“初心”。而在這個信息時代,交互的邊界不斷的變廣,價值的共生僅僅在數字時代又掀起另一場生態圈的跑馬圈地。就“初心”來講,方太是設計,新希望是投資,晶澳是環保,飛鶴是品控,長城是社群,安踏是品牌,德龍是精益,均勝是整合,大宋官窯是文化,金發是標準。雖然其中有一些并算不得“初心”,但卻是企業如今計劃要做的堅守。就“共生”來講,另一位友鄰講的很對,90年代消費者至上,營銷與品質兩手抓;00年代重生態,員工、股東、供應商齊借力;10年代數字化革新,借“勢”將生態圈打造成大平臺。
《道德經說什么》
摘幾句座右銘吧。“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卡夫卡日記》
讀卡夫卡是自省的過程。日記表明了卡夫卡的思維模式存在著極大的跳躍性,類似“精神病人思路廣”。所以我一直好奇,他怎樣把自己的思維模式拉回到正常世界。現在看來,應該是寫作。寫作迫使卡夫卡把他的那些“思路廣”按照正常邏輯給串聯起來,久而久之,在文字的交互中適應了現實世界。其實,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閱讀寫作的初始動機只是為了壓制住沒來由的焦慮感罷了,這是我獲取多巴胺最廉價的渠道。當然我的才華和卡夫卡相比是泥云之別,一部分原因是我已從夢中完全出來,而日記表明卡夫卡的日常狀態就是沉淪在夢中,看似浪漫實則驚恐。在醒著的幻境里,周圍的人和事無不充滿荒誕,而反饋卻無時無刻不在表明,“小丑竟是我自己”。孱弱的自我被現實的車輪不斷軋過,卻對自己為何會受到如此對待完全莫名奇妙。“我一輩子沒有做過壞事,為什么這樣。”
《氣球上的星期五》
凡爾納式的流水線在處女作已經初見端倪,一位智力型的博物學家或者領導者,異想天開并勇氣可欽;一位敏捷型的獵人或是向導,武勇過人卻頑固倔強;再加上一位耐力型的仆從或是學徒,負重打雜偶爾還拖拖后腿。而至于凡爾賽式的科幻,大概就是初中化學實驗的水平,然而對當時的人們如同魔術一般的新鮮。在閉塞的時代,人們就是喜歡來一點刺激,就算是吃個瓜也好。所以博物學家在當時多么得受人歡迎啊。這份尊敬驅使著博物學家向一個又一個秘境探索。而所謂的探索秘境,其實就是入侵原先有原住民的土地罷了。這股精神傳遞下來,就成了所謂的“自由航行”權。“自由航行”這個詞對于西方人神經的刺激,源自他們的集體無意識。只不過,過于蠻橫。
《活著本來單純》
差不多重新讀了一遍豐子愷,因為本書包含《無寵不驚過一生》的全部文章,半年前讀過。老實說,對于我這種渾渾噩噩的人,上次讀書還不能十分get到點。而如今再讀就好多了,一開始還沾沾自喜是因為境界到了。現在想來,應該是年齡到了吧。散文不夠激昂,又不夠新鮮,想來是引不起青年人的興趣,也就如今躺平的中年人狀態才能欣賞其中趣味。不得不說,豐子愷頗有君子之風,于逃難日仍然記載孩童視角。正如孔子所言,“造次應如是,顛沛應如是”,赤子之心常在。而最喜歡的是他蹲在水門汀上看螞蟻搬鍋焦那篇。想到我小時候也喜歡看螞蟻獵蟲,寫了篇萬能作文,正能量的題目都可以往上套,結果被老師訓斥一番,不禁莞爾。賞螞蟻的樂趣也就住過城中村的人能夠理解,如今00后應該體驗不到了,他們要是讀了這篇文章,多半又成了符號化理解,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