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雙魚瓶(南京博物院國寶)
高23厘米
根據推測,這只唐三彩雙魚瓶可能是仿造某一件金銀器的造型打造出來的,在瓶子的兩邊有一個可以掛繩子的地方,所以它應該是一件裝水的水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朱戟說,這件瓶子上的魚是以鯉魚的形象出現,李唐王朝姓“李”,“李”和鯉魚的“鯉”是諧音。此外,中國人也喜歡年年有余,所以以鯉魚作為元素,是唐代一種常見的造型和工藝。
雙魚瓶出自揚州唐城遺址。
1975年,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揚州師范學院共同組成的考古發掘工作組,在揚州師范學院和江蘇農學院的基建工程中,發現了揚州唐城遺址。八個月的時間里,工作組發掘了1100平方米,出土完整和較完整的文物一千余件,陶瓷器是這次發掘的重要收獲之一,唐三彩雙魚瓶正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雙魚瓶由黃、綠、白等多種色釉混合而成,宛若天邊的晚霞絢麗多彩。一般來講,如果一個瓷器或者一個器物上出現了多種顏色,就會稱為“多彩”或者“三彩”。“三彩”只是個虛數,唐三彩打破了唐代單色釉裝飾瓷器的技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彩瓷。
山東省博物館也有一件,形制差不多。
三彩雙魚瓶,1953年出土于山東青州市,現收藏于山東省博物館。此器通高24.5厘米、口徑4.1厘米。雙魚相合成器身,魚口即壺口,壺口有圓蓋。壺腹上部有一橫線,是魚頭與魚身的分界線。腹部正中有一豎線,是左右兩條魚身的分界線。下承高圈足。魚的雙脊即為雙系,有小孔可以系繩。魚目、魚鱗刻畫浮雕十分逼真,色分綠、黃、褐三色,互相浸潤、交融,形成斑駁燦爛的彩色釉,無論從哪一角度觀賞均可看到兩尾剛剛從綠色湖波中躍上岸,鱗光閃閃水珠欲滴的鮮魚。造型新奇,燒制精美。造型和燒制均為山東一帶出土唐三彩中的精品。
從該器物的造型來看,應屬于晚唐的作品。三彩雙魚瓶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設計上的高度造詣。此物是盛酒器,該器物做雙魚形,魚是民間最常用的饋贈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雙魚寓意連年有余,和諧美滿,吉祥合歡。選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物魚作為壺的外形,周身涂抹大面積綠釉以表現魚的勃勃生機,只在胸部魚鱗和眼、嘴部位點抹了黃色釉料,使魚的形象更加突出和逼真。以此雙魚和美酒來饋贈親友,內容和形式俱佳,可謂情深意長。
唐三彩器物并非每件都是三種以上顏色,也有施一彩或兩彩的情況,但都統稱為唐三彩。“三彩”只是個虛數,唐三彩打破了唐代單色釉裝飾瓷器的技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彩瓷。創新之舉,造就了充滿藝術魅力的唐三彩,引領了當時陶瓷藝術的潮流。燒制要經兩道工序。第一步要在11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出素胎,然后再在胎體上掛混合釉,入窯進行第二次低溫燒制,以使釉料中的氧化銅呈綠色,氧化鐵呈赭色,氧化鈷呈藍色而熔化,即所謂的“三彩”。由于釉料中必須用鉛作熔劑,所以三彩器含毒性,一般不作日常用具,而主要用于隨葬。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中國古陶瓷珍品。貞觀之治后,大唐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唐三彩和唐代詩歌、繪畫、建筑一起,共同譜寫了大唐文化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