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上現存的塔大多經歷過毀建,在不同時代傳達的意義亦有所不同。于城市景觀視野內解讀,將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大運河上塔的歷史和價值,并可促發進一步的思考;在大運河入遺后的今天,塔這類景觀要素在大運河遺產、城市結構內的作用應有怎樣的積極呈現——尤其是如何看待大運河入遺后今人重建的塔。
歷史上大運河沿線的城市中,塔(塔院)、市、運河布局模式可大略分三種:
塔位于大運河畔、城外
可細分為居水岸或去水岸不遠者以及坐落于河山上者
一為塔位于大運河畔、城外,其中又可細分為居水岸或去水岸不遠者以及坐落于河山上者,前者如北京通州燃燈塔、臨清舍利塔、聊城鐵塔、揚州文峰塔、揚州高旻寺天中塔及普同塔院、嘉興三塔、杭州香積寺塔等,后者如無錫龍光塔等。
1.北京通州燃燈塔
燃燈塔(全稱燃燈佛舍利塔,又有俗稱通州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北運河源頭岸邊。燃燈佛舍利塔是古通州八景之一,位于通州區北端運河西岸,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通州的象征。
2.臨清舍利塔
臨清舍利塔位于臨清市北郊,古運河東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通州的燃燈塔、杭州的六和塔、鎮江文峰塔并稱“運河四大名塔”。 臨清舍利塔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 611年),為八角形樓閣式九層磚塔。
3.聊城鐵塔
坐落于有“江北水城”之稱的山東聊城市東關京杭古運河河畔,原護國隆興寺內東南角。塔始建年代無文字記載,據塔座石雕風格和修葺時發現的石碑推斷,建筑年代當在南宋或遼金。
4.揚州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古運河寶塔灣旁,始建于明代萬歷十年,也就是1582年,它是揚州市區僅存的一座樓閣式古塔,為七層磚木結構,塔高近50米,塔下為文峰寺,有前殿后殿,東西廊房等清代建筑,從遠處眺望,文峰塔既玲瓏又雄偉,體現了中國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藝。
5.揚州高旻寺天中塔
位于揚州南郊古運河與儀揚河交匯處三汊河口的高旻寺內,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康熙、乾隆二帝均親臨登塔,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塔塌。上世紀末,高旻寺在德林長老的主持下,天中塔得以復建,此塔高72米,九層
6.嘉興三塔
嘉興三塔位于嘉興西門外京杭古運河畔。原茶禪寺前。塔初建于唐代。該塔是一座富有傳統建筑風格的磚塔。
7.杭州香積寺塔
據《西湖游覽志》記載,香積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柯氏舍宅為寺,舊名興福寺。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御賜匾額更名為香積寺。據傳,當年大運河上船只往來繁忙,而香積寺連晚上都燈燭通明,是靈隱、天竺朝山香客的集散地。元末,寺廟毀于戰火。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據《湖墅志略》記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祥文禪僧拓廣寺基,造毗盧閣,并在寺前建造東西兩塔。兩塔東西對稱,相隔10余米,形制相同。石塔仿木結構樓閣式,都是八面九層,下有太湖石須彌座,雕飾花紋及菩薩,線條流暢,精美傳神。所以,早在1963年,雙塔就被列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西塔被毀,僅存東塔。
8.無錫龍光塔
龍光塔始建于明代,是無錫古代科舉興旺的象征,寶塔為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每層自下至上漸收,墻體為磚砌,塔高31.29米,1949年前為無錫最高建筑。
靖元年(1522),顧懋章父子復建石塔;至萬歷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層磚塔,由常州知府施觀民題名“龍光塔”,王仲山書額,屬振興文風的風水塔。
位于城外與大運河直接相連之主要水系畔
但距大運河較遠
二為塔位于城外與大運河直接相連之主要水系畔,但距大運河較遠者,如東阿薦誠禪院鐵塔(今已不存)、蘇州虎丘塔、海寧鎮海塔、杭州雷峰塔和六和塔等,同樣可細分為直接居水岸者和坐落于山上者。
1.蘇州虎丘塔
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壽元年),初建成木塔,后毀。仍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顯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薩斜塔早建200多年。自明代起,由于地基原因,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塔身高47.7米。
2.海寧鎮海塔
鎮海塔位于河北冀州市城北,竹林寺旁邊。根據海寧史料記載,自唐宋以來,錢塘江沿岸經常會發大水。官府在鹽官建造起一座40米高的寶塔,取名鎮海塔,也就是今天的占鰲塔。
3.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雷峰塔相傳是吳越王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雷峰塔。
4.六和塔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中國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西湖三十景之一,以及觀賞錢江秋潮的最佳地點之一,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造,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得名六和塔。
位于城外
塔距大運河較遠
三為塔距離大運河較遠、位于城外者,如北京良鄉吳天塔等。在古人的認知中,大運河上的塔于城市和水系格局(包括大運河及與之連通的江、湖、河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整體呈現城市與山水形態的大運河形勢圖為例,不僅與大運河有直接關聯的橋、閘、壩、渡會獲得表達,塔作為參與布局和形成結構的種主要要素,也有頗多呈現。
如:北京良鄉吳天塔
良鄉多寶佛塔俗稱良鄉塔,在房山區良鄉鎮東北的燎石崗上,建于遼代。塔為平面八角形,高約36米,五級空心樓閣式。塔身第一層高大,正東南西北各辟券門,其余四面開直欞窗,檐下施隱作磚斗拱,有梯可登。四面原有佛龕,佛像已遭破壞。登塔可北望北京城,南眺涿州城。現為北京地區唯一的樓閣式塔,又稱吳天塔,現已整修一新。
WINTER
而今人再觀大運河上的塔,大多從審美出發,將之理解為單純的景觀場所、鳥瞰節點,加之塔岸鐘聲、鈴音,同被列入城市標志景觀(如八景、十二景),卻容易忽視古人建塔的真實緣由,也即由城市宏觀整體出發的若干考量。
大運河上塔的建造一部分可歸于佛教因由,為瘞舍利、貯經卷而建。但宗教需求常非全部或主要動因,隨著傳入我國以后造型與功能的嬗變,尤其明清以后,塔往往被解讀和引申,以借喻的方式寄托了希冀和需求,成為古人應對自然與人文問題的獨特方式。